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症常有3法:汗法,吐法,和下法,下法中有药对大黄,芒硝非常好用。
大黄,又称川军。性大寒,味大苦,无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去实之用,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的功效。
本草经说,大黄,味苦寒,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实,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杀,调中化食,安合五脏。生山谷。
在临床上,多用于胃肠积滞,大便秘结;血热妄行之出血症;热毒疮疡,丹毒及烫烧伤;淤血诸症;黄疸,淋症。
芒硝,又称朴硝。本草说,味苦寒,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腑积聚,结固,留癖,能化七十二种石,炼饵服之,轻身神仙。生山谷。
性寒味咸,苦,归胃、大肠经。有泻下,软坚,清热之功效。
在临床上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用于口疮,咽痛,目赤及疮痈肿痛;外敷尚可回乳。
配伍要点:
大黄和芒硝都有就寒泻降散润的药性。大黄去实,芒硝攻坚,两味药都在腑上用。当大便很干燥很硬的时候,必须要加上芒硝,芒硝可打碎大便。大黄用于去实,有大黄,可推动大便,但是出不来,此时需加上芒硝软坚,打散它。
在中医学习大脑里,可以查到有22个应用方剂中有药对大黄、芒硝。
其中《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药对大黄、芒硝有7个方剂。
1) 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缓下热结,适用于伤寒阳明腑证,不恶寒反恶热,口渴便秘,腹满谵语,中焦燥实;伤寒吐后腹胀满,或阳明病,不吐不下而心烦者。
大黄20g 甘草10g 芒硝15g ,以上600毫升水,先煮大黄甘草,到200毫升水,后下芒硝,微开后,分3顿温服,以调胃气。
2) 大陷胸汤--《伤寒论》:泻热逐水,适用于结胸症。不大便5、6日,舌上燥而咳,下午3-5点有小潮热,从心下至少腹满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者。
大黄30g 芒硝30g 甘遂2g ,以上3味药,以水1200毫升,先煮大黄到400毫升,去渣,纳芒硝,微煮开,再下甘遂末。先温服一半,得快利,止后服。
禁忌:此为峻药,体弱虚者慎用。
3) 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除热驱黄,适用于实热黄疸,大便干,小便黄少者。
大黄20g 黄柏20g 芒硝20g 栀子20g ,以上1200毫升水,先煮大黄、黄柏、栀子取400毫升,后下芒硝,分三墩,冷服。
4) 大承气汤--《伤寒论》: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症。1、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大便不通,频转屎气,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济然汗出,舌苔黄厚,干燥起刺,或黑燥烈,脉沉实。2、热结旁流,下利清水,或秽臭异常,腹脐疼痛,按之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3、 里热实症之热厥,痉病发狂等。
大黄15g 厚朴20g 枳实15g 芒硝 12g, 用水1000毫升,先煮厚朴、枳实,取500毫升,加大黄主取200毫升,去渣,纳芒硝,微火煎微沸,分二次温服。
禁忌:气虚阴亏,燥结不甚,年老体弱慎用,孕妇禁用。
5) 核桃承气汤--《伤寒论》:逐瘀泻热,适用于下焦蓄血症,症见下腹拘急硬痛,小便自利,夜晚发热,谵语烦咳,甚者如狂,以及血瘀闭经,痛经,产后恶露不下,脉沉实或涩。
核桃50个,大黄20g 桂枝10g 炙甘草10g 芒硝10g ,1400毫升水,核桃、大黄、桂枝、炙甘草先煮取500毫升水,后纳芒硝微沸,三顿温服。
禁忌:表症未解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孕妇禁用。
6) 大黄牡丹皮汤--《金匮要略》:泻热散瘀,消结散肿。适用于肠痈初起,右少腹疼痛拒按,甚至局部肿痞,按之痛甚,小便如淋,或右足屈而不伸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者。
大黄20g 牡丹皮5g 桃仁15g 瓜子15g 芒硝15g,水1200毫升,大黄、牡丹皮、桃仁、瓜子先煮取200毫升,去渣,纳芒硝,温服之。
禁忌:凡肠痈溃后,老人,孕妇,产后以及体质虚弱者慎用或禁用
。
7) 大陷胸丸--《伤寒论》:泻热破结,下气逐饮,逐水破解,峻药缓攻。适用于结胸症。颈项强直,胸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大黄25g 葶苈子17g(熬) 芒硝17g 杏仁17g(去皮去尖熬黑) ,捣筛大黄,葶苈子,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1枚,别捣甘遂末1g,白蜜20ml,用水200ml,煮取100ml,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再服,取下为效。
禁忌:体弱虚者慎用。
临床应用:
有亲戚细说她的病,右腹痛数日,怕是有什么大问题,于是去了市中医院,挂了一个中医号,大夫给开了常规血测,彩超。(现代中医院中医大夫开血测,和彩超,不用望闻问切,真是中西医结合治病,真是高招:)),大夫判断是阑尾炎,要求入院微创手术,不然危及生命。这位亲属当时想着大夫太会吓病患了,而且即使微创收手术,也耽误工作,于是请大夫开点口服药治疗,大夫表示没有口服药治疗,只能手术,要尽快手术,否则溃疡后更麻烦。亲戚表示考虑一下,再来复诊手术。事后来我家,我仔细听着,腹痛数日,不是剧痛,按着疼,判断是慢性阑尾,而且彩超出来就是阑尾炎。
此时的我刚刚自学中医,刚刚看到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也就是现代人说的阑尾炎。我跃跃欲试,自膏奋勇说,这阑尾炎可以用中药治疗,不用微创手术,几副就好(其实心里没底,不知道疗效如何)。我又说明,我刚自学中医,信不信我和中医?我家亲戚说,她愿意试试。我家亲戚真是菩萨呀,愿意当我的小白鼠。当下我问了一下,饮食,睡眠,大便。饮食正常,晚睡,大便不算很好,舌质稍白,舌苔稍厚,舌头有点齿痕。我想有着阳虚,考虑薏茨附子败酱汤+大黄牡党皮合方,通治所有阑尾炎(有点乱枪打鸟的感觉)。于是开了薏茨附子败酱汤+大黄牡党皮合方,3副,附子先下,芒硝冲服。结果抓药时,告诉败酱草和附子没有。于是让抓大黄牡党皮汤3副,这也够用了。过3后,我问这位亲戚如何了,她说,腹痛已经好了。我暗自自喜,没想到中药如此有效,一出手药到病除。这位亲戚再慢慢说,药其实喝了一副,其余两副没敢喝。第一天喝完中药,右腹还是隐隐痛,觉得我开的药不靠普,第二天就打算不再煎药了,第二天如厕完毕后,觉得小腹减少隐隐痛了。后着急工作,也就没煎药,待我问她时,她说都正常了,也就不煎药了。不知道是喝药病除,还是自愈了?半失败的一次诊疗。
此外,出自后世方《医方集解》之“防风通圣散”: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滑石 甘草 荆芥 栀子 白术 生姜 葱白
此方剂解表通里,疏风清热,适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症,恶寒发热,咽痛,口苦而干,无汗心烦,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洪数;疮疡肿毒,肠风痔漏
现代制成为防风通圣丸,用于表里症,感冒5、6天,极为好用。但凡亲戚朋友,都是建议居家必备的,感冒就吃这玩意儿。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