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归的药理和药对
*** LV6 2021年12月30日 21:30 浅谈当归的药理和药对
——吴 婧
前 言
说起“当归”这个名词,应该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那时听长辈们说当归鸡汤对身体好,能够补气补血,也跟着喝了不少。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味中药,能够和食物烹饪之后达到食补效果。现代人因为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等等原因,出现气血虚、亏的情况不少见。当归作为治疗血虚病症的一味药材,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双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林大栋老师在讲《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中介绍了三种不同情况的补血方剂,三种方剂中都包含了当归这味药,并且也包含了当归的四种药对(当归+川芎、当归+白术、当归+熟地黄、当归+黄芪)。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这四种药对和当归方剂,作为期末学习论文,为能够更好学习和梳理方剂的一次尝试。
正 文
当归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药理作用丰富,主要功效为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归肝心脾经,味甘、辛,性温。由于运用十分广泛,素有“药王”、“十方九归”的美誉。笔者查阅了一些关于当归药理发展的临床论文,临床上当归在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子宫、中枢神经系统等方面有显著疗效,同时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保肝,抗氧化的作用。通过问止中医大脑,可以清楚的查阅到当归单味药的功效如下:
1.用于血虚诸证
2.用于血虚或血虚而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证
3.用于血虚,血滞或寒滞,以及跌打损伤,风湿痹阻的疼痛证
4.用于痈疽疮痈
5.用于血虚肠燥便秘
可以看出其针对补血、活血以及调理妇人月经病显著效果。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也有专为妇人妊娠、产后病症的当归散、当归芍药、当归四逆汤等方剂的记录。如:
妇人怀妊,宜常服当归散主之。——《金匮要略》
妊娠常服即易产,胎无疾苦。产后百病悉主之。——《伤寒杂病论》
妇人怀妊,腹中绞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妇人腹中诸疾痛,当归芍药散主之。——《金匮要略》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金匮要略》
现代生活中, 到了冬至时节,也有当归生姜羊肉汤作为温补的食补建议,其实其方也是见于《金匮要略》卷上。可见当归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下面笔者来分析、对比一下以下四种方剂及药对。
图一:方剂对比

这四个方剂中都含有当归+白术,当归+川芎这两个药对,那么首先来分析一下这两个药对:
药对①:当归+川芎(温+温)
川芎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所以可以治疗血瘀气滞的头疼,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有气来带动血液流动,以传导到肢体,使得微循环顺畅,激活气血的流动。所以其药对对症为:1.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妇人难产,产后瘀血腹痛等症; 2.疮疡肿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肿痛; 3.血虚、血瘀头痛,以左侧为甚者; 4.妇人妊娠,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等症; 5.心肺功能失调,症见胸闷心悸、喘促、发绀等症。
药对②:当归+白术(温+温)
白术其功效为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配合当归之后能够补脾养血,治疗脾虚兼血虚的便秘。
当归散:通过以上的两个药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归散这个方剂中除了这三味药,还添加了苦、(微)寒的两味药芍药和黄芩。芍药入肝脾经,有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功效,特别是针对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病证。黄芩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之功效,所以《金匮要略》中有“妇人怀妊,宜常服当归散主之。”的说法。整个药性温寒相平,以补和润为主。
当归芍药散:在基本三味单味药中加入了芍药、茯苓和泽泻。其中茯苓和泽泻都能够利水渗湿,但茯苓归心脾胃经,所以同时具有健脾安神的效果,泽泻归肾膀胱经,有泻热的功效。由于此方中泽泻的剂量稍多,所以整体方性偏寒。本方还用于补血浆不足病症,病人往往血压偏低,时常晕眩,白术这味药能够将血管外的水分吸回到该有的地方,这是在日本汉方书中有讲到。
图一中,我们可见八珍汤和十全大补汤都是在当归芍药散的基本上去掉泽泻,增加了另外的药对而组成的,下面先分析含有当归的药对:
(注:八珍汤和十全大补汤另外包括4种药对:生姜+大枣、黄芪+白术、白术+茯苓、人参+茯苓)
药对③当归+熟地黄(温+微温)
熟地黄走肝肾经,其功效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可见补血效果很好,我们在四物汤中可以看到相同的药对,同时具有有补血球的作用。
药对④当归+黄芪(温+微温)
黄芪归脾肺经,功效为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这对药对,有个著名的方剂——当归补血汤,其中黄芪为5(30g):当归1(6g)的用量,文献记载如下:
《内外伤辨惑论》卷中:“治肌热,燥热,口渴引饮,目赤面红,昼夜不息,其脉洪大而虚,重按全无。《内经》曰脉虚血虚,又云血虚发热证象白虎,惟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此病得之于饥困劳役。”
吴昆《医方考》卷3:《内经》所谓脉虚血虚是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而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今黄芪多于当归数倍,而曰补血汤者,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内经》曰:‘阳生阴长’,是之谓尔。
此方对于血的分配不均有显著效果,阴阳不足不相乘,上虚血不容,下虚气不行,通过黄芪补气行气将血带出来,使其达到血液分布均匀的效果。
八珍汤: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上四君子汤就是八珍汤,其功效是远远超过四物汤的补血效果。八珍汤在补血的同时,由于加入人参和茯苓,有补气去水化湿的作用,同时用生姜和大枣来调和荣卫,并且白术加茯苓也能够起到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的功能,熟地黄滋阴补肾补血,所以针对寒症的血痹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在整个方剂中,温补为主,收润为辅。
十全大补汤:是在八珍汤方剂上增加了肉桂和黄芪。黄芪的加入使得补气的效果大增,肉桂温经补阳,属大热药。所以跟八珍汤对比起来,方性更热更补,润的部分就会下降一些。图二我们可以看到,此方不论是从补血还是补气方面,都有着很强的功能,“以气带动血”的循环动力增强,缓解和治疗因为血虚而产生的肢体及关节疼痛。白术、茯苓去水化湿,将水分调节到该有的地方,同时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熟地黄滋阴补肾补血,功能十分全面。
图二:

结 语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当归药对和四个方剂,熟悉和巩固各种药对功效和对症,同时通过查阅中医大脑,观察单味药增减之后的方性和病机治则,了解到单味药的功能和属性,也为自己学习中医增加了信心。笔者是非医师专业学员,学疏才浅,但有幸成为林大栋老师的学生,深感荣幸之至。通过半年的学习受益匪浅,此文为自己的学习笔记,多有不妥之处,望老师和同学们指点,感激不尽。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