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课前作业 221雅3班 付瑞民

葛洪和他的《肘后备急方》以前就听说过,后来随着屠呦呦女士的青蒿素提取治疗疟疾,成功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葛洪这位东晋医药学家,扶危济世的一带大医,和他的著作《肘后备急方》,经历1700年后才再次走进我们的视野。葛洪以其行医实践经验,曾著《玉函方》达一百卷之巨,后为医者携带方便,利于临床急用查阅,遂选取书中精要之方,编撰成书名《肘后救卒方》,意在可置之于袖中肘后,更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成为我国最早的临床急救手册。《肘后方》对传染病的认识,在当时已经卓有成效,如天花,恙虫病等,都有详细描述治疗记载,是世界医学史最早的记录。

《肘后方》中所用药物“率多易得之药”“所在皆有”,切合实用。收录药物三百七十种,且都提供了附方,惠及很多患者,如我们儿科常用葱豉汤亦来自葛仙翁。这些简单药物和方剂,针对性强疗效显著,也是我们医者需要学习和灵活应用的经典。

除了便于临床实用外,《肘后备急方》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症状、病因、治法等透彻观察和认识,在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也是***的。如书中记载了肺结核(尸注、鬼注)的主要症状、发病过程及传染性,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并涉及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在世界医学史上处于**地位且与现代医学认识基本吻合。对天花(虏疮)症状的记载也颇为详确。在公元317年前后的一次天花大流行中,葛洪通过周密观察,总结了该病的典型症状,书中对天花的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是世界上*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恙虫病是流行于亚洲东南部的一种地方性急性传染病,病原体是一种比细菌还小的微生物东方立克次体,在我国广东、福建、台湾一带都有发病。恙虫的幼虫沙虱是传染媒介。葛洪详细而准确地描述了沙虱的生活形态以及该病的发病地域、临床特征、传染途径、预防及预后等。美国医生帕姆1878年方在其*述中记载此病,比葛洪的记载晚了1500年。书中还记载了狂犬病的治法:凡为狂犬皎伤者,当立即捕杀所咬狂犬,取其新鲜脑组织敷贴创面。此种方法初步体现了近代免疫学的思想。另外,对于流行病、传染病,葛洪提出了疠气病原说,认为这类疾病*非鬼神作祟,此说即使置于今日,也是十分有见地的。葛洪对上述诸多疾病的认识可以说是开创了我国传染病学和临床急症学的先河,因而一直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肘后备急方》对麻风(癞病)、疥虫、黄疸、急性淋巴结肿大、中风、中毒、精神病及外伤等多种急症的诊治亦有精辟的论述。其以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为今日青蒿素抗疟药发明之远因,“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受《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青蒿素的分离研究成为现代抗疟史上的一大重要发现。

期待课上老师的完美解读!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