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家族

地黄丸家族最常见的有10个,分别是: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

这10个可以分为3组,一组是补肾气的,一组是补肾阳的,一组是补肾阴的。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是补肾气的;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是补肾阳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明目地黄丸是补肾阴的。


一、肾气丸

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是补肾的始祖,后面所有补肾的方子,都是从肾气丸发展来的。

[原文]: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5.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伤寒杂病论)

[方解]:1.构成本方的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有强壮、强精、滋润的效能;茯苓则有强壮、镇静、利尿之功;泽泻善能利尿和止渴;牡丹皮有疏散血液瘀滞与镇痛的功能;此外,更配有桂枝、附子,用以鼓舞各种机能的沉衰。

2.构成本方的药物,兼具治气、血、水等剂,具有收敛与滋润、补血的作用。血剂有生地黄与牡丹皮,生地黄能清血热及滋润血燥,牡丹皮能疏顺下焦的血滞,并治循环障碍;气剂的桂枝能舒顺下焦的气血,协同茯苓以图利尿,且抑制自下焦上冲之气,协同地黄而使血行通顺;治水剂的茯苓能疏导胃内停水,协同泽泻使排尿通畅无阻,又协同桂枝抑制自下腹部而起的内气上冲;山茱萸的酸味很强,而有温暖之力,能紧缩下焦,制止脱漏;山药用于滋养精气,除虚热及滋润皮肤的枯燥;附子的温力甚强,能挽回阳气之漏脱,同时配同桂枝、茯苓以加强利尿之功。由于以上各种药物的互相协力,而补强下焦之虚,调整尿利,解血热,通血痹,并抑制内气上冲。

3.中年以后性神经衰弱,尿意频繁、尿炎、肾硬变、肾结石、肾结核、肾盂炎、蛋白尿、闭尿、尿失禁、夜尿症、膀胱结石、膀胱结核、前列腺肥大症、动脉硬化、高血压症、低血压症、脑出血后遗症、糖尿病、尿毒症、坐骨神经痛、椎间盘软骨疝气、脚气、腰脚麻痹、神经衰弱、健忘症、梦遗、早泄、阴萎、阴茎强直症、产褥热、带下、阴门搔痒、慢性淋疾、痔瘘、脱肛、恤血、搔痒症、湿疹、干癣、齿槽脓漏、及眼疾、耳疾等。

本方具有收敛、补血、滋润之作用,可应用于知觉麻痹,脚气上升,胃内停水,糖尿病以及妇人杂病。是肾脏、副肾脏、性器等机能衰退的良方,多用于中年以后的人,也可以说是老人病的药方。患者大抵有强度的疲劳和倦怠感,但是胃肠尚强,没有下痢或呕吐,却时常便秘,小便有的不适畅,有的频繁而且多,四肢虽易冰冷有时却又火热,口渴舌干,腰痛,脐下软弱无力,腹直筋在耻骨附近,坚硬紧张。

张仲景的“肾气丸”开创了补肾的先河,后世改动很多,仲景版的肾气丸,用的是干地黄、桂枝,目前市场上无销售。

神农本草经: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

在伤寒杂病论中, 有时用生地黄,有时用干地黄。取生地黄(今之鲜地黄)入汤剂,取其性凉而散,清热凉血;取干地黄(今之生地黄)入丸剂取其性温而补,以滋补肝肾。


二、金匮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同仁堂生产)组成: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制)。辅料为蜂蜜。金匮肾气丸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加了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并将肾气丸中的山茱萸改为酒炙山茱萸。肾阳虚的人,容易腿脚浮肿,这是因为肾阳不能汽化蒸腾,导致水湿停留下肢。金匮肾气丸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车前子为利水渗湿利尿通淋药,性味:甘,寒;归经:肾、肝、肺;药性:寒、泻、降、散、燥;功效: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临床应用:1、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2、用于暑湿泄泻3、用于目赤肿痛,目暗昏花4、用于热痰咳嗽

怀牛膝为活血化瘀药,性味:苦、酸、甘,平;归经:肝、脾;药性:降、散、燥;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临床应用:1.用于血瘀之痛经、经闭、产后腹痛、胞衣不下等症 2.用于肝肾不足,腰膝酸软无力 3.用于上部火热证 4.用于淋证,水肿,小便不利。

方中的车前子与怀牛膝为药对。 [功效]补肝肾,利尿通淋,清肝明目。[主治]治疗小便不利,脚水肿,眼压高。


三、桂附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是补肾阳的最常用中成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是:怕冷,腰冷膝盖冷,尿频尿多等。

桂附地黄丸与肾气丸的区别是把干地黄改成了熟地,把桂枝改成了肉桂。干地黄寒,熟地微温。干地黄可通可补,熟地纯补无泻。

[处方]肉桂20g 附子(制)2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黑棕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而带酸、辛。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摘录《中国药典》

生地黄(干地黄)为清热凉血药。性味:甘、苦,寒;归经:心、肝、肾;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药性:、补、升、收、润;临床应用:1、用于热入营血证2、用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毒湿疹3、用于热病口渴,内伤消渴,肠燥便秘。

熟地黄为补血药。性味:甘,微温;归经:肝、肾;功效:补血滋阴,益精填髓;药性:微温、补、升、收、润;临床应用: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2.用于肾阴不足的潮热骨蒸、盗汗、遗精、消渴等症 3.用于肝肾精血亏虚的腰膝酸软,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等症。

桂枝温,肉桂大热。桂枝用来发散全身阳气,把能量发散到全身去。肉桂是一个引火归元的药,把全身的热能收藏到肾水里面去。

桂枝为解表药之发散风寒药。性味:辛、甘,温;归经:肺、心、膀胱;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药性:、补、散、燥;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肉桂为温里药。性味:辛、甘,大热;归经:肾、脾、心、肝;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药性:大热、补、散、燥;临床应用:1、用于肾阳虚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3、用于寒凝血滞的痛经,经闭4、用于阴疽。


四、济生肾气丸

济生肾气丸,又叫加味肾气丸、牛车肾气丸、十味地黄丸。即桂附地黄丸加入怀牛膝,车前子二味而成。

[出处]:济生方;

[组成]:熟地黄24g 茯苓18g 山药12g 山茱萸12g 牡丹皮9g 泽泻9g 炮附子3g 肉桂3g 怀牛膝6g 车前子6g;

[功用]:补肾利水消肿;

[适用症状]:肾阳不足引起之水肿。症见腰重脚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亦治消渴、饮一溲一。可治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肥大)等;

[方解]:本方为温肾利水剂,经验上对于肾机能萎缩之小便不利致肿者有效,尤其对于老人腰痛、脚肿、阳痿等症,日常繁用,应用于慢性肾脏炎,虚证水肿。

方中熟地黄为滋补强壮药,能滋肾除热,补血润燥;山茱萸添精固髓,暖腰膝;山药滋精气,退虚热,并润皮肤枯燥;茯苓去胃内停水,并与泽泻共同增加利尿;牡丹皮能去下焦血滞,治循环障碍;肉桂通血脉强筋骨,补命门真火,引相火归元;附子增进体温力强,能挽回机能衰退,以上合为“桂附八味地黄丸”滋真阴而能行水,补命门火以强脾;加牛滕益肝肾,藉以下行;加车前子利小便,则不走气;故使水道通而肿胀消,又无损于真元。

此方是效仿金匮肾气丸来的。济生肾气丸和金匮肾气丸很接近,只有2味药的差别,济生肾气丸为熟地和肉桂,金匮肾气丸为干地黄和桂枝。也可以理解为是经方和时方的差别,金匮肾气丸是从经方演变来的,济生肾气丸是从时方演变来的。


五、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的基础方,补肾阴的其他几个方子都是由六味地黄丸加味而成的。六味地黄丸出自宋·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这个药最开始是给小孩子吃的。

[组成]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 山茱肉(酒润) 山药四两 茯苓(拌乳) 丹皮 泽泻三两。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医方集解)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淡盐水送服丸剂;亦可改成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滋补肝肾。

[适用症状]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手足心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小儿脑囟迟迟不合。

[方解]1.本方为滋补肾阴的总方,有补肝健脾,大补真阴,除百病之功,实为足三阴并治之剂,通治大小证。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生血生精;山茱萸温肝逐风,强精益髓;山药清虚热于肺脾,补脾固肾;茯苓渗脾中湿热,利水消肿而通肾交心;牡丹皮泻伏火,凉血退热;泽泻利尿,泻膀腕水邪,聪耳明目,本方六经备治,而功专肝肾,寒燥不偏,而补兼气血,苟能常服,其功未易殚述。

2.肾藏精,为先天之本,肝为藏血之脏,精血互可转化,肝肾阴血不足又常可相互影响。腰为肾之府,膝为筋之府,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肾阴不足则骨髓不充,故腰膝酸软无力、牙齿动摇、小儿囟门不合;脑为髓海,肾阴不足,不能生髓充脑,肝血不足,不能上荣头目,故头晕目眩;肾开窍于耳,肾阴不足,精不上承,或虚热生内热,甚者虚火上炎,故骨蒸潮热、消渴、盗汗、小便淋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为主,适当配伍清虚热、泻湿浊之品。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是山茱萸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牡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茱萸之温涩。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六味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方的配伍特点。

一个好方子,一定是有补有泻,补泻兼施,才能推陈出新,才能扶正驱邪。


六、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枸杞和菊花,主要为了改善眼部病症的。出自麻疹全书

[组成]熟地黄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泽泻9g 牡丹皮9g 茯苓9g 枸杞子10g 菊花10g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亦可改用汤剂,剂量依原方比例酌定,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滋肾养肝明目。

[适用症状]肝肾阴虚而致两眼昏花、视物不明,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耳鸣、腰膝酸软、舌偏红、少苔、脉细数。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甘菊花而成,着重滋补肝肾以明目,用于肝肾不足所致,视物不清,眼睛涩痛。

枸杞子除具有强壮作用兼有止痛作用,菊花有退热镇静作用,故对目赤肿痛有效。

方中的菊花、枸杞子为一组药对,此药对的功效为滋肝肾,清头目。主治肝肾不足之头昏眼花,眼睛干涩。

肝通窍于目,肝肾阴虚后,眼睛也容易阴虚,会出现眼睛干涩,视物昏花,疲劳,老花眼等问题。杞菊地黄丸就是专门为这类人准备的。


七、明目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是杞菊地黄丸的基础上,又加了四味药:当归、白芍、蒺藜和石决明。

《中国药典》明目地黄丸处方: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枸杞子60g 菊花60g 当归60g 白芍60g 蒺藜60g 石决明(煅)80g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流泪。

当归和白芍,一个补肝血,一个养肝阴。蒺藜功效平肝疏肝,祛风明目;石决明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有了这四味药来相助,明目地黄丸治眼睛的毛病,针对性更强了。比如迎风流泪,眼睛干涩,老花眼等,明目地黄丸就非常合适。

明目地黄丸中包还包含“养精种玉汤”(出处傅青主女科)大熟地30克(九蒸) 当归15克(酒洗) 白芍15克(酒炒) 山萸肉15克(蒸熟)功用:补肾养血;适用症状:肾亏血虚,身体瘦弱,久不受孕。


八、麦味地黄丸

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麦冬和五味子,主要针对肾虚咳喘和潮热盗汗。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地黄(砂仁酒拌,九蒸九晒)八两,山茱肉(酒润)、山药四两,茯苓(乳拌)、牡丹皮、泽泻三两,麦门冬三两,五味子二两。

[用法]蜜丸,空心盐汤下;冬,酒下。亦可改成煎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益肺之源以生肾水。

[适用症状]肝肾阴虚,上盛下虚造成的咳嗽(尤其久咳)、夜间盗汗、遗精、腰酸、面色红、口干咽干。舌质红,脉细数。

[方解]此方为六味地黄丸+麦门冬、五味子

[功效]养阴润肺滋肾。

[主治]1.久咳,虚喘,肺痨(肺结核)。 2.消渴证,津伤口渴。

方中五味子、麦冬是一组药对。五味子收敛肺气,麦冬滋阴。加了麦冬和五味子之后,滋阴力量就更强了,而且可以把气机能量收到身体里面去。

肾主纳气,如果肾虚时间久了,肾纳不了气,肺气降不下去,就会咳喘;肝肾阴虚的人,晚上睡觉会盗汗,或者容易咳醒来,就比较适合吃麦味地黄丸。

九、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知母和黄柏,增强了清热泻火的能力。

[出处]医方考

[组成]熟地黄8两 山茱萸酒润4两 山药4两 茯苓拌乳3两 丹皮3两 泽泻3两 知母2两 黄蘗2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钱(6g),温开水送下。或改成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滋阴降火。

[适用症状]阴虚火旺证,骨蒸潮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口干,咽微痛,舌偏红,脉细数、尺脉有力。

[方解]本方系六味地黄丸加知母、黄柏二味而成。乃以清火解热为目的,因该二药皆有制菌消炎作用,治疗因肾火旺盛而咽痛,虚烦盗汗,定时发敖,且腰脊痿软,难于直立者,服之确效。方中熟地黄补肾液;山茱萸滋补肝肾;山药补脾固肾;茯苓去脾湿;泽泻宣泄肾浊,即有利尿作用;牡丹皮凉血退热;此外知母、黄柏均有制菌消炎作用,可治定时发热,咽、舌诸痛。

[功效]泻火坚阴。

[主治]治疗阴虚潮热,骨蒸盗汗。

方中知母、黄柏是一组对药,知母清热泻火,黄柏清热燥湿,它俩药性很寒凉,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清火,把肝里面烧得太旺的肝火清掉。

有些人肝火很旺,表现出来脾气暴躁,眼睛红,小便黄,适合吃知柏地黄丸。知柏地黄丸是寒凉的,不要长期吃。


十、归芍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上了当归和白芍。增强了补肝血的作用,对血虚的人更适合。

《中国药典》:归芍地黄丸

[处方]:当归40g 白芍(酒炒)40g 熟地黄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药80g 茯苓60g 泽泻60g

性状为棕黑色的水蜜丸、黑褐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味甜、微酸。

炮制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当归补肝血,白芍养肝柔肝,当归和白芍是补养肝血的最好组合。有些人不止是肝阴虚,还肝血虚,表现出来的症状有:气色不好看,月经量少,月经不调,容易失眠多梦等,这种人就适合吃归芍地黄丸。

以上是对地黄丸家族的分析。不足之处请老师和同学们指正。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