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期结业论文 黄连类方分析 BY:217雅三班 谭文

【论文题目】黄连类方分析

(精一书院第一学期结业论文BY:217雅三班 谭文)

 

【引言】黄连是重要的清热泻火药,而且还能燥湿,可以去肠胃的湿热,还有比较好的消炎和镇静作用,包括肠胃的炎症及外科皮肤或皮下的炎症,还可以用于解毒,等等,应用范围相当广。通过对黄连类方的分析,以及一些主要药对的分析,可以比较全面的掌握黄连类方的使用特点,以便指引临床使用。

 

 

一、关于黄连。

1.黄连,别名:味连、川连、鸡爪连,为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2.根据中医大脑可知以下关于黄连的基本信息:

黄连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 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3.黄连的药性描述及各经方医家注解(摘自《神农本草经·倪海厦注解》)

【本经原文】味苦寒,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产地】产四川者良,雅州者尤可贵,云南及他省亦有之,为山野多年生草本,日本产者劣,然多流入我国,根色黄,故名。

【性味】味苦性寒无毒。

【主治】黄连为清火除湿健胃要药,功能治湿滞,解热毒,益肝胆,厚肠胃,主治肠澼下利,天行热疾,胎毒疳疾,效益甚多。

【别录】五脏冷热,入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大明】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燥,润心肺,长肉止血,天行热疾,止盗汗,并疮疥,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安疣杀虫。

【好古】心病逆而盛,心积伏梁。

【容川】黄连之味正苦,入心经以泻火。清火之药,是水交于火也,故能止血,凡药得苦味者其中必含水性,故能降火,此为水火互根之理。其质枯而不泽,其纯于苦味而无气,故守而不走,为去暑之要药。

【倪注】按此药专治热与利湿,凡出现热症皆可用,但是须要辨明是属于何种热,例如虚热,则须在去热药中增加补虚的药物,像黄连阿胶汤;如是实热,则须在去热的药中加去实的药物,像三黄泻心汤之类,学者按此推之,即可善用黄连。黄连大寒,得水之性,故去热,与阿胶鸡子黄为填离清坎之药,故治心内之热。

【药征】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灵胎】除热燥湿,明目止利。

【用量】普通三分至一钱

【禁忌】血少气虚,致惊悸烦燥,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泻,真阴不足内热均忌。

 

 

二、黄连方剂总览。

我把所有含有黄连的经方方剂都列出来,而且还加了一个比较常用而且结构跟黄连类方很接近的非经方:黄连解毒汤(出自:《肘后备急方》),这样可以对黄连及黄连类方有更全面的理解。黄连方剂总览如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葛芩连汤: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黄柏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

生姜泻心汤:生姜/灸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黄连汤:黄连/桂枝/大枣/干姜/炙甘草/人参/半夏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三、黄连类方分析:

为了便于对所有这些方剂进行分析,我先按它们是否含有温热药分成两组,一组是不含有温热药的“偏寒”组,另一组是含有温热药的“寒热并用”组。

 

(一)  偏寒组如下:

 

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三黄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

葛芩连汤:葛根/炙甘草/黄芩/黄连

黄连阿胶汤: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

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甘草/阿胶/秦皮/黄连/黄柏

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方剂】大黄黄连泻心汤

【方解】《古方先注》:痞有不因下而成者,君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成痞,按之虚者,非有形之痞,独用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故以大黄名其汤。以麻沸汤渍其须臾,去滓,取其气,不取其味,治虚痞不伤正气也。

【使用时机】有热象,但没有大便不利

 

【方剂】三黄泻心汤:

【分析】就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一味黄芩,黄芩也是苦寒的药,其色青入胆,所以也能去胆热,加上黄芩后,清热范围更广,去热作用更强。三黄泻心汤里有大黄,而且是用煮的,不是用泡的,所以三黄泻心汤证应该是:热证+大便不利。大黄用煮的,有清热泻火和去实(攻大便)。

而大黄,黄连和黄芩合在一起也是一个药对:

【药对】大黄、黄连、黄芩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主治】治疗便秘或大便不爽,疮疡恶疮肿疮,吐血衄血,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三黄泻心汤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药对:

【药对】黄连+黄芩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治疗: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经方中含有黄连的方剂一共有14个,加上一个黄连解毒汤,一共15个黄连方剂中,有9个是含有这个药对的。

 

黄连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

【药性】寒泻降收燥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 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黄芩

【性味】苦、寒

【归经】肺胃胆大肠

【药性】寒泻降收燥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 2.用于肺热咳嗽; 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 5.用于血热出血证; 6.用于胎动不安

 

从上信息可看出,黄连与黄芩在性味和药性上是基本一样的,在归经上略有不同,在功效和临床应用上也是相类似的,多数情况下是可以两个一起用以提高药效。

 

【方剂】葛芩连汤

【使用时机】表证+热利。

【分析】与三黄泻心汤的组成相比较,相当于:葛芩连汤=三黄泻心汤-大黄+葛根+炙甘草。葛芩连汤证和三黄泻心汤证都是热证,所以他们有共同的清热泻火药对:黄连+黄芩。因为是热利,没有大便不利的情况,所以把大黄去掉,而热利会引起身体脱水,葛根和炙甘草可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此外,葛根还可以解表,解肌,升阳举陷。

 

【方剂】黄连阿胶汤

【使用时机】少阴证(脉沉细)+虚烦不得眠

【分析】黄连+黄芩:消炎,除热,镇静

芍药:敛阴养血

阿胶:补血,滋阴润燥

鸡子黄:镇心,安神,益气

 

【方剂】黄连解毒汤(出自《肘后备急方》)

【使用时机】有比较明显的热象,但没有大便不利。此方常与生地四物汤合方成温清饮,来解因血燥引起的以痒为主诉的皮肤问题。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生地四物汤可以养血润燥。

【分析】黄连(主药):黄连除了可以清热,还有解毒功能,倪师提过,《内经》有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黄连可以坚肾以解毒,临床上遇到尿毒的病人,也会用到黄连来解毒。

黄芩:泻火解毒。

黄柏:解肾与膀胱之热,有利尿、收敛、杀菌作用。

栀子:泻三焦湿热,解五志郁火。

 

【方剂】白头翁汤

【使用时机】热利+脓血

【分析】白头翁(主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能入阳明血分,能清血分之湿热,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

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

黄柏:泻火补水,可泻下焦之热。

秦皮:苦寒性涩,凉肝益肾固下焦,清湿热止痢。

 

【方剂】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使用时机】气血两虚+热利

【分析】白头翁汤本来是用来治疗热利用的,如果在身体气血两虚时又得到热利,此时除了用白头翁汤外,还要加入阿胶和甘草,甘草补中,阿胶能补血。

 

以上是黄连剂或含黄连的方剂在用于纯热证或虚证+热证的情况下的用药分析。下面则是一些寒热错杂情况下的黄连剂的用药比较和分析。

 

(二)  寒热并用组

 

附子泻心汤:大黄/黄连/黄芩/炮附子

生姜泻心汤:生姜/灸甘草/人参/干姜/黄芩/半夏/黄连/大枣

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人参/黄连/大枣/甘草

甘草泻心汤:甘草/黄芩/人参/干姜/黄连/大枣/半夏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

黄连汤:黄连/桂枝/大枣/干姜/炙甘草/人参/半夏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栝蒌实

乌梅丸: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炮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

 

从上可见,这组在用药上有用到一些或温或热的药,温药如细辛,桂枝,半夏等,热药有干姜,炮附子,蜀椒等。以下是这组黄连类方的分析:

 

【方剂】附子泻心汤:

【使用时机】表虚(恶寒,汗出)+ 心下痞

【分析】附子泻心汤= 炮附子 + 三黄泻心汤(用泡的)

炮附子:固表去寒

三黄泻心汤(用泡的):或去热,但不会攻下大便。

 

【方剂】半夏泻心汤

【使用时机】心下痞

【分析】1. 心下痞:痞:满而不痛。自觉胀满,按下去软软的,也不痛。临床上心下痞就是指肠胃不舒服。会引起痞证都是素来肠胃不好看人,肠胃好的人不会有心下痞。

                       2. 与三黄泻心汤相比较,有共同的药对:黄连+黄芩,可以去热解毒,但因为没有大便不利的问题,所以把大黄去掉;而且因为肠胃不好,所以还要加一些温中的药干姜和补虚的药人参,还要用加上半夏来燥湿化痰,消痞散结,降逆止呕(动力剂)。

 

【方剂】甘草泻心汤

【分析】甘草泻心汤就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增加甘草份量而成。

因为甘草能缓和急迫症状,而治心烦及心神不安,所以甘草泻心汤除了能治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以外,还常用于治疗嘴部溃疡(包括口腔,鼻腔,舌头的溃疡)和身上各种粘膜溃疡(包括阴道溃疡),都有效。甘草还是天然的免疫力抑制剂,所以甘草泻心汤还可以缓解一些过敏症状。

 

【方剂】生姜泻心汤

【分析】就是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减少干姜的份量,把甘草改成炙甘草,另加了生姜而成。为什么要把甘草换成炙甘草?因为生姜要去胃里的水,而生甘草是蓄水的。口臭(或嗳气)是因为肠胃里有发酵的食物,此为生姜之所主。

【使用时机】心下痞+口臭(或嗳气)

 

【方剂】小陷胸汤

【使用时机】小结胸病。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可咳痰黄稠,舌苔黄腻。

【分析】黄连:苦味入心,可以去热,还可以解尿毒。黄连可以解毒主要是指解尿毒。当遇到肾脏有问题的人,都可以开一些黄连,以防中毒。

半夏:去水去痰

栝蒌实:开气结,开痰结。

 

【方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这个方剂所主的病证比较严重了,所以药味比较少,药简力专。

【使用时机】:上热下寒,寒格,食入则吐。倪师用这个方剂为基础方治疗胰脏癌。

【方义】干姜温中,黄连和黄芩去热,人参补虚。

 

【方剂】黄连汤

【分析】本方可视为半夏泻心汤去黄芩,换入桂枝。本方证为热在胸,寒在腹,成为上热下寒,上有热故欲呕,下有寒故腹痛。方中黄连苦寒,泄胸中之热以降阳,干姜桂枝辛温,散胃中之寒以升阴,半夏和胃降逆以止呕(半夏是动力剂)。人参补虚,甘草大枣健脾和中止痛。

 

【方剂】乌梅丸

【使用时机】蛔厥。或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痢。

【分析】乌梅有杀虫、解毒、清凉、收敛的功效;蜀椒能治肠的蠕动痉挛,且有驱虫的效力。细辛、干姜、当归、附子温里。细辛和桂枝协助附子加强新陈代谢。人参有强壮滋润的功能。黄连黄柏能健胃,镇静,消炎之外,尚能清解上热。

 

 

四、黄连类方小结

1.黄连类方中比较常用的是各种泻心汤,象林大栋老师说的,看到“呕、痞、利、烦”,就可以考虑泻心汤类方了。

           -有热象+大便不利——大黄黄连泻心汤(用煮的)。如果没有大便不利,则用泡的。

           -严重一点的热象+大便不利——三黄泻心汤

           -心下痞(肠胃不舒服)+恶寒出汗(表虚)——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肠胃不舒服)——半夏泻心汤

           -心下痞(肠胃不舒服)+ 体粘膜溃疡——甘草泻心汤

           -心下痞(肠胃不舒服)+ 口臭——生姜泻心汤

 

2.黄连解毒汤证其实与三黄证心汤证有点象,都是有比较严重的热象,但是黄连解毒汤是没有大便不利这个情况。而且黄连解毒汤证可能会有热甚发斑的现象,所以会与生地四物汤组成温清饮来治疗血燥引起的皮肤痒的问题。

 

3.热利组:

           -表证+热利——葛芩连汤

           -热利+脓血——白头翁汤

           -气血两虚+热利——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4.虚证组

           -气血两虚+热利——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阴虚火旺+心烦失眠——黄连阿胶汤

           -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利——乌梅丸

           -心下痞(肠胃不舒服)+恶寒出汗(表虚)——附子泻心汤

 

5.去实组

           -严重一点的热象+大便不利——三黄泻心汤

           -痰热互结,胸脘痞闷,按之则痛——小陷胸汤

 

6.上热下寒组

           -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上热下寒,上有热故欲呕,下有寒故腹痛——黄连汤

           -胃热肠寒,或治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利——乌梅丸

 

7.黄连这味药在使用时的几个关键词:除热、燥湿、消炎、镇静、解毒、健肠胃。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