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含黑附片白芍相同药对的方剂分析

  基于目前接诊病人多数阳气不足为主的,又因本人在临床中使用黑附片白芍配伍进行治疗的机会较多,故做此药对的相关研究如下:

首先针对两位药对的药性进行分析如下:

黑附片: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白芍:性味:苦、酸、甘,微寒 。归经:肝脾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微寒补收润

结合两个药物的药性可以发现:均是偏补的药物,均可适用于虚症患者的治疗,除此之外黑附片的大热升散燥刚好配合白芍的微寒收和润的特性,此药对的配伍也正好体现了中医学的阴阳调和平衡的理论。

下面是结合中医大脑提炼出来的包含此药对的方剂共10个如下:

其中针对这10个方剂具体的分析如下:

芍药甘草附子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扶阳益阴。

适用症状: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

方解

1.

《注解伤寒论》:白芍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荣;附子之辛温,固阳气而补卫,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

2.

《伤寒来苏集》:发汗后反恶寒,里虚也。表虽不解,急当救里,若反与桂枝攻表,此误也。故于桂枝汤去桂、姜、枣,加附子以温经散寒,助白芍、甘草以和中耳。脚挛急与白芍甘草汤,本治阴虚,此阴阳俱虚,故加附子,皆仲景治里不治表之义。

附子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1.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2.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朮四两;芍药三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

适用症状:少阴虚寒,骨节疼痛,背恶寒,手足不温,口中和,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及阳虚寒湿,遍身疼痛。

本方是由眞武汤去生姜加人参所构成,其中附子与白朮有增加份量。方中的附子能温表里之寒,并治恶寒疼痛;白朮疏顺表里之停水,以及协同附子驱逐皮内的水;茯苓协同白朮祛除胃内停水;人参补里虚,且能调整不均衡的水分;白芍能补里虚,兼治恶寒与疼痛。因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温散表里之寒与水,舒顺气血而治诸症。

真武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

1.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2.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功用:温阳利水。

适用症状: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方解

1.

本方是由茯苓、白朮、白芍、附子、生姜等五味药物所构成。方中的附子与生姜,可振奋新陈代谢,使血行趋于旺盛,并温暖身体;茯苓与白朮善能调整体液的分布,消除停滞于肠胃的水,从而发挥对下利、眩晕、和心悸的治效;白芍的功能是调整胃肠的运动。

2.

本方主药可认为是茯苓、白芍、附子。茯苓能袪胃内停水,鎭气的上冲;白朮协助茯苓疏通停水,顺气而去水;白芍补里虚,调整胃肠的机能;附子有强力的温补效能,与生姜配合振起沉衰的新陈代谢,以恢复元气。如此,由于各种药物的互相协助,调整体液的分布,消除停滞于肠胃的水,并治下利、目眩及心悸亢进,去寒冷而振奋体力和元气。

3.

本方又名“玄武汤”,用于阳虚证,被称为少阴病之葛根汤,应用甚广,以新陈代谢机能沉衰,心脏衰弱,体温低降,肠胃滞留水气,机能失调之一切病症甚宜。患者一般呈腹部软弱,倦怠疲劳感甚极,手足易冷,四肢沉重疼痛,全身缺乏生气,本证之下利为水样便,无里急后重,排便之前,会有腹痛。方中茯苓、白朮,去胃内停水,增进胃肠机能,白芍调节内脏平滑肌的紧张,缓解痉挛而止痛;附子则温补之力极强,与生姜组合,振奋新陈代谢,将全身机能赋活。凡水饮内结,或汗后亡阳所引起诸证,皆可治之。

4.

本方为治疗脾肾阳虚,水湿泛溢的基础方。盖水之制在脾,水之主在肾,脾阳虚则湿难运化,肾阳虚则水不化气而致水湿内停。肾中阳气虚衰,寒水内停,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溢于四肢,则沉重疼痛,或肢体浮肿;水湿流于肠间,则腹痛下利;上逆肺胃,则或咳或呕;水气凌心,则心悸;水湿中阻,清阳不升,则头眩。若由太阳病发汗太过,耗阴伤阳,阳失温煦,加之水渍筋肉,则身体筋肉瞤动、站立不稳。其证因于阳虚水泛,故治疗当以温阳利水为基本治法。本方以附子为君药,本品辛甘性热,用之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臣以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白朮健脾燥湿。佐以生姜之温散,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朮宣散水湿。白芍亦为佐药,其义有四:一者利小便以行水气,《本经》言其能“利小便,《名医别录》亦谓之“去水气,利膀胱”;二者柔肝缓急以止腹痛;三者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四者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于久服缓治。如此组方,温脾肾以助阳气,利小便以祛水邪。

桂枝加附子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适用症状:恶风、汗不止、小便难、四肢紧。

1.

本方是由桂枝汤加附子所组成,用于太阳病而兼有少阴证者。本方是治原为桂枝汤证而误行发汗,以致漏汗不止,为之耗损很多体液,患者遂起恶寒,小便淋沥而不能畅通,四肢微急,处于不能屈伸的状态。本方加朮则名为桂枝加朮附汤,加朮与茯苓则名为桂枝加苓朮附汤,可用于次列疾病:神经痛、风湿痛、虚冷症的腹痛、半身不遂、小儿麻瘅等。

2.

治桂枝汤证而发汗过度,自汗漏出,感觉恶寒,小便不利,四肢屈伸感觉僵硬者。又可应用于治疗因感冒而恶寒,发汗不止者,产后的脱汗、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筋痉挛、神经痛、风湿痛、手足虚冷等症。

加减理阴煎:出处问止温病模块

组成:熟地 白芍 附子 五味 炮姜 茯苓

功用:此由阳而伤及阴也。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故以熟地、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附子通肾阳,炮姜理脾阳,茯苓理胃阳也。按原方通守兼施,刚柔互用,而名理阴煎者,意在偏护阴也。熟地守下焦血分,甘草守中焦气分,当归通下焦血分,炮姜通中焦气分,盖气能统血,由气分之通,及血分之守,此其所以为理也。此方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者,为其厌食欲呕也。若久痢阳不见伤,无食少欲呕之象,但阴伤甚者,又可以去刚增柔矣。用成方总以活泼流动,对症审药为要。

适用症状:久痢小便不通,厌食欲呕,加减理阴煎主之。

参芍汤:

出处:温病模块

组成:人参 白芍 附子 茯苓 炙甘草 五味子

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所以然者,正气尚旺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里急后重等证,必不或作或辍也。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一则正虚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络脉,以去其隐伏之邪;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或攻补兼施,中下并治,此虚中之实证也。一则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气结似乎 瘕,而实非 瘕,舍温补其何从﹗故以参、苓、炙草守补中焦,参、附固下焦之阳,白芍、五味收三阴之阴,而以少阴为主,盖肾司二便也。汤名参芍者,取阴阳兼固之义也。

适用症状: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参芍汤主之。

熄风汤:出处:问止张锡纯模块

组成:人参15克,赭石15克(煅研),大熟地30克,山萸肉18克(去净核),生白芍12克,乌附子3克,龙骨15克(不用煅,捣碎),牡蛎15克(不用煅,捣碎)。

功用:平肝潜阳,濡润收敛。

适用症状:类中风之证,剧者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所谓尸厥之证也。

既济汤:出处:问止张锡纯模块

组成:大熟地30克,山萸肉30克(去净核),生山药18克,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茯苓9克,生白芍9克,乌附子3克。

功用:峻补真阴,潜纳浮阳。

适用症状: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朮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金匮要略》)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

适用症状:风寒湿夹热之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弦紧。

本方是为历节日久,邪留不去,郁而化热伤阴之证而设,故以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之法。方中以桂枝、附子为君,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神农本草经》卷上称其能“利关节”,《名医别录》卷1言其“温筋通脉”,《本草纲目》卷34云其“能解肌而风邪去”;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经,《神农本草经》卷下言其能治“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本草纲目》卷17谓其治“风湿麻痹,肿满脚气”。二药合用能祛风除湿以通脉,温经散寒以助阳。臣以麻黄、防风、白朮,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肌经,《神农本草经》卷中谓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本经疏证》卷2认为“防风通阳中之阴,即除湿以绝风之源”。白朮苦甘温,归脾、胃经,《神农本草经》卷上谓“主风寒湿痹死肌”,《本草经疏》谓其“除风痹之上药”,三药合用能疏风散寒,祛湿止痛,麻黄、白朮与桂枝相配,能发汗、祛表里风湿;白朮与附子相伍祛寒湿、止痹痛。佐以知母、白芍和生姜,知母清热滋阴,白芍养血和营,生姜和胃止呕。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甘草与生姜相配,和胃调中;甘草与白芍相配,缓急舒筋止痛。本方在大队祛风胜湿、助阳行痹药中,配白芍、知母养阴清热,既可制其温燥伤阴之性,又能兼清化燥之邪热,有相辅相成之妙。综观全方,共奏宣痹通经之功,使邪去热解,痹痛得愈。本方具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之功,桂枝、白芍、知母在方中的特殊性,故以其命名,称为桂枝白芍知母汤。 本方配伍特点:寒温并用,以温为主,温经散寒以助阳;攻补兼施,以攻为主,祛风除温止痹痛;刚柔相济,温燥不伤阴,凉柔不恋邪。

大防风汤: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附子(炮,去皮、脐)各45克 熟干地黄(洗) 白朮 防风(去芦) 当归(洗,去芦,酒浸,焙,炒) 白芍药 黄芪 杜仲(去粗皮,炒令丝断)各60克 羌活(去芦) 人参(去芦) 甘草(炙) 怀牛膝(去芦,酒浸;切,微炒)各30克

功用:祛风除湿,补气活血。(畅通血行,强壮筋骨)。

适用症状:通血脉、壮筋骨、除寒湿、逐冷气。患痢疾日久,脚痛痿弱,不能行履,名曰痢风。两膝关节肿痛,髁胫枯瘦痿缩,拘挛不能屈伸名曰鹤膝风。鹤膝风、痢风、下肢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神经麻痹、神经痛。

方解:本方即以四物汤配入人参,白朮、黄芪等以补气活血,增强祛寒湿之功能,再配防风,羌活祛风,怀牛膝、杜仲,补筋骨强腰膝,并能缓疼痛;附子祛寒湿,温经络。

注意事项

非气血两虚,实证忌用。

   此10首方子中均是以补虚为主的方子,配伍不同的组合达到不同的作用,其中

加炙甘草,用于治疗体虚外感,发汗后病不解,反增恶寒者,起到扶阳益阴的作用。

加茯苓、人参、用于少阴虚寒,骨节疼痛,背恶寒,手足不温,口中和,舌淡,苔白滑,脉沉弱;及阳虚寒湿,遍身疼痛。起到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的作用。

加茯苓、人参、甘草、五味子用于休息痢,经年不愈,下焦阴阳皆虚,不能收摄,少腹气结,有似症瘕,起到补中焦固阳敛阴之意。

加茯苓、白术、生姜,用于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起到温阳利水的作用。

加桂枝、生姜、大枣、甘草用于恶风、汗不止、小便难、四肢紧等症状。 起到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的作用。

加熟地、五味子、炮姜、茯苓用于小便不通,阴液涸矣;厌食欲呕,脾胃两阳败矣。起到此由阳而伤及阴的作用。

加熟地、酒萸肉、龙骨、牡蛎、人参、代赭石,用于类中风之证,剧者忽然昏倒,不省人事。所谓尸厥之证也。起到平肝潜阳,濡润收敛的作用。

加熟地、酒萸肉、龙骨、牡蛎、茯苓、山药,用于大病后阴阳不相维系,阳欲上脱,或喘逆,或自汗,或目睛上窜,或心中摇摇如悬旌;阴欲下脱,或失精,或小便不禁,或大便滑泻。一切阴阳两虚,上热下凉之证,起到峻补真阴,潜纳浮阳的作用。

   加桂枝、麻黄、甘草、苍术、生姜、防风、知母。用于风寒湿夹热之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弦紧。起到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的作用。

加川芎、熟地、当归、黄芪、杜仲、羌活、防风、牛膝、人参、甘草、白术。用于患痢疾日久,脚痛痿弱,不能行履。两膝关节肿痛,髁胫枯瘦痿缩,拘挛不能屈伸。鹤膝风、痢风、下肢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半身不遂、脚气、下肢神经麻痹、神经痛,起到祛风除湿,补气活血的作用。

范某,男,64岁,初诊时间2020年5月8号

主诉:发现血糖升高5年,多饮、多食、多尿伴体重减轻10天。

现病史:5年前发现血糖升高当时测随机血糖14.1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未进行任何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10天前测空腹血糖15.3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患者近10天来因紧张劳累后出现多饮,日饮水量2.5L,伴口干、口渴明显、多食、每餐主食3两多,多尿,夜尿频数,日2-3次,体重减轻,体重平均每天下降1斤多,近10天来体重从160斤下降到142斤总共体重下降18斤,伴腰酸明显,后背疼,自觉四肢乏力肌肉松软,无视物模糊、无头晕、头痛、无鼻塞、流涕、无心悸、无胸闷、胸痛、无腹痛、腹泻,近期未曾服用药物,自述“半年前甲功检查结果正常”。平素长期12点入睡,眠差,大便日一次正常。

既往史:颈椎病1年,平素喜食点心。 否认其他疾病史,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否认传染病史。

家族史:家族慢性病、遗传病、传染病不详。

身高:1.68,体重71kg,体温36°C血压120/80mmhg

四诊摘要:舌边尖略红、舌下脉络曲张,舌边少许齿痕,苔薄白,脉沉明显。

体格检查:一般状况好,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70次/分,律齐,心脏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四肢未见异常,双足背动脉搏动对称可触及。

辅助检查:具体其他指标如下图。

西医诊断:糖尿病。

中医诊断:消渴

辩证:肺热津伤、脾肾两虚症

治法:清热润肺,健脾补肾,滋阴温阳。

处方:真武汤为基础方加减,适当注意健脾燥湿。具体处方如下:

生地10g   醋鳖甲30g      丹参10g   葛根15g   鸡血藤10g

除龟甲20g 黑顺片9g 先煎  茯苓15g   白术15g   当归10g

白芍15g   煅牡蛎30g      牡丹皮10g 桑叶15g   黄芪15g

 

                          7剂,水煎服,日一剂口服

嘱咐患者糖尿病饮食,自行在家按揉三阴交、脾俞等穴位,规律监测并记录血糖。



 

二诊:口渴减轻,空腹血糖从15mmo/l降到12mmol/l,体重恢复1斤。自测血糖结果如上图。

具体处方如下:

生地30g   醋鳖甲30g     丹参10g   葛根15g   鸡血藤10g

除龟甲30g 黑顺片9g先煎   茯苓15g   白术30g   当归10g

赤芍15g   煅牡蛎30g      牡丹皮10g 桑叶15g   黄芪30g

知母10g

三诊:口渴基本无,余症状均减轻,空腹从12mmol/l到9mmol、体重较初诊恢复3斤。

生地40g   醋鳖甲30g     丹参10g   葛根15g   鸡血藤10g

除龟甲30g 黑顺片6g先煎  茯苓15g   白术30g   当归10g

赤芍15g   煅牡蛎30g     黄连6g     桑叶15g   黄芪30g

知母10g   桃仁10g       红花10g    三七粉3g

患者前后共服用中药2个半月余,体重恢复正常,目前复查指标如下:


综合分析:

病因病机:中年男性,发病前过度紧张劳累,久病体虚导致肾精亏损,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无鼻塞、流涕等外感症状,故非外感引起的口渴,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火热所伤,则津液不能输布则口渴多饮,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四肢乏力伴肌肉松软。脾胃受燥邪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多食。病程日久,阴伤气耗,阴损及阳,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为主,故表现为腰酸明显,夜尿频数等症,血脉虚涩,则可致瘀血内停,久病入络,故出现舌下脉络曲张,最后结合患者的舌脉表现:舌边尖略红、舌下脉络曲张,舌边少许齿痕,苔薄白,脉沉明显,四诊合参,综合脉症辩证为肺热津伤、脾肾两虚证,肺热津伤为标,脾肾两虚为本两者互为因果。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