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类方探究

附子类方探究

By临证一班 郭 莉

附子是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的侧生子根及加工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温经散寒止痛之功效,被誉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又有“补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药”之称[1]。用于治疗大汗亡阳、心力衰竭、吐利厥逆、心腹冷痛、头痛、关节疼痛、筋肉拘挛、下肢浮肿、疮疡不敛、久泻冷痢等“一切沉寒痫冷之疾”[2]。这种沉寒痫冷之疾,是机体各脏器及各系统的功能严重低下或异常,正常的新陈代谢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阳虚证”。这种阳虚证侯,可以出现在各种疾患的病程中,现代医学所说的血液循环不良、心力衰竭、虚脱、肾上腺及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可以归属于此范畴。附子及附子类方回阳温阳,使低下、沉迷、衰弱的阳气得到振奋和恢复,从而调动和激发起内在的抗病力,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这种治疗路,充满了整体论和内因论,是中医的特色之一。

历史上许多名医均擅长使用附子。明代浙江名医严观[3],常用姜汁制附子,人称“严附子”。近代四川名医祝味菊先生[4]也擅用附子,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行医,经常用附子救治危急重症,超人的胆识,独特的配伍,出奇的疗效,赢得病家和同道的好评,雅号“祝附子”。近代名医恽铁樵先生曾说过:“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最有用 ”,是说附子能够救人于危急存亡之际,被称为回阳救逆第一药品;附子又能强壮健体,所谓通行十二经,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肤。“最难用”,有两层意思,第一,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但附子证难以辨识,不是在危急之际错失良机,就因为治不对证而不见功效;第二指附子有毒,如果用不对证,不仅无效,反而有害。

    以前临床因为经验浅薄,从不敢轻易使用附子,最多使用炮附子6克。在成为中医大脑的联盟用户以后,在中医大脑的帮助下,渐渐开始使用,临床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现整理一些附子类方,并通过中医大脑的学习功能来对比学习。

桂枝附子汤

[组成]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金匮要略》)

[功用]

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中医大脑对于方性的计算:

[临床体会]

我曾经用这个方子治疗一例主诉为下肢无力患者,患者在西医院诊断为颈椎病,颈椎压迫下肢,导致下肢长期无力,长期全身倦怠,面肿,口不渴,舌苔厚腻,水滑,有齿痕。根据中医大脑的计算结果,我为患者开具了桂枝加附子汤合理中汤。7剂后,患者诸证均有改善。

白术加附子汤

[组成]

白朮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朮、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金匮要略》)

 [功用]

助里阳以逐表湿。

中医大脑对于方性的计算:

[临床体会]

可以看出白术附子汤跟桂枝附子汤一样,方性偏热。这两个药我在临床往往作药对使用,患者偏于阳虚,且伴有水液代谢的问题时使用,例如寒痹、眩晕、或者一些证属湿寒性的皮肤病。

四逆汤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杂病论)

[功用]

回阳救逆

中医大脑对于方性的计算:

[临床体会]

四逆汤是回阳救逆时常用的方子,临床出现一派寒象,如四肢厥冷、恶寒、精神萎靡、脉沉细微弱时的首选方剂。黄煌教授[5]谓之”犹如数九寒天,雨雪连绵,阴寒充斥,阳气式微,人体急需阳光。”有许多老中医用四逆汤有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年轻大夫学习。云南名医吴佩衡[6]认为四逆汤不仅可以回阳救逆,一切阳虚阴寒的病者均可以使用。例如用四逆汤合麻黄、细辛、二陈汤治疗咳喘;合桂枝、薏苡仁、细辛、苍术治疗风湿性关节疼痛;合肉桂、木香、吴茱萸、丁香、茯苓治疗胃痛。

潜阳封髓丹

[组成]

炮附子15g 醋龟板10g 砂仁15g 炙甘草10g 黄柏10g

[功用]

治疗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肾阳不足、相火不潜证。

中医大脑对于方性的计算:

[临床体会]

由于平时临证使用中医大脑的缘故,使用这个方子还挺多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治疗一位痤疮患者。该患者30岁,男性,平日爱出汗,面部出油非常多,痤疮的皮损表现为红的丘疹、颜色发红、形状饱满。伴有口渴、口臭。但舌象表现为舌质淡白、苔黄、厚腻,有齿痕。中医大脑开出的方子为潜阳封髓丹加白虎汤,我依据原方开出,7剂后患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增加了我治疗的自信,但不久后我便有了一个终生难忘的教训。有一个玫瑰痤疮的病人,也是经人介绍找到了我。她的玫瑰痤疮非常特殊,大概有二十年了,时好时坏。近日因为一闻到葱姜蒜等刺激气味就加重,遂来就诊。患者自诉平时口苦、出脚汗、腹胀、身体长期倦怠。唇紫暗,苔黄厚腻、伴舌下静脉怒张。中医大脑给出的处方是清上防风汤合附子理中汤,但我当时想,这不是典型的上热下寒吗,可以用潜阳封髓丹,由于玫瑰痤疮的局部红、热的症状比较重,我又加了一些清头面部热的药物。一共给患者开了7剂。在服药过程中,患者的口苦、腹胀有明显的缓解,但面部的玫瑰痤疮反而加重了。于是我又减少炮附子用量,增加清热药的药量,患者的症状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总结]

在临床应用附子类方时,我也有自己的一点浅薄的感悟:第一,临床在诊查疾病时,要别阴阳、察脏腑、活络中医思维,这样才能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性。第二,从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将“扶阳思想”与“治未病”相结合。人体阳气充足则则可御邪在外,防止疾病的发生。而附子正好可以鼓舞阳气,驱邪外出。附子类方还有许多,值得我们临床去探究。

[参考文献]

[1]许翠梅,王维峰.附子的现代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9):63-64.DOI:10.15887/j.cnki.13-1389/r.2014.29.209.

[2]刘红英.附子与火神派[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1):843.

[3]陈国伟.浅谈附子的临床应用[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07):592-593.

[4]李鳌,许建华.海派名医祝味菊学术思想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05):882-884.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5.021.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