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课后作业——雅2 朱莹

第二次课后作业——雅2 朱莹

《黄帝内经 灵枢》中的金句

【金句】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出处】《灵枢_本神第八》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针刺治病的法则,就是一定要首先以病人的精神状态一起活动为根本依据。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些都是五脏所藏的东西。

【金句】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出处】《灵枢_本神第八》

【分类】养生保健

【说明】所以能够正确对待事物的智者在养生方面,一定能沟顺应四季气候的寒暑变化,使情绪正常而安于所处的环境,调和阴阳而使刚柔相济。这样做,邪气就不会侵袭身体,可以延年益寿。

【金句】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针刺的原则,都完全包含在根据经脉气血的运行情况,对病变进行整体分析、全面论治的方法之中。如果明确地掌握了经脉气血的自始自终的变化规律,并且以五脏之气为纲纪,手足阴阳经脉的关系便能确定下来了。

【金句】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针刺的方法,应以气机调和正常为目的。经过补其内在正气和泻其外来的病邪之后,患者就会声音清朗、耳聪目明,与此相反的做法则会使患者气血运行不畅。

【金句】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邪僻妄合,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四时不得,稽留淫泆须针而去。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针刺治病的方式,就是运用深浅不同的三刺法使谷气在针下产生。凡是不正的邪气妄行而与正气交争、阴阳错失其位而紊乱、经脉血气运行的逆顺方向反常、脉象沉浮所呈现的部位发生改变、脉气不能与四季时令相协调、外邪留滞于内而到处扩散等情况,都必须以针刺将其除去。

【金句】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如果阴经的邪气盛实而阳经的正气亏虚,就应当先补益阳经的正气,然后才泻阴经的邪气而使其调和正常;如果阴经的正气亏虚而阳经的邪气盛实,就应当先补益阴经的正气,然后才泻阳经的邪气而使其调和正常。

【金句】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厥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针刺的法则,是在针刺时必须明察患者的形体元气的强弱盛衰。如果形肉尚未极度消瘦,正气虚少而又脉象躁动,这便是躁厥之证,对此一定要采取右病刺左络、左病刺右络的缪刺法,这样散失之气便可收聚,郁结之气便可散开。

【金句】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勿刺,已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千里顷乃刺之。

【出处】《灵枢_始终第九》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针刺的禁忌,刚行过房事不能针刺。醉酒后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醉酒。刚发怒后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发怒。刚劳累之后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劳累。吃的过饱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不能吃的过饱。饥饿的时候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受饿。口渴之时不能针刺,针刺之后也不能口渴。病人若大恐大惊之后,一定要使其精神安定下来才能针刺。乘车远道而来的病人,要让他躺下休息,大约经过吃一顿饭的工夫才能针刺。步行而来的病人,一定要让他坐下来休息,大约经过走十里路的工夫才能针刺。

【金句】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出处】《灵枢_经脉第十》

【分类】精神气血

【说明】人的生命在孕育之处,首先形成的是阴阳之精,阴阳两精媾合而发育成熟后脑髓便随之生成。接着生成的骨构成人体的支架、脉构成人体血气运行的通道,筋构成人体彼此维系的网络、肉构成人体的外围屏障,皮肤生成并长得坚韧后毛发就得以生长。人在出生后,水谷的精气进入胃而运化,经脉的通路便得以畅通,血气才能运行全身。

【金句】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出处】《灵枢_经脉第十》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经脉的循行变化,是用来决断死生、处治各种疾病、调节气血虚实的主要方法,是不能不通晓的知识。

【金句】凡此十五络者,实则必见,虚则必下。视之不见,求之上下。人经不同,络脉亦所别也。

【出处】《灵枢_经脉第十》

【分类】经络针灸

【说明】大凡以上这十五络脉,在发病时若属实证则脉络突起而明显可见,若属虚证则脉络陷下而不易发现,如果不能发现这些情况,应在该络脉循行的上下各处去寻找。由于各人的经脉不完全相同,络脉也就会因此出现一些不尽相同的情况,对此应区别对待。

【金句】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出处】《灵枢_经水第十二》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通过全面审、切、循、扪、按等具体诊察手段,在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情况进行调治,才可以称之为掌握了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处理问题的真谛。

【金句】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焠刺者,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无用燔针,名曰季冬痹也。

【出处】《灵枢_经筋第十三》

【分类】治则治法

【说明】经筋发生的疾病,寒证表现角弓反张,筋脉拘急;热证表现经筋松弛不收,阴痿不举。背部的经筋拘急则腰脊向后反张,腹部的经筋拘急则身体前俯不能伸直。 焠刺法用于刺治寒邪引起的拘急症,若是热邪引起的经筋松弛不收症不能使用焠刺法。

感悟:通过读《黄帝内经 灵枢》本神八、始终九、经脉十、经水十一、经筋十二,这几篇,明白运用针刺这一技术手段治病时,观察气机运行以及神对治病的重要性,内经从术和道的关系讲解了针灸,从整体观讲解了针刺治病的要领。有道是“有术无道止于术,有道无术术可求”,读内经的意义在于此。

通过读《黄帝内经》,懂得养生必须在内精神安定,在外顺应天地阴阳,保持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没有绝对的阴阳平衡,只有不断的追求阴平阳秘,这是一生的修行和功课。

所以学好《内经》,获取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更多的是看待自然、看待生命的一种智慧!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