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课后作业-雅3李伟鹏

【金句】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先病后泄者,治其本;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

【出处】灵枢·病本篇第二十五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先患病而后气血违逆的,治其病为本;先气血违逆而后患病的,治其气血违逆为本。先受寒邪而后致病的,治其寒邪为本。先患病而后发生寒症的,治其病为本。先受热邪而后致病的,治其热邪为本。先腹泄而后发生其它病的,治腹泄为本,一定要先将腹泄治好,才能治疗其它的病;先患病而后发生腹泄的,治其病为本。先患病而后发生胸腹满闷之中满症的,先治其中满的标病;先中满而后心烦的,治其中满为本。人生病的原因,有客气所致,也有同气所致。患病时,如大小便不通,就要先治标病;如大小便通畅,先治其本病。

总结大概是:

1.      气血违逆后才生病,由于气血是人体运行的基础,应该先至本质根基。

2.      腹泻损伤中土之气,如果不先治好这个,可能就像一边放水一边漏水的池子,必须先堵漏,这样才能治疗生效。

3.      生病导致中满,此时枢机已经不利,可能运输药物的通道都已拥堵,要先清理拥堵。大小便不通者,我猜测原因是雷同。

4.      除上述情况,由于生病导致的变证,优先治该病之本,把病根铲除了,其他由此派生出来的病大概率会一并治好。

 

【金句】阳者主上,阴者主下,故阴气积于下,阳气未尽,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数欠。

【出处】灵枢·口问篇第二十八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人打哈欠的原因。阳气引而上行,阴气引而下行,阴阳二气相互牵引,所以不断打呵欠。待到阳气尽入于阴分,阴气盛行,人就闭目而眠了。待到白天阴气尽入于阳而阳气盛行时,人就醒了。所以对于白天老师是打哈欠的人,就是阳气不足而阴气有余,应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

但是在下面歧伯又说:肾主呵欠,所以治打呵欠应取足少阴肾经。到底是泻足少阴肾经还是补,还是个迷,有待进一步验证。

 

【金句】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

【出处】灵枢·大惑论篇第八十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人恐高的原因。五藏六府的精气,都向上输注于目而形成为睛,如果邪气入侵颈部,又随着目系潜入脑部,就容易头晕脑胀、眼睛迷乱。眼目是心的使者,心是神的居舍,所以,如果神分精乱不能聚合,又猝然看到异乎寻常的地方,精神魂魄散而不相协调,所以就有迷惑之感。

所以人恐高有两重原因:1. 身体本来五脏六腑精气有问题,邪气入侵头目;2. 心神不安,没有聚合,看到高处后出现精神纷乱。

 

【金句】黄帝曰:有寒温和适,腠理不开,然有卒病者,其故何也?少师答曰:帝弗知邪入乎。虽平居,其腠理开闭缓急,其故常有时也。

【出处】灵枢·岁露论篇第七十九

【分类】病机学

【说明】本段阐述腠理的开合状态是跟天地自然相关的,并不仅仅跟温度有关。黄帝说:有时气候平和,寒暖适宜,人的腠理在这样的天气里应该不会张开,可是,也有突然发病的,其原因何在?少师回答说:即使在平时,人的腠理、皮肤也是有时张开有时闭合、有时松弛有时坚紧的,这原本就是人体的正常现象。

人体的腠理松紧跟大自然是应合的,月亮圆而不亏,则西海海水充盛,人的血气清利,肌肉充实,皮肤致密,毛发牢固,腠理闭合,烟尘污垢容易附着于体表。在这样的时候,即使遭遇贼风邪气,它的侵入也是浅而不深。待到月亮亏缺不圆之时,则东海海水充盛,人的血气虚,卫气散,形独存,肌肉消减,皮肤弛缓,腠理张开,毛发凋残,烟尘污垢不易附着体表。在这样的时候,如遭遇贼风邪气,就会侵入得深,疾病的发作就会急剧猛烈。

所以要想有抵抗力,应该加强表面的气、腠理的紧,例如日常服用玉屏风散,已被现代科学论证过,有加强抵抗力的作用,其用药逻辑在于补齐固表。


By 雅3-李伟鹏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