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结业小论文

干姜+白术+人参在经方中的药对分析

 

在问止中医看诊,在精一书院学习,与一群中爱好者成为同学,是我今年最大的体验和收获。林老师的学习心法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中医大脑真的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系统。

我看诊的结论是调脾胃和里寒,所以结合作业要求,我就查找了我药方中关于干姜白术人参在经方中的药对分析。

 

一、药对

 

1、单独功效:

 

我用中医大脑分别搜索干姜、人参和白术,得到三者单独用药的功效如下:

◆干姜:

性味:辛,大热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白术:

性味:苦、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固表止汗,安胎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气虚、运化无力的食少便溏、脘腹胀满、肢软神疲等症 2.用于脾虚失运、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3.用于脾虚气弱、肌表不固而自汗 4.用于脾虚气弱、胎动不安之证

药性:温、补、收、燥

 

◆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归经:脾心肺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微温、补、升、收、润

 

 

2、药性对比:


 3、药对功效:

 药对:干姜、白术、人参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治疗: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综上,人参性禀中和,不寒不燥,大补人身之元气,最善补气生血,健脾养肺,又能生津止渴,宁神益智;白术甘能健脾胃之运化,苦能祛内停之水湿;干姜辛热,最善温脾胃之阳,散脾胃之寒。白术补脾,得干姜功倍。三者相配伍,相须为用,相互促进,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二、经方使用

 利用中医大脑强大的搜索系统,进一步将药对作为关键词搜索,得经方如下:


1.理中汤

原文:

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2.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

4.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

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伤寒杂病论)

用法:

以上四味如常法煎服。若作为理中丸时,则各自为末,炼蜜为丸,以卵黄大为度,用沸汤溶解一丸服用。日夜各服三次,若腹中未热,可增至3-4丸,这是《伤寒论》霍乱病篇的指示。此外,又有作成小药丸的,但一般则多作为煎剂,分三次服用。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适用症状:

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滑,脉沉而细。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方解:

1.本方是由人参、白朮、干姜、甘草等四味药物所构成。这些药物能互相协同加强胃的机能,袪除胃内停水而通顺血行,并使新陈代谢趋于旺盛。

2.本方的主药为人参。人参能补强里(胃肠)的虚弱,并有制水之功;干姜协助人参,温暖胃肠及利水;白朮去除胃内停水;甘草协助人参以补胃肠之虚。

3.本证是由于里之虚寒,内有停水,胃肠机能衰弱而起。本方兴奋胃肠机能,促进乳糜皆之吸收作用,增进食欲及止痛。本方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伤寒论中则称为理中丸。所谓“理中”,即调理中焦(脾胃)之意。 方中主药人参,能温补里之虚寒,强化胃肠机能,振奋新陈代谢,增进体力,同时又有镇静作用,而能安定精神。干姜协助人参以温中散寒,白朮以驱逐胃内停水,甘草以和中而镇痛。凡消化器活动能力不强,营养吸收恶劣,新陈谢低沉者,本方均可广泛应用。

4.理中丸方后亦有“然不及汤”四字。盖汤剂较丸剂作用力强而迅速,临床可视病情之缓急酌定使用剂型。

注意事项:

本方是对中焦虚寒证而设,若脉数有热,舌苔干其者忌用。日本汉方家大琢敬节经验,本方用后三四日,可出现浮肿,这是药中病气的好现象,继续服用本方,浮肿可自然消失。若患者担心其浮肿,也可再用五苓散治之。


2.桂枝人参汤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

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功用:

温阳健脾,解表散寒。

适用症状:

1.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 2.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见下利,心下痞硬,干呕,腹痛或胸前闷痛者。

方解:

本方是由人参汤增加甘草的分量,并加桂枝所构成。以桂枝治表证,人参汤治里证为目的。 桂枝解表;白朮、干姜能除水去寒,并止下痢;人参缓解心下痞硬,兼补胃气;甘草有缓急之功。

注意事项:

本方药性偏于温燥,热证下利及阴虚患者,均不宜使用。



3.薯蓣丸

原文: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朮、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伤寒杂病论)

用法:

以水1500ml,煮沸后调文火再煎煮40分钟,取汤液400ml;再加水800ml左右,文火再煎煮30分钟。又取汤液200ml,与前次的400ml混合,得汤液600ml,分4次2日温服。也可按原书剂量做成蜜丸或膏滋药长期服用。

功用:

补气养血,疏风散邪。

适用症状:

虚劳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兼风邪,头晕目花,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疼痛,微有寒热。

方解: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方中以薯蓣为主,专理脾胃,上损下损至此可以撑持;再以人参、白朮、茯苓、干姜、大豆黄卷、大枣、神曲、甘草以除湿益气;以当归、川芎、白芍、地黄、麦门冬、阿胶以养血滋阴;以柴胡、桂枝、防风以升邪散热;以杏仁、桔梗、白蔹以下气开郁;惟恐虚而有热之人,资补之药,上拒不受,故为散其邪热,开其逆郁,而气血平顺,补益得纳,亦至当不易之妙术也。

注意事项:

本药作用较缓,可做成丸药用于慢性病患者的体质调理。



 

学习是一件艰难而枯燥的事情,但若得了好方法,也能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感谢中医大脑,给我未来的学习之路带来更加方便快捷而高效的方法。

感恩遇见,感恩林老师!感谢因缘际会,因为倪师而追随到林师,这是我们所有同学们的福报,林师的大爱也必将深植所有受益学员心中并继续延续下去。愿问止精一书院越来越好!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