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白术+茯苓”药对分析---临1-庄园第一学期结业论文

“苍术+白术+茯苓”药对分析

一、单独功效:

苍术

化湿药

辛、苦,温

归经:脾胃

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滞中焦证2、用于风湿痹痛3.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药性:温泻升散燥


白术:

补虚药 - 补气药

苦、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症 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药性:温补收燥 


茯苓

利水渗湿药 - 利水消肿药

甘、淡,平

归经:心脾胃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临床应用: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症。

由上图对比看出,虽然苍术、白术均为归脾胃经,性温,具有健脾燥湿之功,但苍术偏性于泄散,利水功效更强,善走。而白术更偏于以补脾收敛来达到燥湿利水的功效,性更温和,更偏补益,善留。茯苓也更偏降泄收敛。

药对同用之功效:

苍术、白术、茯苓

功效:健脾燥湿、利水消肿

治疗:1、水肿、小便不利2、脾虚诸证3、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症4.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5、用于湿滞中焦证6、用于风湿痹痛7.外感表证夹湿之证.

 

二、方剂使用

1、补气健中汤 气健中汤

济世全书-鼓胀门

组成:茯苓五钱 白朮四钱 陈皮三钱 苍朮三钱 人参三钱 泽泻三钱 麦门冬三钱 黄芩二钱 厚朴二钱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温服。

功用:补中,行湿,利小便。

适用症状:虚证的鼓胀、腹水、浮肿、肝硬化腹水。元气、脾胃虚损。

方解:

本方是四君子汤与平胃散的合方去甘草,加黄芩、泽泻、麦门冬所构成。虚中稍有实热。人参、白朮、茯苓为四君子汤去甘草,能补脾胃,并赋与脾胃以活力,去甘草的原因为甘草有蓄水的作用苍朮、厚朴、陈皮是平胃散去甘草,用于祛除胃内的停水;黄芩去内热;泽泻、麦门冬具有利尿之效,协同白朮、茯苓、苍朮而祛除水肿;厚朴能顺行郁滞之气。 

药对分析:2、胃苓汤

世医得效方

组成:陈皮,厚朴,甘草,苍朮,白朮,茯苓,泽泻,猪苓,肉桂,各等分。每服五、六钱,姜五片,枣二枚,水煎服。(景岳全书)

用法:上二药合和,苏子、乌梅煎汤送下,未效,加木香、砂仁、白朮、丁香煎服。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适用症状:脾胃湿滞,不能运化,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呕吐,心腹胀痛,口苦短气,霍乱吐泻,宿食不消,肢困倦怠,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而厚,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方解:

本方为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平胃散用以调气暖胃,消食化痰,五苓散用以袪暑除湿健脾,如此两方配合,则脾胃调和,饮食不搏,百病自消。 本方用于平素有水毒,因急性胃炎或中暑湿而下痢者,以夏秋雨季发生较多,脉证俱实。

药对分析:3、补中治湿汤

医林集要

组成:人参12g、白朮12g、苍朮10g、茯苓10g、陈皮10g、麦门冬10g、当归10g、川木通10g、黄芩6g、厚朴6g、升麻1g (升麻味苦可去之)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温服。

功用:补中行湿、去肿胀。

适用症状:1.严重的浮肿、鼓胀、肝硬化腹水。 2.肝病末期,大小便无 (肝癌末期只给一剂一搏,小便出来就有救)。

方解:

《勿误方函口诀》补中治湿汤之条:“此方用于补中行湿、去肿胀,手法非常奇妙。一溪道三氏屡屡使用的经验之故,而谓是一溪之立方,为《医林集要》之处方。又在《济世全书》中去除当归、木通、升麻,加入泽泻、白朮而名为补气健中汤,可治鼓胀,其目的是相同的。 加升麻而不喜欢其苦味之人很多,可以减量,除去后用之亦可。 《次郎物语》之着者,为严重的浮肿及腹水所苦。给予补中治湿汤,由于不喜欢升麻之苦味,而停止服药,不久即离开人世。中田敬吾氏外,肾变病症候群(《日东洋医会志》二九卷一号)。 [收起]

注意事项:1、肝癌末期(厥阴病不可攻下)绝对不能用大黄芒硝,一用必死 → 此时只能用木通通二便。 2.不可放甘草,否则会加重水肿。

药对分析:4、二朮汤

万病回春

组成:苍朮(米泔浸,炒)1钱半,白朮(去芦)1钱,南星1钱,陈皮1钱,茯苓(去皮)1钱,香附1钱,酒芩1钱,威灵仙1钱,羌活1钱,甘草1钱,半夏(姜制)2钱。(万病回春)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燥湿化痰,疏经止痛。

适用症状:治痰饮体质、手臂疼痛无外伤引起者。

方解

本方之主要治疗目标,为痰饮所引起之疼痛。此痰饮乃上焦湿痰,故患者系水毒性体质,而筋肉之紧张不佳,平素胃肠亦不健,唯亦不必拘泥于此证,今广泛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四十腕、五十肩等神经痛,均有特殊效果。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即二陈汤,能燥湿利痰,为理脾胃治湿痰的妙剂;羌活逐风胜湿,利关节而和诸痛;天南星袪痰破结,并治风湿;白朮、苍朮除湿、健脾、强胃;灵仙可袪在表之风湿,又可通行经络而止痹痛;黄芩清热燥湿;香附能止痛。 [收起]

注意事项:阴虚者慎用。

药对分析:

4、分消汤

万病回春

组成:苍朮(米泔浸炒) 白朮(去芦) 陈皮 厚朴(姜汁炒) 枳实(麸炒,各一钱) 砂仁(七分) 木香(三分) 香附 猪苓 泽泻 大腹皮(各八分) 茯苓(一钱)。上锉一剂,生姜一片、灯草一团,水煎服。气急加沉香;肿胀加莱菔子;胁痛面黑,是气鼓,加青皮,去白朮;胁满小腹胀痛、身上有血丝缕,是血鼓,加当归、芍药、红花、牡丹皮,去白朮、茯苓;嗳气作酸、饱闷腹胀,是食鼓,加山楂、神曲、麦芽、萝卜子,去白朮、茯苓;恶寒手足厥冷、泻去清水,是水鼓,加官桂;胸腹胀满有块如鼓者,是痞散成鼓,加山楂、神曲、半夏、青皮、归尾、玄胡、鳖甲,去白朮、茯苓、猪苓、泽泻。 (万病回春) [收起]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前各温服一碗。若是因肾炎而起的浮肿则去生姜。

功用:健胃宽中,行水去滞

适用症状:治中满成臌胀,亦治脾虚致肿满饱闷。

方解

1.方中的苍朮、厚朴、陈皮寓有平胃散的方意,能健脾及消导宿食、停水;白朮、茯苓、猪苓、泽泻为四苓汤,功能利水和袪除停水;枳实、香附、大腹皮、砂仁等有顺气及治鼓肠的作用。

2.本方是由平胃散和四苓汤的合方,再加枳实、香附、大腹皮、砂仁、木香、灯心草等所构成。平胃散能平脾胃之实而去食滞;四苓汤能疏导水毒之停滞而利尿。本方有气的郁滞,所以用枳实、香附、砂仁、木香等,芳香性健胃剂以助消化及顺气;灯心草能下气、行水、和脾胃、并通大小肠,且兼有健胃与排气的效能。 [收起]

注意事项:胸胁苦满,可与小柴胡汤合方。

5、舒筋立安散

万病回春

组成:防风、独活、羌活、茯苓、苍朮、川芎、白芷、地黄、红花、桃仁、天南星、陈皮、半夏、白朮、威灵仙、川牛膝、木瓜、防己、黄芩、连翘、木通、龙胆、甘草、竹茹各6g 炮附子5g(加乳香、没药各5g)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乳香没药冲服。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舒筋活血、通痹止痛。

适用症状:四肢百节疼痛,右足尤甚,及多发性关节炎。

方解

本方治疗四肢百节疼痛,有如虎咬者,古称白虎历节风,即今日之关节炎。方中防风、羌活祛除诸风,治关节酸痛麻痹;威灵仙、南星、苍朮、独活等搜风胜湿,治百节疼痛;茯苓、白朮则温中补气;防己、黄芩、龙胆草、连翘、木通、竹茹等清热消炎、泻实火;苍朮、半夏、陈皮、燥湿行滞,理气化痰;红花、桃仁、地黄、活血去瘀生新血;附子、川芎、白芷、温经活血,逐风寒助止痛;木瓜舒筋镇痛,治风湿,脚气;甘草调和诸药。急慢性关节炎、四肢麻痹、半身不遂(中风后遗症)筋骨扭伤、慢性脚气。

药对分析: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苍术+白术+茯苓在治疗祛湿利水,健脾燥湿上的功效非常好用,同时也可以补气、宁心,中焦运化如常则水湿不得困据,临床上在治疗以上问题时也经常三药合用。在学习的通过中医大脑的整合分析功能,高效的解决了我们对于方剂、药物的分析与对比困难,学习如此简单,而且印象深刻!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