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是中医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药味的配伍组合 ,是中药配伍应用中的基本形式,是连接中药和方剂的重要桥梁, 具有组成结构简单、配伍 取效特点明确 、宜于开展科学研究等优势。张仲景经方的特点是药味简、用药精、直达病所,治疗范围广泛,对应条文描述精炼。有什么证用什么方、有什么证用什么药,在研究经方的运用时,更多地应该从对方中药物的认识入手,将方中每味药物加以深入理解,进而结合条文内容探索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从方-证,药-证出发从而深化对经方以及对应条文的认识与理解,帮助指导临床应用。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i 子根的加工品,功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心阳不足,胸痹心痛,虚寒 吐泻,脘腹冷痛,肾阳虚衰,阳痿宫冷,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附子证1.精神萎靡,倦卧欲;
2.寒感,四肢厥冷,尤其是下半身、膝以下清冷;
3.脉微弱(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沉伏(重按至骨方能按到),细弱(脉细如丝,无力),或脉突然浮大而空软无力。(附子脉)
干 姜 为 姜 科 植 物 姜 Zingiber officinale 干燥根茎,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 化饮。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 咳。附子辛甘大热,为纯阳之品,入心、肾、脾经, 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为回阳救逆第一药; 干姜辛而大热,归脾、肾、心、肺经,纯阳之味,守而不走, 长于温中散寒。
干姜证:1.呕吐物、唾液、痰液、大便、尿液清稀,无恶臭;
2.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或咳喘;
3.口不渴,恶塞喜热,精神萎靡;
4.舌质淡或红,舌上有苔,苔多自腻,或灰黑腻,或白滑。(干姜舌)
附子-干姜为临床常用的回阳救逆、补火温中药对,源于《伤寒论》四逆 汤、白通汤和干姜附子汤。附子与干姜合用,具有协同作用,可使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功效大为增强,并可减低附子的毒性,治疗脾肾阳气虚弱、外寒直中、寒湿痹痛、 宫冷阳痿、水肿尿频、腹痛吐泻、咳喘痰涎等,正如《证治要诀》云: “附子无姜不热。”《本草求真》 亦云: “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看到下列运用附子-干姜药对的方剂:
干姜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用法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功用
回阳。
适用症状
伤寒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胡希怒按:干姜、附子均属温中祛寒药,但干姜偏主寒饮上逆,而附子偏主寒饮下迫,二药合用则温彻上下,因成温中逐寒的重剂。
【辨证要点】四逆身冷脉沉微者
四逆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伤寒论》)
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伤寒论》)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伤寒论》)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收起]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回阳救逆。
[适用症状]
1.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榖,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2.因误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阳危证,尤宜急用本方。
实脾饮
[出处]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去皮,姜制,炒) 白朮 木瓜 木香 草果仁 大腹子 炮附子 白茯苓(去皮) 干姜(炮)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用法]
上㕮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服。 (现代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
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适用症状]
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或脘腹胀痛,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其他方剂略:
通过以上药-证,方-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附子温补少 阴真火, 干姜 “具火性于土中, 宣土用于金内 ”;附子善 走, 过于发散 ;干姜偏于守中, “止而不行 ”。以干姜之 “止 ”抑制附子之过 “行”, 两药相伍, 走而不守, 有利阳热 布达周身 。所谓“有姜无附, 难收斩将搴旗之功。有附无 姜, 难取坚壁不动之效 ”, 故有 “附子无干姜不热 ”之说.
固病患见少阴里寒兼表寒;或产后虚损,阴损及阳;或脾虚及肾,脾肾阳虚;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 即可辨证施治,收效颇佳。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