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基于中医大脑的<伤寒论>白术类方浅析》

基于中医大脑的白术类方浅析

临1班 刘宇轩

 

一、前言

所谓“类方”,是医家根据辨证原则对方剂的药物组成加减衍化进行调控从而形成的系列模式,即是在药物组成上有一定类似之处的方剂,而此类方剂也往往在功效方面有一定共同点。“类方”的专门性研究始于明末医家施沛所著的《祖剂》,该书以张仲景之《伤寒论》方与《金匮要略》方为祖,搜集汇总明代以前的方剂与之以类相附,将后世用药相近的方剂与之归类比拟,推其演变,溯其源头,其归类标准,或因组成之加减相近,或因方名相近,或因其君臣配伍相似,或因功效主治相似。而其后清代名医徐灵胎先生延续其方法,将《伤寒论》所论方剂,按其方名归类,先列组成,后述服法,再论主治,著为《伤寒论类方》。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武军老师提出:“方证辨证是 《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在六经、八纲、脏腑等辨证基础上的进一步具体深化,使辨证和论治相统一。”【1】本文试踵武前贤,基于中医大脑,对《伤寒论》所属白术类方:苓桂术甘汤、桂枝人参汤、五苓散、附子汤、真武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麻黄升麻汤等七方进行浅要分析。

 

二、《伤寒论》所属白术类方之组成比较

基于中医大脑方剂组成可知,其一,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朮、炙甘草组成;其二,桂枝人参汤由桂枝、炙甘草、白朮、人参、干姜组成;其三,五苓散由猪苓、泽泻、白朮、茯苓、桂枝组成;其四,附子汤由炮附子、茯苓、人参、白朮、芍药组成;其五,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朮、炮附子组成;其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由芍药、炙甘草、生姜、白朮、茯苓、大枣组成;其七,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升麻、当归、知母、黄芩、菖蒲、芍药、天门冬、桂枝、茯苓、炙甘草、,碎石膏、白朮、干姜组成。综上分析首先可知此七个白术类方少则由四味药组成,多则由十四味药组成,而其中所配伍最多的药物属茯苓,达6次之多,配伍率为七方的85.7%;其次是芍药、桂枝甘草各4次,配伍率为57.1%;再次为干姜、人参、炮附子、生姜各2次,配伍率为28.5%;其余出现1次的为五苓散之猪苓和泽泻,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大枣,及麻黄升麻汤之玉竹、天门冬、当归、黄芩、升麻、知母、石膏,由于其出现次数少不具备类比性暂不计。

 

三、《伤寒论》所属白术类方之药性比较

基于中医大脑方性计算可知:其一,苓桂术甘汤的药性为微温、补、降、收、燥;其二,桂枝人参汤的药性为温、补、升、微收、微燥;其三,五苓散的药性为凉、泻、降、散、燥;其四,附子汤的药性为温、补、升、收、燥;其五,真武汤的药性为温、补、升、微收、燥;其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药性为温、补、降、收、微润;其七,麻黄升麻汤的药性为微寒、微泻、微降、散、微燥。综上分析药性属燥的方剂有6个,占85.7%;药性属温、属补、属收方剂各有5个,占71.4%;药性属降的有4个,占66%;药性属升的有3个,占50%;药性属凉、属泻的各有2个,占33.3%;药性属润、属散的各有1个,占16.6%;综合可知此七个白术类方主要的药性为温和补,偏收偏燥。

 

四、《伤寒论》所属白术类方之功效比较

基于中医大脑方剂功效可知:其一,苓桂术甘汤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方中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湿,消已聚之饮,杜生痰之源,以桂枝为臣温阳化饮,合茯苓利水平冲,以白术为佐健脾燥湿,与茯苓相须加强健脾祛湿,以炙甘草使益气补脾,合桂枝以辛甘化阳,合白术益气健脾,兼具调和药性。

其二,桂枝人参汤功效为温阳健脾,解表散寒;以桂枝为君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以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共为臣药,以白术为佐,助君臣之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以炙甘草为使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其三,五苓散功效为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以泽泻为君利水渗湿,合臣药茯苓、猪苓,加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使,其中白术补气健脾以运化水湿,合茯苓可彰健脾制水之效,又奏输津四布之功,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辛温发散以祛表邪,表里兼治。

其四,附子汤功效为温经散寒,温肾助阳,祛寒化湿,以附子为君温阳祛寒、止痛化湿,以白术化湿利痹,芍药缓急止痛,共为臣药,以茯苓、人参为佐扶正益元气,健脾利湿。

其五,真武汤功效为温阳利水,以附子为君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暖脾抑阴以温运水湿,以茯苓、白术为臣补气健脾,利水渗湿,合附子可温脾阳而助运化,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又可防止附子燥热伤阴,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合苓、术宣散水湿,兼和胃降逆止呕,二者共为佐药。

其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功效为利水通阳,以芍药、白术、茯苓三药为君药,芍药滋阴和营,通利小便;白术健脾燥湿;茯苓健脾渗湿,辅以生姜解表散寒,宣散水气,佐以大枣、甘草补土制水,助生姜、芍药以调和营卫,又助白术、茯苓健脾之中以补脾,使中气健而水邪去,并调和诸药。

其七,麻黄升麻汤功效为发越郁阳,清上温下。以麻黄、升麻、桂枝三药为君,发散风寒以解表汗,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以石膏、黄芩、知母、葳蕤、天冬、当归、芍药达活血调经,滋阴和营,养阴润燥,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生津,润肺解毒之功为臣。另以小剂量之白术、干姜、甘草、茯苓为佐使,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

综合上述可分析知,《伤寒论》所属的七个白术类方,因其多配伍以具有温补之性的桂枝、附子具有温阳之功,而白术多与茯苓相伍,以起到健脾化湿,利湿泻水之功。

 

五、《伤寒论》所属白术类方之主治病证比较

基于中医大脑方剂主治可知:其一,苓桂术甘汤为治疗中阳不足痰饮病之代表方,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者;其二,桂枝人参汤主治脾胃虚寒,复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腹痛,下利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滑,脉浮虚者;其三,五苓散为利水化气之代表方,主治有三,一为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者。二为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三为水湿内停证,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者;其四,附子汤为治疗阳虚寒湿内侵证的常用方,主治寒湿内侵,症见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者;其五,真武汤为温阳利水之基础方,主治有二,一为阳虚水泛证,症见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者。二为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其六,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服桂枝汤或下之后,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其七,麻黄升麻汤主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吐脓血者。综合上述可见《伤寒论》所属的七个白术类方所主治之病证多与“水”相关,其病机或为湿邪为患,或为痰饮中阻,或为寒湿内侵所致,而白术之功效正是具有补气健脾,燥湿利水之功效作为方中配伍。

 

六、总结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张仲景在取药作方时思路清稀,手法细腻,层次方面,药简效专。类方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的研究药物和方剂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共性,从而更好的把握加减用量,以辨证论治。类方基本方的典型性和衍化方的系统性是类方体系的基本特点,类方研究有助于对方剂复杂体系的科学阐释,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和科学依据,是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内容之一,是揭示配伍规律、创新方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2】

 

 

 

 

【1】 顾武军.《伤寒论》方证辨证探析[ 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 11(2):20-22

【2】 范欣生.段金廒等《类方研究的四个层面》[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30):246-251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