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汤类方分析

从中医大脑方剂模块中,输入“理中汤”关键字,出现了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汤,附子理中汤, 加减附子理中汤, 四君子汤等方剂

通过对5个方剂的药物组成进行分析,白术+干姜+人参+炙甘草药对为共有组合(四君子汤中,干姜换成了生姜),而这个药对组合就是理中汤,也就是说,理中类方都是基于理中汤基础上根据病症变化来加减完成组方的。

一 理中汤的方剂内容、药解、药对说明、方性、 病机治则

1 方剂内容

出处:金匮要略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

服法:以上四味如常法煎服。若作为理中丸时,则各自为末,炼蜜为丸,以鸡子黄许大为度,用沸汤溶解一丸服用。日夜各服三次,若腹中未热,可增至3-4丸,这是《伤寒论》霍乱病篇的指示。此外,又有作成小药丸的,但一般则多作为煎剂,分三次服用。

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适用症状: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滑,脉沉而细。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方解:所谓“理中”,即调理中焦(脾胃)之意。本方是由人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四味药物所构成。这些药物能互相协同加强胃的机能,袪除胃内停水而通顺血行,并使新陈代谢趋于旺盛。本方的主药为人参。人参能补强里(胃肠)的虚弱,并有制水之功;干姜协助人参,温暖胃肠及利水;白朮去除胃内停水;炙甘草协助人参以补胃肠之虚。本证是由于里之虚寒,内有停水,胃肠机能衰弱而起。凡消化器活动能力不强,营养吸收恶劣,新陈代谢低沉者,本方均可广泛应用。

2 药解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白朮: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3 药对说明

(1)药对--干姜、白朮、人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2)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4方性分析

以温补、收、燥、升为主,无凉、泻的方性。

5病机治则

本方主要适用于虚寒症,通过补气、补阳、温中的药对组合来达到理中的目的。


二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汤方剂内容、药解、药对说明、方性、 病机治则

 1 方剂内容

出处:问止温病模块

组成:理中汤基础上,-炙甘草,+炮附子+厚朴+陈皮

功用: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胃受寒湿所伤,故肛门坠痛而便不爽;阳明失阖,故不喜食。去甘草,畏其满中也。加厚朴、陈皮,取其行气,合而言之,辛甘为阳,辛苦能通之义也。

适用症状:阳明寒湿,舌白腐,肛坠痛,便不爽,不喜食

2 药解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炮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3药对说明

(1)药对--人参、炮附子

功效--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

主治--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脉微欲绝等症;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休克型肺炎;不育症,证属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者;小儿久咳,症见病势渐剧,身体消瘦

(2)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3)药对--干姜、白朮、人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4)药对--干姜、白朮、人参、炮附子

功效--温阳补虚去寒

主治--治疗脾肾阳虚证,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右关尺沉紧或沉弱

(5)药对--白朮、炮附子

功效--排脓,去除寒湿。

主治--1.阳虚的脓疡之症。 2.寒湿证,如全身关节疼痛,腰痛,身体沉重等。

4方性分析

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厚朴陈皮汤方主要的方性是热、燥、补

5病机治则

本方中,由补阳(补心阳+脾阳+肾阳),温中去寒去痛温燥止痛的药对组合而成,从而实现固摄、排脓、补气、去水化湿功效

补心阳药对:人参+炮附子;

补肾阳药对:人参+炮附子;干姜+炮附子;干姜+白术+人参+炮附子

补脾阳药对:干姜+炮附子;白术+炮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炮附子

温中药对:干姜+白术+人参;白术+炮附子

去寒止痛药对:干姜+炮附子;白术+炮附子

温燥去水、止痛排脓药对:白术+炮附子

固摄涩肠药对:干姜+炮附子

补气药对:人参+炮附子;干姜+白术+人参


三 附子理中汤方剂内容、药解、药对说明、方性、 病机治则

1 方剂内容

出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组成:理中汤+炮附子

功用:温阳补虚去寒

适用:右关尺沉紧或沉弱,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脾肾阳虚证的各类症状。

2 药解

 炮附子: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干 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白 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3药对说明

(1)药对--人参、炮附子

功效--相互促进,温阳益气,强心救逆,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促进抗体生成。

主治--1.重病,久病,失血,心脏疾病等引起的四肢逆冷、冷汗自出、气虚欲脱、心脏衰脉微欲绝等症;2.除中(即《伤寒论》厥阴病,出现四肢厥冷,下利者,应当不能食,若中气将绝而反能食者,称为除中);3.休克型肺炎;4.不育症,证属发育不良,性功能减退者;5.小儿久咳,症见病势渐剧,身体消瘦

(2)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3)药对--干姜、白朮、人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4)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脾虚寒的大便溏泻;阳虚吐血;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5)药对--干姜、白朮、人参、炮附子

功效--温阳补虚去寒

主治--治疗脾肾阳虚证,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右关尺沉紧或沉弱

(6)药对--白朮、炮附子

功效--排脓,去除寒湿

主治--阳虚的脓疡;寒湿证,如全身关节疼痛,腰痛,身体沉重等。

4方性分析

附子理中汤方性以热为主,无凉、泄作用。


四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剂内容、药解、药对说明、方性、 病机治则

1 方剂内容

出处:问止温病模块

组成:理中汤-人参-炙甘草;+炮附子+茯苓+厚朴

功用: 偏于湿,合脏阴无热之证,甘守之人参、炙甘草通运之茯苓、厚朴

适用:自利腹满,小便清长,脉濡而小,病在太阴,法当温脏,勿事通腑

2 药解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厚朴:燥湿,行气,消积,平喘。

3药对说明

(1)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2) 药对--白朮、茯苓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主治--治疗脾虚湿盛证的大便溏泻,软便。

(3)药对--白朮、炮附子

功效--排脓,去除寒湿

主治--阳虚的脓疡;寒湿证,如全身关节疼痛,腰痛,身体沉重等。

4方性分析

加减附子理中汤方性以热燥为主。


五 四君子汤方剂内容、药解、药对说明、方性、 病机治则

1 方剂内容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理中汤(干姜换为生姜)+茯苓+大枣

功用:益气健脾,

适用:治脾胃气虚,心腹胀满,面色苍白,语弱声低,四肢无力,纳呆,脉虚无力,舌淡苔白。

方解:本方属于最基本之健胃强壮剂,治疗一切气虚,以面色痿白、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舌淡苔白。方中人参大补元气,为君;白朮燥脾补气,为臣;茯苓渗湿泻热,为佐;苓、朮相配,则健脾祛湿之功益着;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则气足身强。

本方与理中丸比较,两方均用人参、白朮、炙甘草以补益中气,仅一药之别,而功能相异。四君子汤配茯苓大枣,功用以益气健脾为主,主治脾胃气虚证理中丸用干姜,功用以温中祛寒为主,适用于中焦虚寒证。

2 药解

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白朮: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生姜: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3药对说明

(1)药对--生姜、大枣

功效--养脾胃和营卫;

主治--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2) 药对--白朮、茯苓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主治--治疗脾虚湿盛证的大便溏泻,软便。

(3)药对--人参、茯苓

功效--补气利水。

主治--治疗气虚证,或兼有水肿。

4方性分析

四君子汤方性以温、补、收、燥为主。

5病机治则

四君子汤功效是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

方中,益气药对,人参+茯苓;白术+茯苓

     去水化湿药对:白术+茯苓;人参+茯苓

     调和营卫中州药对:生姜+大枣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