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芍药+白术+茯苓)方剂结构浅析——临证班乌兰娜

(芍药+白朮+茯苓)方剂结构浅析

——药对(芍药+白朮+茯苓) 药性与功用分析

乌兰娜

临床医生在面对病患时,如何根据病者当时的证候开具一张切合病机的完美处方,理、法、方、药如何能结合的恰到好处,我们所有的思维思路最后都汇聚于一张处方上,在药物之间的配伍中。如何才能提纲挈领,林大栋老师的心法就是“永怀领袖”,只有抓住关键的点我们才可能掌握到中医精髓,林老师将这一精髓——结构分析传授与我们,下面列举药对(芍药+白朮+茯苓)来做这样一个方剂结构的分析。(芍药+白朮+茯苓)是临床开具处方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药对,现在我们用中医学习大脑——中医AI为这一药对做一个比较深入的分析,期望能够更好的理解和应用它。

一、从药对的来源处方推导药对功效

用中医学习大脑选出(芍药+白朮+茯苓)经常一起出现的方剂,去掉后世方剂,只留经方来做药对分析,有六首方剂符合要求见下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六方各自的出处及功用

1.附子汤出自伤寒论

功用: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2.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功用:温阳利水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出自伤寒论

功用: 利水通阳。

4.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

功用:养血柔肝,活血化瘀,健脾利水

5.麻黄升麻汤出自伤寒论

功用: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6.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

功用:补气养血,疏风散邪。

从上面前四首方剂的功用可以看出,它们的作用都与祛除水湿有关,共同功效为化湿利水,因它们方剂组成中均包含药对(芍药+白朮+茯苓),可见药对(芍药+白朮+茯苓)的功效与化湿利水关系密切,后两首方剂可能因药味较多,化湿利水作用隐含其中。     

二、分析药对的整体药性功能及作用    

再来看每位药各自的药性在药对中的作用,以及它们协同作用之后整体药对药性如何。为了便于统计,按照林大栋老师在课上讲的估算方剂药性的方法,先将每味药的药性都看做1,等量来做比较。由中医大脑对比三味药的温热性、补泻性、升降性、收散性、润燥性,总结药对的整体药性是什么。(*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①温热性对比:芍药-微寒,白术-性温,茯苓-寒热中性药。芍药的微寒之性与白术的温性相互制约趋于平和,茯苓体现的是寒热中性,所以从整个药对来看,药对的性质属于于寒热中性

②补泻性对比:芍药—补性,白术—补性,茯苓—泻性,两补一泻,补中有泻性,整个药对性属微补

③升降性对比:芍药—升降中性,白术—升降中性,茯苓—降性,整个药对性属微降

④收散性对比:芍药—收性,白术—收性,茯苓—收性,三药均为收性,整个药对性属

⑤润燥性对比:芍药—润性,白术—燥性,茯苓—燥性,一润两燥,整个药对性属微燥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升降,无不出入。”如果从气机而论,(芍药+白朮+茯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軟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前面对(芍药+白朮+茯苓)的药性分析已经将内经中辛、甘、酸、苦 、咸、淡六性味囊括其中,如果以阴阳来划分的话,(芍药+白朮+茯苓)性收微降—为阴,微燥—为阳,寒热中性—中性,收性降性大于燥性,所以药性整体为

从上面的药性分析可以看出药对(芍药+白朮+茯苓),药性为收、微补降燥、寒热中性。阴阳属性为,气机升降出入:为入。

三、药对与其它不同性质的药配伍组成经方后方性、功效的变化    

    运用中医结构分析的思路 ,先把药对(芍药+白朮+茯苓)提取出来,再来与别的药组合—经方倒序。伤寒杂病论中这六首重要方剂中都包含(芍药+白朮+茯苓)这一药对,下面来看它与不同的药物配伍,方剂的方性有何改变,所趋向的作用点位在哪里。

1.附子汤组成: 炮附子、人参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炮附子 :倪师说“炮附子偏于温肾阳。”,且附子能温表里之寒;人参补里虚,且能调整不均衡的水分;此二药相加偏于补充肾中阳气,再加(芍药+白朮+茯苓)收降燥湿利水,同时人参也具有收性,共同作用而成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功效的方剂。 加入附子,人参(具有收性)之后方剂整体药性方向力量的改变,肾主水,附子加强了肾的气化功能,人参大补元气,配人参肾中阳气充足自然外可散寒通络,内可温化祛湿,如果说(芍药+白朮+茯苓)本身为收补降燥中性,功效为化湿利水的话,此方为第一个加强药对(芍药+白朮+茯苓)药性力量与功效的方剂。     

由附子汤方性计算可以看出,整个方剂的温性加大,补性收性燥性加强。方剂的作用点在下在肾。

2.真武汤组成:炮附子、生姜 +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下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附子味辛、性大热;归心脾肾经。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附子大热之药的加入使本方温性大大增强。生姜性辛,温。 归肺脾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生姜药性温补升散燥,附子有强力的温补效能,与生姜配合振起沉衰的新陈代谢使血行趋于旺盛,并温暖身体以恢复元气。本方结构(芍药+白朮+茯苓)为寒热中性药对,本身作用为利水,附子+生姜的加入使温性迅速增强,升散之性加大,随着人体阳气的提升,药力与自身动力结合全面的加强了水饮的温化作用。

从本方方性与原来药对比较温性加大补性燥性加强。方剂的作用点在肺在脾在肾。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炙甘草、生姜、大枣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炙甘草性味甘,平,归经心、肺、脾、胃经,作用部位在上焦中焦。大枣味甘,性温,归脾胃经,作用部位在中焦,(生姜+大枣)本身是一个药对,能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入表药可治疗风寒感冒,入健脾药可治疗胃脘不舒呕吐。炙甘草有补脾和胃的功效,所以{(生姜+大枣)+炙甘草}本身也成为一个健脾护胃药对,药性主要为补温收润微升降散燥,可广泛应用于各类方剂中。故(大枣+甘草)补土以制水;《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姜中品,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在此取通神明,通阳之意,畅达中焦气机而助利水。生姜-归脾经、(大枣+炙甘草)-归脾胃经;芍药-归脾经、(白术+茯苓)-归脾胃经,本方用药均入脾胃或脾经,为本经药,或表里经药,表里经配合可通达内外,交通阴阳,从而使本方达到利水通阳之效。

从本方方性与原来药对比较温补收性加强,润性有所增加。方剂的作用点在中焦脾胃。

4.当归芍药散:当归、川芎、泽泻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本方温热性属微寒在于加入性寒的泽泻,使方性改变,泽泻味甘、淡,归肾膀胱经,能利水渗湿,泻热,加强了药对(芍药+白朮+茯苓)利水的作用,泻除壅滞的水湿,使脾不为湿邪所困。当归,味甘,性辛、归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作用。川芎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可以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当归川芎两药性都为温性,活血行滞,使营血畅通。比较看整体方剂微寒之性比微温之性稍高些,为平和的一个阴性方剂,体现了养血柔肝之意。

从本方方性与原来药对比较寒性补性加强,收性润性略微增强。方剂的作用点在肝在脾在肾。

5.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玉竹、天冬、桂枝、甘草、石膏、干姜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357(《伤寒论》) 由原文可知麻黄升麻汤为伤寒误治过度泻下之后出现的坏证,(芍药+白朮+茯苓)在此针对泄利不止的症状,古人讲“治湿不利其小便非其治也” 倪师说过芍药可加强静脉血的回流力量,林老师讲到白术可使组织里的水收回脉管,通过茯苓淡渗而从小便排出。药性属泻微降,可见三药结合的力量会很强,配合得恰到好处。麻黄、桂枝、升麻开肌表泄外热—性为散, 针对上焦邪气沉陷的症状,石膏、知母、黄芩、玉竹、天冬清润肺胃以化里热—药性属寒微降微润,针对邪热壅滞损伤阴津的情况。当归药性为补,干姜药性温热,一温一补稳定内环境,机体抗邪有力。

从本方方性与原来药对比较寒性散性加强,微泻微燥。方剂的作用点在肺在脾。

6.薯蓣丸:山药、当归、桂枝、生地黄、大豆黄卷、甘草、人参、川芎、麦冬、杏仁、柴胡、桔梗、阿胶、干姜、白蔹、防风、大枣 +(芍药+白朮+茯苓)

根据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如图:(*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金匮要略》) ,可见本方是一首治疗虚劳慢性疾病的药剂。薯蓣为主药,专理脾胃-体现补之性,(芍药+白朮+茯苓)在本方中起到的是一个除湿养血敛阴的作用-体现收收补降燥之性,余药中以人参、干姜、大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以益气安脾胃,体现出补性、温性。以当归、川芎、地黄、麦门冬、阿胶以养血滋阴体现润性、凉性;由上图可见本方有升有降,升性略高,以柴胡、桂枝、防风升邪散热体现升性、散性,以杏仁、桔梗、白蔹下气开郁体现降之性。升降的宜,气化复常。

   本方药味较多,药性升降幅度不大,与丸者,性缓相应。本方微温和补润之性略突出,较原药对扩展出凉、散之性。方剂的作用范围很广,但其集中的点在脾胃。

 通过药对与其它不同性质的药配伍组成经方后方性、功效的变化,发现药物相互配伍,特别是基于药对与不同性质的药相互配伍之后出现的药性综合体—方性,可增强或改变机体与脏腑低频或失调的气机方向,方药配对机体成功,可能就会效如桴鼓或者药到病除。

四、药对(芍药+白朮+茯苓) 药性、功用分析

芍药归肝脾经,白术归脾胃经,茯苓归心脾胃,三药共同归经都在脾,(白术+茯苓)本身为强健脾胃的药对组合可见(芍药+白朮+茯苓)作用点位也主要集中在脾胃与肝。。用中医大脑以经方入手,对(芍药+白朮+茯苓)进行了药对分析推导出药对的功效—化湿利水;通过对(芍药+白朮+茯苓)的每一味药药性对比总结归纳出药对的整体药性—收、微补降燥、寒热中性。阴阳属性为,气机升降出入:为入。概括起来药对(芍药+白朮+茯苓)性质较平和,因其性属阴与脏相应,气机为降为入,故可入脾胃及肝脏,收补本脏之虚,降浊逆之邪。 起到补益机体,收微降燥,化湿利水的功效,并可以清除停集与体内的病理产物。

    林大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结构分析为重要心法,我们可以把每一方拆开来变成药对,每一个药对就是这个方剂的结构,掌握了结构的性能以后就可灵活组方来应对临床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深刻理解每一味药的性能与效能,药物剂量的使用与药物之间排列组合才可能得心应手,才不会被方剂捆绑。

在临床诊治病患时,如消化系统疾患、内分泌代谢疾患、妇科经水问题等各科病证,药对(芍药+白朮+茯苓)都有可能会在方药配伍中用到。《素问 灵兰秘典论》说“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脾胃论》中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所以说脾胃非常重要,治疗时应念念不离脾胃,视患者脾胃功能不足固护之。(芍药+白朮+茯苓)药性平和,且能健运脾胃,化湿利水。为中焦脾胃疾患常用药对,故于此单独论述。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