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

结业论文

                                   ——有防己这味药的类方浅析

1.      木防己、汉防己、广防己、粉防己的区别

木防己是用称为汉防己或瓜防己的粗根,有扇形的纹,色带黑而质轻。木防己为防己科蔓生草本木防己的根,色白而质硬。若没汉防己时可用木防己代用。

汉防己的总生物碱,依京大药理实验,已证明它能促进末梢血管和胸间淋巴液的流通。似乎因此而有治疗因肺水肿、肝肿大所引起的浮肿等效果。又能袪除因心脏机能不全所导至的胸膈内的停水。

《中华药典》:广防己来源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Wu ex L.D. Chou et S.M. Hwang 的干燥根。秋、冬二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瓣,晒干。《中药大词典》广防己来源为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Aristolochia fangchi Y.C. Wuex L.D. Chow etS.M.Hwang的根。秋、冬季采挖,洗净、切段,粗根纵切两瓣,晒干。化学成分含木兰碱(magnoflorine)、马兜铃内酰胺(aris-tolactam)、马兜铃酸A、B、C、(aristolochic acid A,B,C)、尿囊素(allantoin)及β-谷甾醇等。

《中药大辞典》粉防己别名汉防己、白木香。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石蟾蜍Stephania tetrandra S. Moore的。秋季采挖,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或纵剖,干燥。化学成分含多种异喹啉生物碱,主要有粉防己碱(tetrandrine )、防己诺林碱(fangchinoline)、轮环藤酚碱(cyclanoline)、二甲基粉防己碱(dimethyltetrandrine)以及小檗胺(berbamine)等。

2.      使用了中医大脑进一步搜索,防己这味药的说明如下:

 性味:苦、辛、寒

归经:膀胱、肾、脾

主治: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

应用:1、用于风湿痹证2、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脚气肿痛

药性:寒、泻、降、散,懆

3.      使用了中医之家进一步搜索,防己这味药的说明如下:

(1)防己【本经】味辛平。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痈,除邪,利大小便。一名解离。生川谷。

味苦、辛,性寒,入足太阴脾、足太阳膀胱经。泻经络之湿邪,逐脏腑之水气

《金匮》防己黄芪汤,防己一两,黄芪一两,甘草五钱,白术七钱五分,生姜四两,大枣三枚。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上下绕被,温令微汗,差。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以汗出当风,开其皮毛,汗液郁遏,不得外泄,浸淫经络,是谓风湿。病在经络,是以脉浮。湿性沉着,是以身重。风性疏泄,是以汗出恶风。术、甘燥土而补中,黄芪益卫以发表,防己泻腠理之湿邪。

防己茯苓汤,防己三两,茯苓六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者。水在皮肤,是谓皮水。四肢秉气于脾胃,缘土旺于四季也,水邪侮土,不能行气于四肢,故四肢做肿,聂聂动摇。甘草补土,黄芪、桂枝,宣营卫之郁,防己、茯苓,泻皮肤之水也。

己椒苈黄丸,防己一两,椒目一两,葶苈一两,大黄一两。蜜丸,如梧子大,食前服一丸,日三服。治肠间有水气,腹满,口舌干燥者。水在肠间,阻遏中气,升降不行,是以腹满。防己、椒目,泻湿而行水,葶苈、大黄,浚流而决壅也。

木防己汤,木防己三两,石膏如鸡子大,人参四两,桂枝二两。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者。以土湿胃逆,不能行水,故饮停于胸膈。胃逆而阻胆经之降路,故心下痞坚。胃逆而阻肺气之降路,故胸中喘满。人参、桂枝,补中而疏木,防己、石膏,泻水而清金也。          

汉防己泻经络之湿淫,木防己泻脏腑之水邪。凡痰饮内停,湿邪外郁,皮肤黑黄,膀胱热涩,手足挛急,关节肿痛之证,悉宜防己。以上摘自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2)防己主治水也。

【考证】

木防己汤证曰∶支饮。

防己茯苓汤证曰∶四肢肿。

防己黄 汤证曰∶身重。又曰∶肿及阴。

以上三方,防己皆四两。

己椒苈黄丸证曰∶肠间有水气。

以上一方,防己一两。

上历观此诸方,其治水也明矣,未见施诸他证者也。

【互考】

木防己汤,人参为君,故治心下痞坚而有水者。防己茯苓汤,茯苓为君,故治四肢聂聂动而水肿者。防己黄 汤,黄 为君,故治身重汗出而水肿者。仲景氏用防己,未见以为君药者也,而其治水也的然明矣。

【品考】

防己 有汉木二种。余家用所谓汉防己者也。为则按∶木防己,出汉中者,谓之汉防己,譬如汉术辽五味子也。后世岐而二之,其茎谓之木防己,可谓误矣。余试用所谓木防己者,终无寸效。而所谓汉防己者,能治水也,于是断乎用之。陶弘景曰∶大而青白色虚软者好,墨点木强者不佳。李当之曰∶其茎如葛蔓延,其根外白内黄,如桔梗,内有黑纹,如车辐解者良。颂曰∶汉中出者,破之文作车辐解,黄实而香,茎梗甚嫩、苗叶小类牵牛。折其茎,一头吹之,气从中贯,如木通然。它处者青白虚软,又有腥气,皮皱,上有丁足子,名木防己.苏恭曰∶木防己,不任用也。以上摘自《药征》

(3)防己辛苦寒。

行十二经,开太阳膀胱,通腠利窍,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木通苦寒,泻气分湿热;防己苦寒,泻血分湿热。兼治脚气、水肿。

若下焦无湿热忌。

出汉中,根大而中通,名汉防己,治湿;更有木防己,治风。以上摘自清•黄元御《药笼小品》

(4)防己之根,外白内黄,有黑纹如车辐解,气味辛平,故治由肾以抵脾肺风湿之 。肺主皮毛,将毋从皮毛而散乎?然车能环转不能外溢,故防己绝不发汗而第直泄于小便。如金匮己椒苈黄丸(义见大黄),千金三物木防己汤可按也。

陶隐居云∶防己是疗风水要药。水与饮皆湿类也,故防己黄 汤治风湿,防己茯苓汤治水,木防己汤治饮,名虽有三,理无少异。惟风水二字,诚有不得而析者,风阳邪而风从外入,令人振寒,风寒初受,即宜汗解,防己非其责也。内伏之风,若内无阴邪,亦未能独存,故水饮湿悉其所因依,水饮湿去,则风与俱去。如此之风,方可治以防己。然苓术不能而防己独能之者,以黑纹如车辐解,正有风水相随之妙致也。

或云∶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岂亦有水饮湿也,而顾以防己治耶?曰∶此仲圣别出手眼之方,未可与他并论者也。赵氏谓血虚从邪,邪并于阳而然。按本篇固以脉浮为血虚,素问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固可为如狂之据,此注允矣。而不言邪为何邪。徐氏则谓风邪并入于心,心火炽盛,故如狂妄行,独语不休,较赵注为明晰矣。而于是方用药之所以然,则皆未发出。窃细玩之,四物酒渍取汁,自非阳邪表邪不尔。生地黄独多,自非补血凉血不尔。有表邪而用桂枝防风,可知是外入之风邪。以生地黄偶桂枝防风,可知治不以汗解。不以汗解而有酒行药势以搜之,则邪不至或遗。四物取生汁而地黄取蒸汁,则阴阳得以分理,既所以退阳而安阴矣。然而风无出路,则风仍不息。

阴不复位,则阴仍羁阳。欲并者而使之分,仲圣所以有取于防己也。夫防己者,走表而亦下行者也。操运转之技,则表间之风自随之得息。具返本之能,则被扰之阴亦因之得静。或谓防己治风湿不治风燥,不知风药中用地黄至数倍,则风亦转燥为润,正与防己相宜,可谓以人巧夺天工矣。以上摘《本草思辨录》

 

4.使用了中医大脑进一步搜索,防己这味药的类方

(1)己椒苈黄丸  防己 椒目 葶苈(熬)大黄各一两   [功用] 攻逐水饮    [出处] 金匮要略

(2)木防己汤   木防已三两 石膏十二枚(鸡子大)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功用] 补虚散饮 [出处] 金匮要略

(3)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已二两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芒硝三合 茯苓四两     [功用] 行水化饮,散结消痞,补虚清热    [出处] 金匮要略 

(4)防己茯苓汤  防己三两 黄芪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功用] 益气通阳,利水消肿   [出处] 金匮要略

(5)防己黄芪汤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朮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服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  [功用] 益气健脾,祛风利水 [出处] 金匮要略

(6)加减木防己汤  防己(六钱) 桂枝(三钱) 石膏(六钱) 杏仁(四钱) 滑石(四钱) 白通草(二钱) 薏仁(三钱)   [适用症状]暑湿,痹者,加减木防己汤主之。[出处] 问止温病模块

(7)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方   于前五苓散内,加防己一两,桂枝一两半,足前成二两,薏仁二两,寒甚者,加附子大者一枚  

[功用]肝藏血,主筋,筋为寒湿搏急而转,故于五苓和霍乱之中,加桂枝温筋,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湿,薏仁主湿痹脚气,扶土抑木,治筋急拘挛,甚寒脉紧,则非纯阳之附子不可。[出处] 问止温病模块

(8)杏仁薏苡汤  杏仁(三钱) 薏苡(三钱) 桂枝(五分) 生姜(七分) 厚朴(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防己(一钱五分) 白蒺藜(二钱)[出处] 问止温病模块

(9)二加减正气散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厚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川通草(一钱五分) 薏苡仁(三钱)[功用]此条脘闷便溏,中焦证也。身痛舌白,脉象模糊,则经络证矣。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以便溏不比大便不爽,故加通草、薏仁,利小便所以实大便也;大豆黄卷从湿热蒸变而成,能化蕴酿之湿热,而蒸变脾胃之气也。[出处] 问止温病模块

(10) 宣痹汤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砂(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  [功用]清热袪湿,通络止痛。 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出处] 问止温病模块                                                                         (11)上中下通用痛风丸  黄蘗(酒炒) 苍朮(泔洗) 南星(姜制)二两 神曲(炒) 川芎、桃仁(去皮尖捣) 龙胆 防己 白芷一两 羌活、威灵仙(酒拌) 桂枝三钱 红花二钱         [出处] 医方集解 [功用]袪风除湿,活血清热。

(12)疏风活血汤  当归、川芎、威灵仙、白芷、防己、黄柏、天南星、苍朮、羌活、桂枝各2.5g 红花、干姜各1.0g (为丸亦可) [适用症状]四肢百节流走剌痛。是为风、湿、痰、死血所致,其所病或肿,或红。风湿性紫斑病、血小板非减少性紫斑病、风湿痛等的初期。 [出处] 东医宝鉴

 

(13)疏经活血汤  当归10g 生地黄10g 苍朮10g 川芎6g 桃仁10g 茯苓10g 酒白芍12g 川牛膝10g 威灵仙10g 防己6g 羌活6g 防风6g 龙胆草6g 生姜15g 陈皮10g 白芷6g 甘草6g  [功用]疏经活血,祛风除湿。 [出处] 万病回春

(14)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备注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出处] 金匮要略

以上方和防己配伍药对如下:

(1)[药对]

防己、黄芪

 [功效]

补气利水、消肿。

 [主治]

治疗气虚水肿,全身水肿。防己+黄芪—去水、渗湿、通淋。

(2)[药对]

防己、苍术

 [功效] 祛风湿、止痛

[主治]

治疗湿痹,四肢疼痛沉重。

(3)[药对]

桂枝、防己                                                                   [功效] 止 痛_温燥止痛

5.浅析

以上收集了14个有防己这味药的类方,有6个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其他8个是后世的方。我们看这些类方的功用如:攻逐水饮补虚散饮行水化饮利水消肿祛风利水暑湿清热袪湿袪风除湿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中湿郁防己急驱下焦血分之寒湿。一个共同点这些类方都在湿饮方面的作用点。

(1)己椒苈黄丸   本方病证以水饮内停,郁而化热,积聚肠间为主要病机。

(2)木防己汤 [适用症状] 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吐下不愈者。

(3)防己茯苓汤 [适用症状]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

(4)防己黄芪汤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

(5)防己地黃湯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 功能主治]滋阴凉血,祛风通络备注方中重用生地黄滋补真阴,凉血养血为君;防己善搜经络风湿,兼可清热为臣;防风、桂枝调和营卫,解肌疏风为佐;甘草调补脾胃,和协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滋阴凉血,祛风通络之功。                  

总结:通过对以上防己这味药的类方及用药频率,用药方向的整理;充分体现了经方用药的细腻,层次非常分明,药简力专;同时也展现了防己这味药在治疗人体不同部位的水湿饮的作用广泛性,不管是经方和后世方剂都用了防己这味药,这是否可以证明防己这味药运用的前瞻性,同时从多方位,不同层面分析防己这味药的类方的作用机理是不是也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呢?我是一个中医爱好者,也没有临床实战的经验,但在精一书院近半年的学习中,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不仅可以学习到林大栋老师摸索多年悟到的临床心得及中医学习大脑,特别听每一次林大栋老师的大课,都感受到林师倾囊相授、诚意真传的切切之心。感恩林大栋老师及幕后的问止团队,感谢你们无私的奉献!何以报之?唯有努力学习,真正掌握,好好发扬。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