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止AI中医大脑的药对组合类方浅析
--黄连+黄芩+干姜+人参
by 雅二班 杨长礼
基于问止中医AI中医学习大脑方剂和中药知识,对于黄连+黄芩+干姜+人参这个组合药对相关的类方方剂进行简单对比分析,内容涉及方剂组成、功能、适应症、方解、方性的解析,通过简单对比分析,使在实际临床应用中能够区分细微,辩症施药,以期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一、组合药对单味药性分析对比(图1)
图1 药性综合分析对比
1. 人参:补虚药 - 补气药。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心肺脾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微温补升收润
2. 干姜:温里药
性味:辛,大热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3. 黄芩:清热药 - 清热燥湿药
性味:苦,寒
归经:肺胃胆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临床应用:用于湿温暑湿,黄疸泻痢,热淋涩痛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热病烦渴,寒热往来4、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6、用于胎动不安
药性:寒泻降收燥
4. 黄连:清热药 - 清热燥湿药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胃大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湿热中阻、脘痞呕恶,泻痢腹痛2、用于热病高热3、用于心烦失眠,胃热呕吐4、用于痈肿疮毒5、用于血热出血证
药性:寒泻降收燥
从上表各味药性可以看出,这个组合药对中寒、热、温、补、泻、升、降、收、散、润、燥皆有。简单四味药构成了四维升降的圆运动机理。
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 [组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伤寒杂病论)
2. [功用]通寒格。
3. [适用症状]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则吐。
4. [方解]
(1) 《注解伤寒论》: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通寒格。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2) 《医方考》:中气既虚且寒,便恶谷气,故食入口即吐。入口即吐者,犹未下咽之谓也。用干姜之辛热,可以散寒;用人参之甘温,可以补虚;复用芩、连之苦寒者,所以假之从寒而通格也。
(3) 《伤寒本旨》:食入口即吐者,阻在上脘,阴阳不相交通,故以干姜、芩、连寒热并用,通其阴阳,辛苦开泄以降浊;人参补正而升清,则中宫和而吐利可止矣。
(4) 《伤寒论今释》:本方证,胃虽热而肠则寒,故芩、连与干姜并用,以其上热下寒,故入厥阴篇。
5. 方性
三、人参泻心汤加芍药
1. [组成]人参(二钱) 干姜(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生白芍(二钱)
2. [功用]湿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之中人也。首如裹,目如蒙,热能令人昏,故神识如蒙,此与热邪直入包络,谵语神昏,有间里虚。故用人参护里阳,白芍以护真阴;湿陷于里,故用干姜、枳实之辛通;湿中兼热,故用黄芩、黄连之苦降,此邪已内陷,其势不能还表,法用通降,从里治也。
3. [适用症状]湿热上焦未清,里虚内陷,神识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心汤加白芍主之。
4. 方性
四、甘草泻心汤
1.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四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2. [功用]和胃补中,降逆消痞。
3. [适用症状]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4. [方解]
(1) 本方是在半夏泻心汤中,增加甘草的分量所组成的。主治症状为半夏泻心汤证而起腹中雷鸣及不消化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感觉心情不稳者。增加甘草分量的目的,是因为甘草有缓和急迫症状的功效,而能去除心烦和心情不稳。
(2) 即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增加甘草的分量而成,治半夏泻心汤证而腹中雷鸣,不消化而起下痢,或不下痢而心烦不安者。甘草能缓和急迫症状,而治心烦及心神不安。应用于胃肠炎、口内炎、产后口中糜烂、下痢、神经衰弱、失眠症、神经症、梦游症等。
5. 方性
五、半夏泻心汤
1. [组成]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炙)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2. [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3. [适用症状]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但满不痛,或呕吐或肠鸣下痢者。
4. [方解]
(1) 方中的半夏能袪除胃内停水,且配合干姜而止恶心、呕吐;黄连与黄芩为苦味健胃剂,同能消除胃肠的炎症;人参配合干姜而使胃肠的血行趋于通顺,并促进其机能之回复;甘草与大枣为用以调和诸药,且强化其协同作用。
(2) 方中的黄连、黄芩能解心下实热;黄芩作用于自心下以上,并及于表,而治血热与血烦;黄连作用于自心以下,而治烦躁症状;又两者协力而治心下之气痞,并治波及于上下的动摇症状;半夏、干姜善于顺气,调理胃下停水,且治因心下的水气上冲而摇动所引起的呕吐;人参、甘草、大枣调和诸药。因这些药物互相协力,而祛除心下的邪热,顺通升降之气。
(3) 本方治胃肠炎之心下痞满而不痛,并会伴有恶心、呕心、呕吐、肠呜、下痢等症状者为目标。 本证的心下痞满,原因是由于胃中有湿热郁滞所造成。所谓湿热,即热邪与水气相积。并因互相冲击,上下而动,若上行则呕,下行则肠鸣。因苦入心,泻心者必以苦,故以黄连为君,黄芩为臣,泄热以和阳;半夏、干姜为佐,散湿和阴,走气散痞,更配人参、甘草、大枣为使,通上下交阴阳,补脾而和中。
(4) 此方所治之痞,原系小柴胡汤证误行泻下,损伤中阳,少阳邪热乘虚内陷,以致寒热错杂,而成心下痞。痞者,痞塞不通,上下不能交泰之谓;心下即是胃脘,属脾胃病变。脾胃居中焦,为阴阳升降之枢纽,今中气虚弱,寒热错杂,遂成痞证;脾为阴脏,其气主升,胃为阳腑,其气主降,中气既伤,升降失常,故上见呕吐,下则肠鸣下利。本方证病机较为复杂,既有寒热错杂,又有虚实相兼,以致中焦失和,升降失常。治当调其寒热,益气和胃,散结除痞。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用。然寒热错杂,又缘于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人参、大枣甘温益气,以补脾虚,为佐药。使以甘草补脾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而成。因无半表证,故去解表之柴胡、生姜,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加寒热平调之黄连、干姜,变和解少阳之剂,而为调和肠胃之方。后世师其法,随证加减,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症。
(5) [注意事项]本方主治虚实互见之证,若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不宜使用。
5. 方性
六、泻心汤
1. [组成]姜半夏15黄芩15 干姜15 人参15 黄连6 大枣30 炙甘草15
2. [功用]
(1) 此疟邪结心下气分之方也。
(2) 滞下由于湿热内蕴,以致中痞,但以泻心治痞结之所由来,而滞自止矣。
3. [适用症状]
(1) 湿甚为热,疟邪痞结心下,舌白口渴,烦躁自利,初身痛,继则心下亦痛,泻心汤主之。
(2) 滞下湿热内蕴,中焦痞结,神识昏乱,泻心汤主之。
4. 方性
七、生姜泻心汤
1. [组成]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2. [功用]和胃消痞,宣散水气。
3. [适用症状]伤寒汗出、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鞭、干噫口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4. [方解]
(1) 在半夏泻心汤方中,减少干姜分量而加生姜。应用目标为半夏泻心汤证而嗳气、发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者。
(2) 嗳气、食臭及腹中雷鸣、下利为胃肠内的酦酵旺盛所致,为生姜之所主。应用于胃肠炎、酦酵性下痢、胃酸过多、胃扩张等症。
5. 方性
八、椒梅汤
1. [组成]黄连(二钱) 黄芩(二钱) 干姜(二钱) 白芍(生,三钱) 川椒(炒黑,三钱) 乌梅(去核,三钱) 人参(二钱) 枳实(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
2. [功用]此土败木乘,正虚邪炽,最危之候,故以酸苦泄热,辅正驱邪立法,据理制方,冀其转关耳。
3. [适用症状]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下利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椒梅汤主之。
4. 方性
九、净腑汤
1. [功用]治小儿一切癖块、发热、口渴、小便赤,或有泄泻者。
2. [组成]柴胡1钱,白茯苓(去皮)1钱,猪苓1钱,泽泻1钱,三棱(醋炒)1钱,莪朮(醋炒)1钱,山楂(去核)1钱,黄芩8分,白朮(去芦)8分,半夏(姜制)8分,人参8分,胡黄连3分,甘草3分。
3. [适用症状]小儿一切癖块,发热口干,小便赤,或泄泻。本方多是用于小孩,但大人也可以用。主治心下或腹部坚硬紧张,而有往来寒热者。本方可应用于治疗急性慢性腹膜炎、小儿脾疳症(结核性肠间膜)
4. [方解]为小柴胡汤的变方,大体上为小柴胡汤与五苓散的合方而加三棱、莪朮等舒缓肿块的破气药及山楂、黄连等苦味健胃消化剂所构成 以小柴胡汤治胸胁苦满、心下痞硬、往来寒热等;以五苓散治口渴、小便赤涩。用三棱、莪朮和缓腹部的肿块、硬结、愈着(是肠管浆膜与腹膜相结合的状态)等;用山楂、胡黄连散食积。
5. 方性
十、加减人参泻心汤
1. [组成]人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干姜(一钱五分) 生姜(二钱) 牡蛎(二钱)
2. [功用]此虽阳气受伤,阴汁被劫,恰偏于阳伤为多,故救阳立胃基之药四,存阴泻邪热之药二,喻氏所谓变胃而不受胃变之法也。
3. [适用症状]疟伤胃阳,气逆不降,热劫胃液,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欲饮,味变酸浊,加减人参泻心汤主之。
4. 方性
十一、附子泻心汤
1. [组成]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
2. [功用]泻热消痞,扶阳固表。
3. [适用症状]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恶寒汗出。
4. 药对组成
(1) 黄芩、黄连
①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② [主治]火热(火毒)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疔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2) 炮附子、黄连
① [功效]一寒一热,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辛开苦降、温阳助清解、泻火护心阳。
② [主治]1.冠心病,心悸,心律失常,证属寒热错杂者;2.咯血,呕吐,口舌生疮,心烦不寐,膝下、足趾冰冷,证属上热下寒者;3.慢性泄泻,慢性痢疾,证属脾肾阳虚者;4.慢性胃炎,溃疡病,证属寒热错杂者;5.胆道蛔虫症,肠蛔虫症,证属寒热错杂者。
(3) 大黄、炮附子
① [功效]散寒通便。相使。
② [主治]治疗寒积便秘。
(4) 大黄、黄连、黄芩
①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
② [主治]治疗便秘或大便不爽,疮疡恶疮肿疮,吐血衄血,心烦口渴,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5. 方性
十二、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1. [组成]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2. [功用]不饥不便,而有浊痰,心下痞满,湿热互结而阻中焦气分,故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误下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
3. [适用症状]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4. 方性
十三、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甘草大枣加枳实生姜方
1. [组成]半夏(六钱)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三钱) 生姜(三钱)
2. [功用]呕而兼痞,热邪内陷,与饮相抟,有固结不通之患,故以半夏泻心,去参、姜、甘、枣之补中,加枳实、生姜之宣胃也。
3. [适用症状]呕甚而痞者,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主之。
4. 方性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