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林师透露心法“刺阳者浅而急之,刺阴者深而留之”之体会试述快刺针法的运用

前言

感恩林师在《内经》课程中,把自己临床体悟到《内经》金句秘密心法:“刺阳者浅而急之,刺阴者深而留之”告知,促使本人在临床上领悟到浅刺到重要性,且针刺深浅的要诀之在“别于阴阳”。并试将浅刺这一特色加以发挥,并以快刺针法命名,再次声明此并非本人所创,只是一点小体会而已仅供同学及同道们参考。

快刺就是用普通毫针快速刺入穴道,不留针仅稍作捻转即刻出针,也可以说是速刺、闪刺等等。此手法只是刺激经络穴道,并不做小针刀类似的切割动作,针对普通的表症、轻症、阳性症状的外感、疼痛等等病痛的临床治疗上疗效显著。这一方法是本人在2016年开始学习倪海夏老师的针灸视频,他提出小孩子用针不用留针的观点,本人当时就广西平果县遇到一个小孩咳嗽好几天一直没好,让我给针灸,当时就采用快刺不留针的方法,刺水金透水通穴,效果非常明显,后续遇到小孩的一些问题,均采取不留针原则进行治疗,受到小孩和家长的一致认同,减少了孩子看见针的恐惧,疼痛也很轻微,家长和孩子都比较能接受。再之今年林师将自己《内经》金句临床体悟公开,促使我写点体会,之所以取名“快刺”是因为快有夬的象,夬卦:“夬者决也”,有决断、果断的意思,在《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可决,可以打开,有办法解决,故此快刺针法定名。

针刺深浅

《灵枢·阴阳清浊篇》“歧伯曰:清者其气滑,浊者其气涩,此气之常也。故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清浊相干者,以数调之也。”在这里的清气浊气都先不管,我们抓住:“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这句核心,延展出针对阴症型的病,比如内科脏腑的疾病疼痛,采用深刺而久留针,针对阳症型的四肢、腰腿痛、肩颈疼痛的病症采用快刺法不留针;针对外感病、轻微的症状者或针对强壮体质人群的表症,均可采取快刺不留针方法进行治疗。

   《灵枢·针解篇》:“针太深则邪气反沉者,言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故曰反沉也。”这里也很明确指出,病症轻微,表症的病症应其邪气在表不应该深刺,深刺容易使邪气随针深入即“反沉”。《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害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益甚而恇,致气则生为痈疡。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这一段也对阳症的处理作出了界定,刺诸热如手探汤,这个速度要快,不然被烫,而刺寒,也相当于阴症,好像人不愿意出行的样子,比较缓慢的象,扎完针没得气无问次数,意思可以多几次针刺,只要得气就可以取针不复针就是不要再针。后面的“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这一段我个人认为适用于刺血疗法,在病位处理而不是用毫针刺,在临床上这种用针刺疗效并不会很好,而放血效果非常显著,最后面一句“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这里的病益不是病好了的意思,是病加重之意,故此九针十二原篇也强调病邪在表不易深刺。

相比以上经典定义,“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性感应原则,病在表以“刺阳浅而急之”之论在临床应当重视并加以运用。在本人针灸理论体系中,强调得气,得神为上,在太极针法的大框架之下,配合本动气针法,牵引针法以及倒马针法的结合,还有“指飞针”的强化针刺手法,这些方法理论相互结合并用于快刺针法当中,疗效惊奇,往往带给患者意外的惊喜。

留针时间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50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血和卫气一昼夜即24小时各在人体内循环50周。《灵枢·五十营》:“人经络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指出气血运行一周于身,需时二刻。一刻是15分钟,二刻就是30分钟。

计算方法:

24小时/50周=0.48小时;

每小时60分钟×0.48小时=28.8分;

每分60秒×0.8分=48秒;

即得出气血循行一周需要28分48秒;

即得出最佳留针时间大约30分钟。

杨维杰博士对五输穴的运用发挥上,提出井穴的时间是0分钟,荥穴是15分钟,腧穴是30分钟,经穴是45分钟,合穴是60分钟,这个也很容易理解,因为一条经络主一个时辰为2个小时,自然气血流经到合穴需要60分钟。故此木火穴点留针时间一般在8分钟左右为佳。

这样一来,根据五输穴以及“五十营”给我们的提示,0分钟一般选择刺血,因刺血没有留针之说,15分钟治疗荥穴相关的疾病,例如外感,30分钟处于输穴的位置易治疼痛的病,以及留针30分可以让针刺得气巩固留存至经气循行一周疗效可以持久,而脏腑病留针1小时或至2小时等。什么事情都有例外,一切治疗前提需根据病人的病机和体质来决定其具体的留针时间,比如中风的病人需要就留针到2个小时更好,从《易经》辨证观的立场出发,情理之外也就是情理之中,均不可一概而论,快刺针法也只是相对病人体质情况和其“阳症”的具体范围,来判定采取快刺还是需要留针。

相对而言,快刺没有留针,但可以选择倒马针法、指飞针针法,多次反复针刺等方式加强来保证疗效的持久性,还可以配合中药、食疗等来配合加以巩固使其疗效持久性得到保障,例如服用桂枝汤强调喝稀饭一碗,这就是一种变通的方式。

针刺之道,得气为要

据说针灸也有几个层次的划分,第一是:“宁失其穴勿失其经”,次之:“宁失其经勿失其所”,再:“宁失其所勿失其气”。穴道可“失”,经络也可以“失”,部位区域还是可以“失”,但气不能丢,得气才是针灸根本大法。这里特别强调,所谓“失”不是真的可以忽略,这里只是强调“针刺之道,气至而有效”针灸得气才是核心关键所在,这完全符合内经对得气的观点,很多时候穴道位置扎错,经络选错,部位也不对,但运用动气针法的原理也会有些效果,但反之思考,如果取穴精准,经络恰当,三才节段合理,再用动气配合岂不更好!

综上,以四肢穴位为基础,太极针法为核心,以气机辨证为灵魂,以快刺针法为表现手段,适用于阳性诸症,均可快速起效。取穴和配穴的方法,以二针疗法为基础方,结合上述之太极针法把握气机调节阴阳平衡,可以治疗诸多疾病症状。

临床运用

腰两边痛,选择中白下白,一边针刺一边令其活动患处,询问病情,反馈好转,无论改善程度多少即可出针。

膝盖痛,先择内关间使穴,令活动膝盖,待有缓解再此火主牵引。

膝盖内侧痛,刺心门、内关,令其活动,待机看看还未完全改善再刺火主穴。如果未好,说明病程较久,可再增加百会四神聪、灵谷大白加强。

头痛,可择头二针加火主等穴牵引动气配合。

脊柱中央痛,可择人中、二角明、百会穴、后溪穴等针刺配合动气。

肩颈痛、落枕等诸症,择重子重仙刺毕视其所痛部位择后溪穴、三叉三、灵骨穴等牵引加强配合动气。

此快刺针法本人在河北、山东、四川、广西等多地针灸普及课上现场多次并反复演示,在医院出诊过程也经常运用到临床,均取的立竿见影的效果,因速度快,时间短,一分钟左右就能治疗一个病人,治疗速度过短,写病历文字也没几个,故不记录医案于此。

 

小结:快刺针法运用便捷,不择体位,可在任意状态进行治疗,尤其适合演讲演示,义诊人多的场合,为加强其疗效,可以配合补气血的中药并用,巩固疗效,往往事半功倍。针对“刺阴深而留之“的运用董氏奇穴原本的疗法已经效果显著,不必多言,但很多时候里症均兼有表症,比如癌症病人,也会感冒落枕,同样按此法针刺,其它一些阴症疾病,可以适当标本兼治之法而用之。

凡脏腑病除外,大部分的疼痛均可以列为阳症范围,但具体还需结合病人体质情况来判定选择,体质很好者、症状轻微者均可选择“浅而急之”的法则,如果经过快刺后疗效不显著,就需要根据情况选择留针或配合中药等辅助方式加强巩固疗效,在此特别强调,不要一味追求快捷而忽略疗效持久性问题,据临床经验,快刺的疗效持久性一定不及持续留针并中途捻针催气的效果,请学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