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或”证与饮邪的关系

《伤寒杂病论》中“或”证与饮邪的关系 摘要:《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史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其原因是他代表东汉以前各位前辈的智慧结晶,融入中华几千与疾病的抗争历史,记载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经验,在现代任然发挥着重大作用,庇护着中华儿女;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津液的论述相对比较多,后世总结存津液、保胃气的治疗大原则,可见津液代谢在外感病及内伤杂病的重要性,其中《伤寒杂病论》多次提及饮邪,饮者,水也,津液不能代谢失常,停聚某个部位出现的病证。而 “或证”即疾病主证外可能出现的病证,不仅反映了疾病的复杂多变,同时也强调了证治疾病贵在灵活变通的重要。因此二者是否有有关系值得研究探索。 1.小青龙汤的或证 在《伤寒杂病论》中小青龙汤证,“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心下”即胃脘,主由外邪入里伤及阳气,水饮内停,脾胃失调所致,故外有“发热而咳”的表证,内有胃气逆上的“干呕”,此证为外寒内饮之证,主以小青龙汤外解寒邪内散水饮,此乃内外表里并治之法,但表邪入里水饮内停,病及脾胃,多生变证,则仲景后又有针对五“或证”的“五若”加减之治。若渴,为外邪入里,饮停心下,病变在胃,化热伤津所致,故应去温燥的半夏,加清热生津的瓜蒌根。若利(后曰微利),为外邪入里饮停心下,病变在脾,湿阻饮聚,故应去发表的麻黄,加利水的芫花以利水除饮止利。若噎,为外邪入里饮停心下,气滞饮阻,脾胃失调所致,病变在里,故应去发表的麻黄,加炮附子温阳散寒,行气除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为外邪入里饮停心下,水饮内聚伤及肾阳,故应去发表的麻黄,加茯苓温阳利水除饮。若喘,为外邪入里饮停心下,病肺失宣降,气逆于上所致,故应去发表的麻黄,加杏仁降气平喘。 2.小柴胡汤的或证 《伤寒杂病论》小柴胡汤证条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即示外邪病表,“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诸症,则又为内虚,邪入少阳,胸胁气滞所致,因是证病在少阳半表半里,半表则寒,半里则热,故而可见心胃寒热所致气、津、饮、热病变的七“或证”和“七若”加减之治。’若胸中烦而不呕,系外邪入里热壅胸中,扰及心神所致,因未及胃故“烦而不呕”,是以去降逆止呕的半夏和益气补虚的人参,加瓜蒌根清热除烦。’若渴,为外邪入里,邪热内盛伤及气津所致,故去降逆止呕的半夏,加人参、瓜蒌根益气止渴,清热生津。’若腹中痛,为外邪入里,脾阳虚亏,阴寒内盛所致,故去苦寒的黄芩,加芍药益阴和阳。’若胁下痞结,为外邪入里肝郁气结所致,故去味甘的大枣,加牡蛎行气散结。’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外邪入里,阳虚饮停所致,故去苦寒的黄芩,加茯苓利水渗湿,通利小便。’若不渴、外有微热,为外邪病表,尚未入里,故去人参,加桂枝解肌发汗以除表邪。’$/++若咳,为外邪入里,肺气上逆所致,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温阳行气,敛肺止咳。故而可知,小柴胡汤七“或证”之治,均在论述外邪入里,病及少阳半表半里所致的多种变证,因其表、里、寒、热有别,故不仅有表寒、内热之异,尤内热不仅有胸、腹、胁、心下等病位之别,同时也有病肺、胃之不同,可见小柴胡汤除“往来寒热”等四主症外,尤应以寒热为辨,知其气、津、饮、热所病之七“或证”而予以加减证治。 3.四逆散的或证 在《伤寒杂病论》中四逆散证条文,所言“少阴病,四逆”即示此证“四肢厥逆”为其主证。四逆散行气通阳,故以方测证,是证主由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所致,气滞内郁为其病变重点,然又因气郁有病上、中、下部位之异,故临证又有五“或证”加减辨治。咳,此乃阳气内郁,肺气失宣上逆所致,故不仅加五味子敛肺止咳,同时也加干姜温阳行气。悸,此乃阳气内郁,扰及心神所致,故加桂枝温通心阳。小便不利,此乃阳气内郁,气滞饮停所致,故加茯苓以利水除饮,通利小便。腹中痛,此乃阳气内郁,寒凝腹气不通所致,故加附子以温通阳气而止痛。泄利下重,此乃阳气内郁,下焦气滞所致,故加薤白泄气通阳止利。故而可知,四逆散通阳行气,主在治疗阳气内郁不达,四肢厥冷之证,但因阳郁有上、中、下部位之别,故又有咳、悸、腹中痛、小便不利、泄利下重等不同之变证,临证尤应结合气血病况予以辨治。 4.真武汤的或证 在《伤寒杂病论》真武汤证条文中,首言“少阴病”,后又言“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则不仅示明外邪由浅入深、由轻至重、由表入里的病变过程,同时也示明阳虚水气不化,饮邪内停的病变机理,是以可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等主症,此证阳虚饮停,虚实并存,故以真武汤温阳利水,尤根据病肺、脾、胃、肾所致之不同“或证”,而予以加减辨治。若咳,此乃肺阳气虚,饮停气逆所致,故不仅加降逆止咳的五味子,同时尤加细辛、干姜以温阳利水,虚实并治,饮气同疗。若小便利,此乃脾肾阳虚,水饮失摄所致,病变偏虚,故去利水之茯苓以加大温阳之功效。若下利,此乃脾阳气虚,运化失调,水饮内盛所致,病变偏虚,故去敛阴止痛的芍药,加温阳散寒除饮的干姜。若呕,此乃胃阳内虚,饮停气逆于上所致,病变偏实,故去温阳的附子,加生姜至半斤以温胃止呕。故而可知,真武汤四“或证”之治,均在论述外邪入里,病及少阴,阳虚饮停所致的多种变证,因其阳虚饮停,故临证不仅有虚、实之别,尤有肺、脾、胃、肾等病位的不同,可见真武汤除阳虚饮停的腹痛等四主证外,尚有肺、脾、胃、肾阳虚所致的四“或证”,临证尤宜辨治。在心肺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中使用该处方的几率很高,尤其是心源性水肿、肺水肿的患者每每能获效,因此值得重视该处方。 5.小结: 《伤寒杂病论》从以上四个方证可以得出或证与饮邪关系密切,因此临床治疗过程中,要随症加减,不可死守方剂,贻误病机,因患者素疾也可以对症加减,张仲景对于痰饮的分类特别细化,而且并给出了方剂,治疗大原则为: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笔者在临床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苓桂术甘汤和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可以温阳化饮,治疗一些眩晕的患者,小柴胡汤治疗一些上焦津液不通的口干的患者,正如《伤寒杂病论》所言胆经不降,柴胡可以推陈致新,半夏可以引阳入阴,故可以致使上焦津液流通,脾才能输布津液,所以《伤寒杂病论》也是一部调畅津液的一部方书。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