上医之道:黄帝内经中的“上古之人”和“圣人”

临证1班 王晓


在黄帝内经的语境中,“上古之人”和“圣人”,就是医道的掌握者和实践者。因此合并搜索这两个关键词,以效仿上医之道。 


【全书查询结果】[黄帝内经]——上古or圣人:


素问_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笔记】:真人和至人,非常像科幻小说中所描绘的纯能态智慧生命,摆脱了肉体、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在宇宙间自由翱游。想达到这一境地,单靠医道是不行的,需要人类在科技树上大跃迁;当下,上古圣人的作为更现实些,法阴阳,知天纪,明地理,身居于名位相符之处,顺四时,避虚邪贼风,饮食简单有节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行善事,以自得为功,以质朴平和之心,处理物欲与情虑的纷扰,从而形与神俱,得享天年。

 

 

 

素问_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帝曰: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

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

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

【笔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有自愈能力,如能效法圣人,则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然而,后人大多起居无常、食饮不节、纵欲、情志大波动,这些行为都会削弱人体的正气。碰到外邪入侵,只能借助汤药等外物来治疗了。

 

 

 

素问_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笔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阴阳,顺应四时,才能让生命之树根深叶茂。这就是治未病。未病先防,才是养生之道。

 

 

 

素问_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笔记】:圣人精通医道,理解人体时开合自如。经脉汇通脏腑,生克关系明晰,还深明外界四时阴阳对人体脏腑及经络的影响。对医道的领悟越深,就越能明白:简单规律的生活、淡泊的心境的重要性。

 

 

灵枢_玉版第六十

黄帝曰: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营气不行,乃发为痈疽。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浓,小针能取之乎?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为之,邪不可留也。故两军相当,旗帜相望,白刃陈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谋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无白刃之难者,非一日之教也,须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痈疽之病,脓血之聚者,不亦离道远乎?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黄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脓已成,不予见;为之奈何?岐伯曰:脓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为良方,着之竹帛,使能者踵而传之后世,无有终时者,为其不予遭也。

【笔记】:芸芸众生里,圣人终归是少数,大多没法“自治于未有形”也,掌握些外科及麻醉的知识和技能很有必要。

 

 

 

 

素问_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黄帝曰:呜呼远哉!闵闵乎若视深渊,若迎浮云,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际,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循经守数,按循医事,为万民副。故事有五过四德,汝知之乎?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贪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惧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脏菀热,痈发六腑。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

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始终,可以横行。

【笔记】:诊病,只懂脏腑经络、表里虚实寒热是不够的,这些只是“果”。治病,只知道刺灸砭石,药的性味归经也是不够的,这些只是部分治疗手段。人是社会中的人,家庭工作情感等等,处理不好,都会扰乱心神,导致五脏失衡。这些病的“因”是情志。心病还须心药医。另外,对于大规模流行病,治疗不如预防。此次新冠疫情中,迅速定位感染者并隔离,才是抗疫胜利的关键。

 

 

 

灵枢_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黄帝曰:善乎哉!圣人之通万物也,若日月之光影,音声鼓响,闻其声而知其形,其非夫子,孰能明万物之精。是故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笔记】:见微知著。望色,可知寒热。望眉、望须可知气血多寡。

 

 

灵枢_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因视风所从来而占之,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此八风皆从其虚之乡来,乃能病人。三虚相搏,则为暴病卒死。两实一虚,病则为淋露寒热。犯其两湿之地,则为痿。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仆偏枯矣。

【笔记】:神仙也怕脑后风,主动避开虚邪贼风。空调房内如果温度过低,就要保暖。

 

 

 

素问_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笔记】:地域不同,万民体质禀赋也不同,治疗应因地制宜。好医生的工具箱里,除了针药砭石艾草,还应纳入导引按跷之术。

 

 

 

素问_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笔记】:心清静,顺天地之气,善用五味调理脏腑,则内外调和。生机盎然。

 

 

素问_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岐伯对曰: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

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

 

色脉者,上帝之所贵也,先师之所传也。

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

色以应日,脉以应月,常求其要,则其要也。夫色之变化以应四时之脉,此上帝之所贵,以合于神明也。所以远死而近生,生道以长,命曰圣王。

【笔记】:通过祝由术(也就是心理干预),只能微调小恙,对外感内伤导致邪气深入者无效。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再辨表里寒热虚实,结合四时变化来下定论,此为诊断之要。

 

 

灵枢_九针论第七十八

岐伯曰: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故曰: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黄帝曰:以针应九之数,奈何?岐伯曰:夫圣人之起天地之数也,一而九之,故以立九野。九而九之,九九八十一,以起黄钟数焉,以针应数也。

【笔记】:九为至阳之数。可是在临床中,用九和不用九的疗效究竟有无差别?

 

 

 

素问_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

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

【笔记】:化不可代。水谷精微,最终还要靠患者自身运化成气血。医生治病,通经络,调脏腑后,还需要患者日常生活中养之和之,以达到并维持在气血充盈的状态,才能形与神俱。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