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前作业-雅2班 傅兵

阳亢 高血压 神经镇静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动极者镇之以静,柴胡剂投以龙牡。疑问:1:方中铅丹的方意,中医大脑中没有列入,难道只是镇静的作用?2:为何方中去掉甘草?中满证忌之未见。

便溏 口渴 久病不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方中干姜,炙甘草温脾阳祛里寒,针对便溏。天花粉清热生津止渴针对口渴。

疑问:久病不愈的针对在哪里?久病必虚,方中不见补益。亦未见不可补益之理。

呕吐 恶心发烧 柴胡七症小柴胡汤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

便秘或下利 腹满实大柴胡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便秘下利腹满,少阳与阳明合病

妇女面色黄肿胖 柴胡症 郁症 月经不调

燥--柴胡疏肝散 应对方向应该为肝气犯胃。胃喜湿恶燥。

湿--逍遥散辛方中白术茯苓走的去健脾袪湿之意,应对方向应该为肝气犯脾。脾喜燥恶湿。

偏热且烦燥加味逍遥散 肝郁化火,投之以丹桅加味。

痉挛惊风 烦躁 抑郁 失眠四逆散

芍药甘草可缓急,用之肝郁轻证,阳郁不达不怕冷。缓解精神紧张引起的失眠似乎也说得过去。

桂枝汤证+胸胁苦满柴胡桂枝汤 如题

胃痛 下痢 恶痞痢烦         半夏泻心汤

半夏 黄芩 干姜 甘草(炙)人参 黄连 大枣

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半夏能袪除胃内停水,配合干姜而止恶心、呕吐;黄连与黄芩为苦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味入心,归心肺经,以其寒凉配干姜之温可调方性之寒热。

不便秘 出血                黄连阿胶汤

黄连 黄芩 芍药 鸡子黄 阿胶 

此方有少阴病的泻心汤之称,是治大黄黄连泻心汤症而带有虚状的方剂,方中无大黄,加白芍能散恶血、理脏腑之气,阿胶滋润血燥,既补血又止血

便秘 出血 心烦悸心下痞   三黄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

大黄不但有泻下之效,且能协同黄芩、黄连而治炎症及充血,复兼有鎭静的功效;黄连与黄芩有健胃之功,并治心下痞满;黄连复有止血的效能

心下痞 恶寒汗出            附子泻心汤

大黄 黄连 黄芩  附子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用三黄彻三焦而泻热,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

《伤寒论译释》:此汤治上热下寒之证,确乎有理,三黄略浸即绞去滓,但取轻清之气,以去上焦之热,附子煮取浓汁,以治下焦之寒,是上用凉而下用温,上行泻而下行补,泻其轻而补其重,制度之妙,全在神明运用之中,是必阳热结于上,阴寒结于下用之,乃为的对。若阴气上逆之痞证,不可用也。

完谷不化 下利更重 粘膜溃烂   甘草泻心汤

即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增加甘草的分量而成。重点取芍药甘草汤缓急之性。

治半夏泻心汤证寒结完谷不化,起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不安者。甘草能缓和急迫症状,而治心烦及心神不安。应用于因结热而上炎之胃肠炎、口内炎、产后口中糜烂、下痢、神经衰弱、失眠症、神经症、梦游症等。

热病神昏 心烦燥             人参泻心汤

人参 干姜 黄连 黄芩 枳实 生白芍  

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

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心下痞 水湿重 嗳气 口臭 下痢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减少干姜分量而加生姜

应用目标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嗳气、发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伤寒论》

1个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