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药对 桂枝 芍药

伍用功能

1,调和营卫,

2,温经活血。

3、补虚止疼

4、温阳降逆

5、温经除痹。

伍用原理

桂枝味辛、甘,性温。入心.肺.膀胱经。本品辛散温通,甘缓而补,色赤入营,降中有升。既能发汗解肌,调和营卫,通阳化气,利水消肿。又能补中养脾,平冲降逆,温通经脉,祛风除湿,散寒止疼。

芍药味苦、酸,微寒。入肝经。本品有赤白之分,白者能养血敛阴,柔肝止疼,赤者能清热凉血,活血化淤。

二者伍用

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意,

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

而不伤阴。二者相合,散敛相兼,寒温并用,使营卫和,气

血调,阴阳乎,共奏温经活血化淤,补虚缓急止疼,通经活

絡消痹之功。

临床应用

1主治外感表虚证所致的发热,惡寒,汗出,恶风,

鼻鸣干呕,脉浮而缓诸证,

2 用于营卫不和所致的风团,自汙,盗汗等证。

3 用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

4 用于脾胃雕赛所致的腹痛。

5 用于治安附气受摄,气逆于上的奔豚证。

6 用于气血不足。经脉闭阻所致的四肢麻木、疼痛,

厥逆诸症。

7 用于脾胃不和的恶阻证。

〔原源〕

小青龙汤、 小建中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桂枝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加大黄

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大参三两 ,新加汤、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瓜蒌桂枝汤、鱉甲煎丸、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桂枝龙骨牡蛎汤、小清龙加石膏汤、乌头桂枝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 桂枝加黄芪汤、 内补当归建中汤、温经汤、土瓜根汤.

〔按语〕

,桂枝和芍药相伍用 于健脾补虚,绥急止疼时,芍药用量倍于桂枝,其用意有两个方面:

一是益太阴之脾阴,收涣散之大气,佐桂枝阴中求阳,和中补脾;

二是士中泻木,制约肝气之横逆,缓急以止痛.

、桂枝和芍药相伍,桂枝用量倍于芍药,其用意亦有两个方面:

一是解未解之表邪,

二是温补肾阳,制約阴寒之气上逆。

芍药佐桂枝除解表和营之功外,尚具有散阴结,利小便,平冲降逆之功.

,桂枝和芍药相伍若不采取服粥,温覆助汗之法,则无解表祛邪作用。仅是补阴益阳,补中益脾,缓急止疼,

通经活血,平冲降逆,通经除痹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

1.桂枝有镇静、抗惊蹶和镇痛作用

2 桂枝能通过中枢及神经未梢,使皮肤血管扩张,调整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发汗散热,以而达到

降溫解热作用

3.桂枝油对子宫有特异性充血作用。对毛细血管有扩张作用,故可以推测本品可能有加強其它活 血化淤药的功效

4 桂枝油被吸收后,经肺排泄,可稀释其分泌液的粘稠度,出现祛痰,止咳作用。

5、桂枝具有抗过敏性疾患的作用。

6,桂枝煎剂对金黄色及白色萄葡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蔨、炭疽杆菌、霍乱弧蔨、沙门氏菌及常见致病性皮肤

真菌均有较強的抑制作用.对流感亚洲甲型京科68一1株病毒和孤儿病毒 E CH0,,均有抑制作用。

7、桂枝具有强心、利尿作用。动物实验表明五苓散中各味药的利尿作用以桂枝最強。

8,赤芍、白芍对金黄葡萄球菌、痢疾杆菌均具有抗菌作用

9、白芍对于胃肠蠕动亢进而引起的腹疼有解痉止痛效果

10•白芍还能抑制中枢性疼痛和脊髓性反射弧兴奋的作用。和甘草相伍止疼作用增强。

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对辩证施治、组方用药的具体运用,结合后世医学发展的药物学,方剂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以及现代药理研究,采用对照、比较.推理、具纳、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其对药组合的规律、法则、原理和应用,以便帮助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张仲最的理法方药,更好地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现将其对药配伍规律和法则阐述如下:

一,

同类药物相配伍,提高药物原有功效,治疗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张仲景的这种配伍方法应用甚广,但是这种方法并不是任意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药物前机械拼凑,而是根据疼病的病位、病性、病势、病程,给合药物的性味、由经、功能,有选择地通过一定的配伍而起到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从而达到适合特性,增强疗效的作用。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通过这种合理的配伍所組成的对药,绝不是药物原有功效的机城相加,而是发挥了两味药所不能达到的药物功效。

这类药对的组合基础,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味相列为基础

依据药物的寒、热温、凉、酸、苦、甘、辛、咸以及涩、淡等性 味加以組合,提高了药物功效的途径之一。如黄芩,黄连两药均味苦性寒,相伍之后,清热泻火以解毒,清热燥湿以止痢,清热凉血以止血;

人参.白术两药均味甘苦,性温,相伍之后,补脾益气生津;

千姜、附子两药均味辛,性热,相伍之后回阳救逆、温中祛寒、温经止疼。

此类对药相伍的关系,均属于药物配伍中的相须关系,组合的结果,临床效果比较明显和突出。

②以归经相同为基础。

" 归经〞 是金代张元素所提出,他在其《珍珠囊》一书中,几乎每味药都注有归某经字样他认为药物各归其经,则力专而效灵。所以从归经的角度认识探讨仲景的药物组合规律是了解药对组合规律的主要途径之一。

③以功能相似为基础。

功能相似为基础亦是仲景组药的主要方法。如麻黄,桂枝均是解表之品,二者相伍,相须为用,麻黄重在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桂枝重在强壮心阳,温通經脉,解肌发汗.麻黄得桂枝之佐,发汗之力倍增,若单用麻黄则发汗力弱,单用桂枝则无发汗之功。大黄、芒硝均是清热泻火,攻积导滞良药。大黄直降下行,攻积导滯通便;硭硝润燥软坚,则能使坚硬之便变润。两药配合,互相促进,从而使泻火导滞通便功能大为增强,

二、异类动物相配伍,治疗阴阳、气血、升降、开合失调和寒热、虚实相兼证。

祖国医学把人体看成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把人体和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因此,虽然联病的发生发展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就病理过程来讲,总不外乎的阳失调、邪正消长、升降失常三个方面。阴阳失调是体内阴阳、气血、营卫等失调的总称,是一切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邪正消长世就是邪正斗爭的过程,它决定着次病的发展、变化与转归;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亦可说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这三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影晌,但是在疾病都发展过程中,总是以一种病理变化为主,其它则处于次要地位。仲景在组药过程中,依据疾病的病理变化,应用性味、归经、功能完全不同的药物相配伍进行治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表里、上下药物相配伍,治疗表里同病、上下同病。

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两个不同部位同时发生病变。常见的是表病及里、表里同病、里病及表和上下同病,此时,常须应用两个部位同治的法则。如风寒束表,肺胃郁热的证候,则需要以麻黄和石膏相伍,麻黄发汗解表散寒,使表邪尽散;石膏清热泻火,使肺胃郁热得清: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证为胸膈有热,腹中有寒。用栀子苦寒,清胸中之热,干姜辛热,溫肠胃之寒。使阴阳得和,上下病消,

2寒热、补泻药物相配伍,治疗寒热挟杂、虚实相兼证寒热挟杂、虚实相兼是临床常见证候,常需采用 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方法治疗。如“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证为胸中郁热,胃中有寒,仲景则以黄连清热,干姜祛寒,同时以人参 甘草、大枣扶正,共使寒热去,正气复,明阳和。升降顺,诸症解。

3升降、开合药物相配伍,治疗升降失常,开合失宜所致的病变。

升降、开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表现,在失调情况下,则应采用调和的治疗法则,升降药并用、开合药并用的组药法,使其升降、开合各有所治,均得其常.如四逆散中,柴胡和枳实相伍,柴胡主升,走肝,枢转气机,疏散郁结,使阳气透达于表;枳实主降,走脾,破气行痰,散结消痞,使浊气通利于下。共使枢机运转,肝脾调和,诸证自痊 小青龙汤细辛与五味子相伍,用细辛之辛散,五味手之酸收,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止咳平喘功效增强。

4气分药和血分药相配伍,治疗气血亏损、气血逆乱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病理情况下,气虚则到起血虚,气滞则引起血淤,反之亦然之亦然。因此气血病变,补气药和养血药,行气药与活血药往往相须为用

内经日: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故仲景在调理气血病变时,补气药和补血药并用,行气药和活血药并用,

清气分药和凉血分药并用。如人参、当归相伍,前者补气,后者补血,积实、芍药相伍,前者行气,后者活血;百合、地黄相伍,前者清气分之热,后者凉血分之热等,均属于这类配伍方法.

3、主药与辅、佐、使药相伍,提高主药治疗效果。

方剂的組成原则概括起来是主、辅、佐、使,对药的配伍亦包涵了这样的内容.即选用针对病因或疾病本质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作主药,以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同时辅以协助之药,增强药效,作为辅药,配以治疗兼证,或监制主药,制约其毒化和烈性的药物,作为佐药配以具有引经和调和作用的药物,作为使药。如麻黄与桂枝相伍,麻黄发汗解表为主,辅以不具发汗作用的桂枝,使麻黄发汗解表之力倍增。半夏与生姜相伍,

二者相须为用,使降道止呕功妙,问时半夏与生姜又具有相畏关系,使半夏毒解•大黄租甘草相伍,甘 草既 能调和大费峻攻下行之性,又能使其清胃热而不伤正。

4、改变药物的用量,治疗不同性质的疾病

在对药组成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两药的用量,改变对药的原有功效。如桂枝和芍药相伍,二者用量相等,桂枝助卫气,散风邪,芍药益营气,养阴液,从而使营卫调和 表解邪去。若二者相伍,加大芍药用 量,

二者之比变为1:2,此时芍药成为主药,桂枝成为辅药,二者相伍,酸甘化合,收多于散,临床功能則变成了补牌和中,缓急止疼。若二者为伍,加大桂枝用量,这时桂枝与芍药相位的功效不再 是调和营卫,而变成了温阳降逆平冲的功效。又如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都足由大黄、枳实、厚朴所纽成,但小承气汤用大黄四两为主药,辅以枳实三枚,厚朴二两,日的在于泻热通便,用于肠胃热结,大便秘结证,厚补三物汤用厚朴八两,大黄四两,积实四枚,以厚朴、枳实为主,辅以大黄,目的在于除胀消满,用于肠胃气滞,腹部涨满证;厚朴大黄汤用厚朴一尺,大黄六两,枳实四枚,以厚朴、大黄为主,辅以枳实,目的在于开胸泻饮,用于治疗水饮停于胸胁,咳饮作痛的支饮证。

此外,有些药对的临床功效由于煎法和炮制方法不同,

其功能亦发生相应变化。如大黄与黄连相伍有水煎和浸泡之分,前者取其气和味泻胃火以止吐血:后者取其气清胃热以

消痞满。生附子与干姜相伍,重在回阳救逆;炮附子与干姜相伍.则重在温经祛寒止疼。

总之,在临床实践中,既要学握伸景药对的基本原则,又要熟悉每味药的性味功能,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使药物在配伍之后能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功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扩大药物使用范围。

 

*本文参考文献* 张仲景对药集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