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一 学 期 结 业 论 文
一·类方比较及临床见解
(一)小柴胡与大柴胡方剂比较:
A·小柴胡
【原文】
1.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伤寒十三日不解,胁胸满而呕,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2.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瞭,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3.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1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1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17.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18.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0.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
22.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23.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三物黄芩汤)主之。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和解少阳。
【适用症状】
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
B·大柴胡
【原文】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4.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以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5.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6.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宜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则黄自去。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适用症状】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口苦,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厚,脉弦有力。
【区别】:
小柴胡汤临床只要符合:往来寒热、心烦喜呕、嘿嘿不预饮食、胸肋苦满上这几个症状,任意二个就可以使用,如果病人脉浮数且弦,就不能用了;用了没有太大的效果;其主要是有内热微烦、内有水饮痰涎,胃内津液虚、由太阳进入少阳的问题;
大柴胡则是少阳于阳明合病,兼具小柴胡的症状具内有热实,结于心下至痞满的问题;
(二)四逆汤类方分析
1·四逆汤类方结构分析
[原文]
(1)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2)(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3)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4)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5)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6)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7)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8)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9)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11)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12)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13)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组成]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 汤剂
[功用] 回阳救逆。
[适用症状]
(1)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榖,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2)因误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阳危证,尤宜急用本方。
[方解]
(1)本方是由甘草、干姜、附子等三味药物所构成,亦可视为是由甘草干姜汤加附子所组成的。附子对于振兴新陈代谢的沉衰,具有显着的功效,所以本方与甘草干姜汤证相似,用于新陈代谢极度沉衰的时候。因此,新陈代谢机能亢进而病证属于发扬性者不可使用本方。
(2)在构成药物中,附子能作用于表、里,而温寒冷,祛除由于寒而起的症状——疼痛,又能顺行兼寒而起的水的停滞,且能补虚及振奋沉衰的新陈代谢;干姜温里寒,而调整局部性贫血;甘草补表里两虚,并强化消化器机能。
总之,本方能温里寒,补虚,温表寒而补表,止下痢清谷,治四肢的厥冷,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且有强心的作用。
(3)本方能温散里寒,主治四肢厥逆,在新陈代谢机能极度沉衰的场合,用之有振兴机能之效。适用本方的患者有四肢厥冷,恶寒,颜面管白等症状,往往会下利清谷,或时起呕吐,其脉为微脉或廷脉。寒冷在表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真寒假热的现象,但手足厥冷为必要的症状。
本方以能恢复四肢的厥逆而取名,故亦称为四逆汤。方中附子,为大热药,有兴奋神经,鼓舞细胞,增进体温,强化全身一切机能之力。干姜亦为热药,温中袪寒,逐阴回阳,与附子为伍,相得益彰。甘草则内补中虚,外和荣卫,并有缓急、镇痛、消满、去痰、止利等作用。药仅三味,却能发挥逐寒救逆的伟功。又将其中干姜之量加倍,名曰“通脉四逆汤”,用于本方之证的剧症。
(4)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注意事项]
(1)若服药后出现呕吐拒药者,可将药液置凉后服用。
(2)本方纯用辛热之品,中病手足温和即止,不可久服。
(3)真热假寒者忌用。面色红润、口臭声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脉数滑有力、舌质红瘦、苔焦黄或黄腻者,慎用本方。
(4)生附子有毒,煎煮时间至少需两个小时以上。
2·四逆汤药解
(1)单味药解
炙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补收润
干姜
[性味]辛,大热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炮附子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
[功效]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单味药总结:
炙甘草可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干姜用来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炮附子的作用是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2)药对解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干姜、炮附子
[功效]回阳救逆,温补脾肾。
[主治]治疗亡阳虚脱,脾肾阳虚泄泻,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或尺沉微弱。
[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疗: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3)方解
本方主治少阴阳虚阴盛之四肢厥逆,故方名四逆。方中生附子入肾经,为温肾回阳之主药;干姜温脾散寒,以壮后天之本;炙甘草健脾益气,以资化源。三药合用,共奏回阳救逆,温补脾肾之功效。
3·四逆汤类方
(1) 通脉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
症状:下利,身热,面赤,脉微
病机:虚阳浮越,阴寒内盛。
治则:回阳救逆散寒。
生附子 大者一枚 干姜 三两 炙甘草二两
本方较四逆汤所主更重,人身一线真阳,散于顷刻之间,临床有时即见此证,用药无错,能愈者鲜见。故要审时度势,发挥治未病,有病防变,阻止病情发展到此方证所主。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2)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生附子 一枚 干姜 一两 葱白 四茎
病机:少阴阴寒,外有表邪
治则:散寒回阳,解表。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3)白通加猪胆汁汤
白通汤加猪胆汁一合 人尿五合
本方较白通汤多干呕 ,烦。当为阴盛格样,加苦寒之猪胆汁、人尿以为反佐。病机同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白通加猪胆汁汤。
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4)真武汤方
病机:阳虚水泛。
症状:畏寒肢冷,头眩,心悸,行走不稳或肢体掣动,四肢沉痛,腹痛,下利,小便不利,脉沉或弦或滑或动,舌淡苔水滑或腻。
制附子 一枚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五味,要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后加减法: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5)附子汤
病机:寒湿内盛,伤及阳气。
症状:身体疼痛,背凉,手足凉,脉沉弦或微,舌淡苔白腻。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6)四逆加人参汤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甘草(炙,二两)附子(生,去皮,破八片,一枚)干姜(一两半)人参(一两)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7)茯苓四逆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甘草(炙,二两)干姜(一两半)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8)干姜附子汤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一两)附子(生用,去皮,切八片,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9)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三两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猪胆汁半合 人参二两上五味,以水三升,先煮四味,取一升,去滓,纳猪胆汁搅匀,分温再服。
(10) 肾气丸 崔氏八味丸 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11)乌梅丸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炮,去皮,六两)蜀椒(出汗,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12)暖肌补中,益精气。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上三味,剉,每五钱匕,姜五片,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13)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甘草附子汤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去皮,四两)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甘草(炙,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去桂加白术汤方: 附子(炮,去皮,破,三枚)白术(四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破,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去皮,四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
桂枝加附子汤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炙,各三两)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22条〉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4)附子粳米汤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附子粳米汤方: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15)黄土汤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 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
黄土汤方:[亦主吐血、衄血。] 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各三两 灶中黄土半斤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温二服。
4.四逆汤类方在当今生活中的意义
古人比喻:脾胃如釜,肾气为釜底之火,肾气就是肾阳。所以易经对后天脾胃: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所以一个先天,太阳是万物的开始,脾胃是保证人体生生不息的重要脏器,所以结论是厚德载物,这是赞扬脾土,所以后世治法补中土以溉四旁,中气运转,五脏得到保证,元阳就保住了。凡是脾胃病,假使理中不效,速用四逆,就是补火生土!由于现代生活环境的变化,人造冷气、人造冷饮等,对人体的阳气损耗较多,所以现代阳虚的人比较多,脾胃虚寒的人比较多。现代人的本气无一不虚,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健康,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亚健康状态等等,所有的外感病全都夹有内伤。附子是能量药,四逆汤是能量方,四逆汤方可以解决阳虚等问题。
四逆汤类方证之病机为阳虚阴盛,四逆汤方证可见于下列之因:急性传染病后期三阴受损者,病热危笃,邪盛正衰;误治大汗或霍乱大吐大泻,阴津耗渴,“气随液脱”,阳气大衰;外感初期,病家素体阳虚,寒邪侵之,阳不御邪,而直中于里。凡此种种,其因各异,而病机均为阳虚阴盛,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是也。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入里伤及肾阳,肾阳乃一身之本,温煦生化五脏六腑。今肾阳衰不能温运,以至四末厥冷;阴寒内盛,不能腐化水谷,故下利清谷;阴寒上逆,所以呕而不能食,或食入即吐。因此,法当回阳救逆。
四逆汤是用来排除体内寒邪的。寒邪排除了,才能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才谈得上养生。所以,并不存在“养生的“四逆汤,只有”排病“的四逆汤,也就是说,四逆汤是用来治病的,不是用来”养生“的。四逆汤常用于现代医学之循环系统疾病,如心力衰竭、休克、心肌梗死、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呼吸系统疾病之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以及消化系统疾病之急慢性肠胃炎、胃下垂等,辨证属于阳气大虚,阴寒极盛者。
5.小剂量四逆汤是亚健康的克星
养阳以小剂四逆汤常服(即炙甘草30g,干姜、制附子各15g,服7日停3日,从春分服至立秋),而达到养生的目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部分体弱的青少年(李可批注),都可以用,可以消除你长期积累的“六淫外邪”,以及内生的一些寒邪,能对抗一些当代错误习惯对人身的伤害,调整你的元阳,使其不受损伤,延年益寿。长期服用小剂量四逆汤治病保健效果好。
小剂量四逆汤即:制附片15克,干姜25克,炙甘草35克。四逆汤, “一切慢性病、亚健康者,均可服用”, “妙在久服”,“经脉通则全身病除”。“所谓王道无近功,而且决无副作用,但会出现一些排病反应”。
老中医在论述小剂四逆汤养阳时,考虑到长期煎煮有些不便,就进一步给出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用金匮肾气丸,但千万不要用六味地黄丸。就是把金匮肾气丸每次5丸,煮成糊状喝下去,早晚各1次,有十天半月就可以把好些属于肾虚的症状扭转过来。
金匮肾气丸可以经常吃,没有副作用,尤其像一些阳虚引起的症状性高血压,经过一段时间也可以调整过来。即使血压暂时升高也不要紧,要继续吃。此系邪正交争,不要老查血压,要问他有什么感觉。只要阳盛阴退,血压自会安宁,勿虑。那么,5丸金匮肾气丸含附子多少呢?一般每蜜丸9g,其蜂蜜占一半,则药粉为4.5g。金匮肾气丸中的附子占1/27,即:4.5g×5/27≈0.8g。所以,5丸金匮肾气丸含制附子0.8g。
(三)、麻黄汤与桂枝汤的比较
A·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伤寒杂病论)
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伤寒杂病论)
药解: 麻黄可以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用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杏仁的作用是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炙甘草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B·桂枝汤
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适用症状]
感冒风寒在表,脉浮弱缓,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虚损虐虐等。
【区别】:
两方都属太阳证,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麻黄汤无汗恶寒而喘身痛,脉为浮紧,桂枝汤则有汗恶风,脉为浮缓,同有发热,头痛,但其所属情况不同,麻黄汤为邪克于表而不得汗出,体液充于体表,正邪相争,邪热发于上而至头痛发热,得汗出则解;桂枝汤由于汗后表卫不固,邪入伤营,营卫不合,表稍有不解伤其津液所至,于桂枝汤调合营卫之功解之;
C·麻桂各半汤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续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不能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伤寒杂病论)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小发其汗,以解表邪。小小汗之以和营卫。
[适用症状]
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皮肤痒。
D·桂枝二麻黄一汤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尖皮;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伤寒杂病论)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解散营卫之邪。小发营卫之汗。
【适用症状】
大汗出后,表仍未解,寒热如疟,脉浮数。
E·桂枝二越婢一汤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
【组成】
桂枝去皮;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伤寒杂病论)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微发其汗,兼清里热。
【适用症状】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区别】:
上三种汤方都有其共同点,小发其汗。麻桂各半汤为桂枝证和麻黄证各半皆具,所以用法各半;桂枝二麻黄一汤为桂枝证多一点,麻黄证少一点,表预解发热多恶寒少,所以桂枝量大于黄黄的用量;而桂枝二越婢一汤则为最小量的发汗清肃一下则愈,小发其汗推动一下,表预解,热多寒少,有里热,津液虚,又不能用麻黄汤大发其汗,所有加石膏清热,麻黄稍稍发微汗则愈。
F·小青龙汤
【原文】
1.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
3.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下略)(《金匮要略...
【组成】
麻黄三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芍药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原文】
1.风寒客表、水饮内停之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清稀、苔润滑、不渴饮、脉浮紧。 2.治痰饮咳喘或身体疼重,肢面浮肿者。
大青龙汤
【原文】
1.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伤寒论》)
2.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伤寒论》)
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
【组成】
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一服汗者,停后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约煮一个半小时以上。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适用症状】
外感风寒表实兼里有热证。发热恶寒,寒热俱甚,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苔白薄,脉浮紧者。
【区别】:
小青龙汤主要用于伤寒后身体恶寒重,无汗、内有水饮、痰多且清稀、不口渴、无内热现象;大青龙则属于寒与热结,至外寒内热,不汗且烦燥,区别小青龙无内热,大青龙有内热;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比较和临床见解,欢迎同修指正!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