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笔记(阴阳大论篇)

黄帝内经·素问 阴与阳

学习笔记(by 临1班陈政)

第一段:

黄帝问于岐伯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也,变化之父母也,生杀之本始也,神明之府也。治病者必求于本,本谓阴阳。

学习笔记:

阴阳是天地之道,即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

万物纲纪,意为形气之本,造化之源;变化父母,意为阴阳交互,阴阳雌雄合成变化;生杀本始意为阴为杀本,阳为生始;神明之府,人法天地,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即心主神明。

治病者必求于本,本谓阴阳。明确指出:阴阳不调是疾病之根本原因;反之,鉴别阴阳,调和阴阳乃疾病根治之大法。

由此可见,从阴阳角度鉴别、诊断和治疗疾病,包括形体疾病和精神疾病,都应从阴阳这个根本出发。

不辨阴阳,无以言医。

第二段: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阴杀阳藏。阳化气,阴成形。

学习笔记:

阳为天,即无形之能量运动不止,喜升,喜散;阴为地,即有形之能量聚而为体,喜降,喜收;

阳生阴长,阴杀阳藏。此言阴阳互根之意,对理解疾病的“扶阳”与“滋阴”思路至关重要。亦可见上二者不可偏废,临证须兼顾阴阳。

第三段: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也,病之逆从也。

学习笔记:

由阴阳而寒热,而浊清,而飧泄胀满,论阴阳反作的临床症候及其根本成因:阴阳生寒热,寒热生清浊;寒热易位,则病逆。

第四段: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出天,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也,所以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故有上下清浊阴阳、内外表里阴阳等,变化无穷也。内外者,脉内营气称为清阴,脉外卫气名为浊阳,是则阴清阳浊者也。言上下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是则阳清阴浊者也。彼说内外清浊阴阳,此言上下清浊阴阳也。是以谷入于胃,分为四道,出于上焦,剽悍行于分肉之间,日五十周卫气也。起于中焦,并行于胃口,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肺脉,行于经隧,化而为血,以奉生身,名曰营气;其卫气上行于面,以资七窃,故曰清阳出上窍也。若以内外阴阳,则内者为清,外者为浊;若以上下阴阳,则上者为清,下者为浊,有此不同。浊者,别回肠下行,故曰浊阴出下窍也。

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实六腑。

学习笔记:

以此“内外阴阳”和“上下阴阳”,对理解伤寒论“三阳”及“三阴”之病位和病性有启发意义,需深入思考其内在联系。

第五段: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于气,气伤于味。

学习笔记:

暂时没看懂。

第六段:

味出下窍,气出上窍。味厚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泄,厚则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病则热,阳病则寒。重热则寒,重阴则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学习笔记:

此段以气味论阴阳,对理解方剂药物配伍之阴阳治则意义重大。

第七段: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病则热,阳病则寒。重热则寒,重阴则热。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学习笔记:

明确指出阴病和阳病的关系,此为根本。

以阴阳多少论寒热之由来,因此阴阳定寒热。

又论及寒—形—肿,热—气—痛的内在联系。对临床辨别寒热有指导意义。寒胜则多有形之痰淤痈疖,热胜则多无形之烦痛闷喘,此以症状别阴阳。

第八段: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腐,湿胜则濡。

学习笔记:

此论对临床时理解病机有指导意义。


第九段: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人有五脏,有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学习笔记:

由此可知情绪管理和季节更替对健康有直接影响。

第十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释义:人于冬时,温衣热食,腠理开发,多取寒凉以快其志者,寒入腠理,腠理遂闭,内行脏腑,至春寒极,变为温病也。春因腠理开发,风入腠闭,内行脏腑肠胃之中,至夏飧泄也。夏因汗出,小寒入腠,藏之于内,至气发,腠理外闭,风气内发,以成痎疟。秋多雨湿,人伤受湿,湿从上下,至冬寒并伤肺,故成咳嗽也。

学习笔记:

此论日常患病及季节保健之要点,对治未病和疾病认识有指导意义。

第十一段:

黄帝问曰:法阴阳奈何?

岐伯答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息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干齿,以烦闷,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凊,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也,病之形能也。

黄帝问曰:调此二者奈何?

岐伯答曰:能去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蚤衰。衰之节,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大气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

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故故同出而名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年老复壮,壮者益理。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憺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

学习笔记:

此论有二方面重点:

其一是七损八益的具体临床表现,对判断病势和预后意义重大;

其二据“七损八益”论及养生保全之道。

第十二段: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

黄帝问曰:何以然?岐伯答曰:东方阳也,其精并上,故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也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纪,故能以生长化成收藏,终而复始。唯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象人事以养五脏。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榖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雨名之,气以天地之风。暴气象雷,气逆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学习笔记:

此段对建立天人一体的比象思维有帮助,从而更好地理解五脏六腑的生理及病理。

第十三段:

故风之至,傍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温,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学习笔记:

治皮毛——治肌肤——治筋脉——治六腑——治五脏,此为治病之次序,亦是病位由浅入深的过程,医者不可不察;

第十四段: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候;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在;按尺寸而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而衰也。故曰: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凊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投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

学习笔记:

按脉之道,先别阴阳清浊,知部分,以次察声色,知病所苦所在,始按尺寸,观浮沉等四时之脉,以识病源也。提出“浮沉滑涩”四种基本脉象。

亦指出“温气,补味,高越,下竭,泻内,清法,发汗,投按,散泻”九种治疗思路。对临床处方有很强指导意义。

临1班 陈政

2022-01-03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