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作业-药对的魅力

    结业作业---药对的魅力

---运用中医大脑查找方剂中的药对

柴胡 黄芩

之所以提柴胡家族,是因为秋冬交界之际,偶感风寒,一贴柴胡剂完结诸多感冒症状。余居于北方海边,每于落日前必去公园散步,当日气温略降,自信没问题披件冲锋衣出门,海风还是给我一个下马威,自觉后背发凉,即打马回府,之后例行做瑜伽锻炼,不久即感觉头晕、恶心欲呕,休息不能缓解且持续加重,终致呕吐。期间体表皮肤,有阵发性起鸡皮疙瘩状。往来寒热、欲呕,目眩,柴胡证,即服小柴胡汤颗粒2小袋卧床,次日诸症全解,恢复如常。

前人说,百病小柴胡,小柴胡汤有诊断之失无治疗之误。小柴胡汤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方中柴胡配黄芩,为解半表半里之邪的少阳之枢基本结构。

我们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查找,柴胡与黄芩这一药对出现的方剂如下:

乙字汤

当归、 柴胡、 黄芩、 甘草、 升麻、 大黄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 桂枝、 干姜、 栝蒌根、 黄芩、 牡蛎、 炙甘草

顿嗽汤

柴胡、 桔梗、 黄芩、 桑白皮、 栀子、 甘草、 石膏

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温病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柴胡加芒硝汤

芒硝、 柴胡、 黄芩、 党参、 炙甘草、 半夏、 生姜、 大枣

大柴胡汤

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加减小柴胡汤方

柴胡、 黄芩、 人参、 牡丹皮、 芍药、 当归、 谷芽、 山楂

柴陷汤

柴胡、 半夏、 黄芩、 生姜、 大枣、 栝蒌实、 炙甘草、 黄连、 党参

柴胡桂枝汤

柴胡、 半夏、 桂枝、 黄芩、 人参、 芍药、 生姜、 大枣、 炙甘草

小柴胡汤加桔梗石膏

柴胡、 黄芩、 生姜、 半夏、 党参、 大枣、 炙甘草、 桔梗、 石膏

小柴胡加干姜陈皮汤

柴胡、 黄芩、 半夏、 人参、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干姜、 陈皮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 栀子、 黄芩、 柴胡、 生地黄、 泽泻、 当归、 车前子、 木通、 甘草

宣郁通经汤

芍药、 当归、 牡丹皮、 栀子、 白芥子、 柴胡、 香附、 郁金、 黄芩、 炙甘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 半夏、 茯苓、 桂枝、 党参、 黄芩、 大枣、 生姜、 龙骨、 牡蛎、 大黄

柴葛解肌汤

柴胡、 葛根、 甘草、 黄芩、 羌活、 白芷、 芍药、 桔梗、 石膏、 生姜、 大枣

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 黄芩、 知母、 党参、 鳖甲、 半夏、 蜀漆、 草果、 甘草、 神曲、 生姜、 大枣

柴苓汤

柴胡、 黄芩、 生姜、 半夏、 人参、 大枣、 炙甘草、 猪苓、 茯苓、 白朮、 泽泻、 桂枝

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方

桂枝、 吴茱萸、 黄芩、 柴胡、 人参、 木香、 生姜、 芍药、 大枣、 川楝子、 小茴香、 半夏、 炙甘草

提肛散

当归、 川芎、 白朮、 人参、 陈皮、 黄芪、 甘草、 柴胡、 黄芩、 升麻、 黄连、 白芷、 赤石脂

普济消毒饮

黄芩、 黄连、 陈皮、 甘草、 玄参、 柴胡、 桔梗、 连翘、 板蓝根、 马勃、 牛蒡子、 薄荷、 僵蚕、 升麻

柴胡清肝汤

柴胡、 当归、 赤芍、 川芎、 生地黄、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连翘、 桔梗、 牛蒡子、 栝蒌根、 薄荷、 甘草

净腑汤

柴胡、 半夏、 茯苓、 猪苓、 泽泻、 白朮、 黄芩、 三棱、 莪朮、 山楂、 人参、 黄连、 干姜、 大枣、甘草

散肿溃坚汤

当归、 芍药、 黄芩、 柴胡、 龙胆草、 升麻、 昆布、 连翘、 桔梗、 黄连、 知母、 黄柏、 三棱、 莪朮、葛根、 栝蒌根、 炙甘草

荆芥连翘汤

荆芥、 连翘、 防风、 柴胡、 桔梗、 白芷、 枳壳、 甘草、 薄荷、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生地黄、当归、 川芎、 芍药

温病鳖甲煎丸

鳖甲、 射干、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子、 石韦、 厚朴、 牡丹皮、 瞿麦、 凌霄花、 半夏、 人参、 蟅虫、 阿胶、 蜂巢、 赤硝、 蜣螂、 桃仁

鳖甲煎丸鳖甲、 射干、 黄芩、 柴胡、 鼠妇、 干姜、 大黄、 芍药、 桂枝、 葶苈子、 石韦、 厚朴、 牡丹皮、 瞿麦、 凌霄花、 半夏、 人参、 蟅虫、 阿胶、 蜂巢、 赤硝、 蜣螂、 桃仁

六经辩证“开阖枢”理论中的三阳开阖枢,在《素闻·阴阳离合论》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指太阳主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阳明主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少阳主阳气在半表半里,可出可入,如枢机。

一.小柴胡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

1.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2.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硬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3.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4.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5.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

6.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7.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

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8.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9.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虐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11.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

12.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瞭,暮则谵语,如见鬼状,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3.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者愈。

14.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但而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5.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16.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17.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噦者,耳前后肿,刺之不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噦者,不治。

18.本太阳病不解,转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19.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20.伤寒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者,以下解之。《伤寒论》

21.诸黄,腹痛而呕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

22.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而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金匮要略》

23.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三物黄芩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人参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和解少阳

适用症状

1.少阳伤寒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脉弦。

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及疟疾、黄疸与内伤杂病,证见少阳证者。

方解

1.本方主药柴胡,得黄芩协力,作用于胸胁部,具消炎解热,疏通胸胁部郁滞得效能;半夏生姜止呕恶,并能增进食欲,协助柴胡黄芩;人参甘草大枣增强脾胃机能,兼缓胸胁部充塞感。

本方与小陷胸汤并合,名为柴陷汤,而以证似小柴胡汤,且心下满硬,此部位有压痛者为目标,用于胸膜炎,肝炎等病。

2.本方为和解少阳代表方,凡胸、肝、胆、胃、胰、脾、神经系统诸内脏疾病,最常用的方剂,应用范围甚广,只要应用范围得当,无不神效。

方中柴胡苦平升散,黄芩降泄,二者配伍,为和解少阳基本结构

注意事项

1.发热(烧)越重,柴胡可重用至30g.

2.因方中柴胡升散,芩、夏性燥,故阴虚血少者禁用。


二.大柴胡汤-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

1.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之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伤寒论》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伤寒论》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4.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以下解之,宜大柴胡汤。《伤寒论》

5.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6.病者腹满,按之不痛者为虚,痛者为实,宜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则黄去。

组成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枳实四枚,芍药三两,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去滓,再煎,分2次温服)。

功用

和解少阳 内泻热结

适用症状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口苦,郁郁微烦,心下满痛或痞硬,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舌苔黄厚,脉弦有力。

方解

本方病在少阳,病邪复欲充实于里的时候,用以解散心下部气实的方剂。柴胡与黄芩俱能消解胸胁心下部的胁热郁塞,枳实能疏开充实之气,并协调白芍舒缓筋的紧张;大黄有导热于大肠,并予以排泄的功能;生姜分量多,可治恶心呕吐。

方中重用胡为君,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

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消瘦、贫血者慎用。


三.柴胡桂枝汤-出处《伤寒论》

原文

1.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2.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组成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

(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七滓,温服一升

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

表里两解 寒热兼除

适用症状

少阳病兼表证。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往来寒热,鼻鸣干呕,头疼项强,胸胁满痛,四肢烦痛,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亦治心腹卒痛。

方解

本方是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个半量的合方,以小柴胡汤为主,桂枝汤为从,有时也以两方的同等协力为目的而用,也会产生新的作用。小柴胡汤解少阳邪气,治胸胁苦满;桂枝汤治太阳表热。两方协力而治心下支结和腹肌的紧张或疼痛。本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助柴胡以清少阳之邪热,柴升散,得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

本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宣展枢机。柴胡透泄少阳之邪从外而散,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助柴胡以清少阳之邪热,柴升散,得芩降泄,则无升阳劫阴之弊。

......余不详解

四.柴苓汤-和解少阳.

五.柴葛解肌汤-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

五.龙胆泄肝汤-柴胡疏肝胆之气,黄芩泻火清热。

六.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黄芩枢少阳

七.小柴胡龙骨牡蛎汤-柴芩和里解外


217临1 张淑美

2021年12月



  参考书目及文献:

《问止·中医大脑》之中医学习·中药篇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