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大脑》后引发的经方学习法门初探

学习《中医大脑》后引发的经方学习法门初探

《 伤寒论》为中医方书之祖,凡外感内伤,一切病理方法皆包括在内,可现实的问题是伤寒论章次已非原书,文理又极其深奥,前人注释太多,如果医家只喜读某一个或者几个人得注释,思路就会混乱,虽然对经方方剂学习了很多,可是在全面学习和掌握,以及面对临床具体应用时,常常显得捉襟见肘,不能得心应手,收到美满的临床效果,那么我们如何学习伤寒论呢?如何做到精确理解灵活运用呢?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清晰的、系统的思路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   理路为主,祥于病理药性,略于原文

根据系统学习,明白注释病理,药性,一学到底。

二、   方命之次序,就是理路之具体,花费一日一夜之力,如果能将方名之次序熟记,这是学习《伤寒论》最切当,最简易之法。这是要领。

理路只“表里寒热”四字,即可贯穿一百一十三方,篇中处处抱定此旨,头头是道,滴滴归源,学者能将一百一十三方并成三方,则入仲景之室矣,《伤寒论》之 理路,伤寒论之法也。

三,“六经提纲”乃辨别《伤寒论》全书病症之根据,须先将六经提纲原文了解熟记,病理,病状融汇于心,然后逐方研究,自然容易清楚,如果对六经提纲不清,则处处 混沌不 清。

《伤寒论》内各方药品,不外乎于中气、营卫、脏腑三项,营卫、表也,脏腑、里也,两者皆不离中气,表病发表,里病补下,只需将中气药、发表药、补下药,分别提出,各归一类,不能确归一类的,附之。同时将六经提纲之药认明白,则一百一十三方不过三方而已,否则一百一十三方,竟成了一百一十三个主脑。

   我被方缚住,我便不能用方矣!此学伤寒理路之窍也。

病证、病理、药、理路有祥无略,注解系统归一,掌握此法,即得仲景真传,事半功倍。

一、 如中气类:

干姜:温中燥土 降胃升脾 里寒最宜 津亏忌用 等……

营卫类:

麻黄:专泄营郁 极敛疏泄 善收相火 却能寒中 等……

凡用营卫药,不可离中气药,中气为营卫之本。

下药类:

大黄:攻下积结 猛烈非常 败脾寒中 用须审慎 等……

此药极破元气,不得已而用之

补药类:

细辛:降诸寒冲  专下水气  最利二便  阴虚忌用  肺部有寒  水上冲者,此药神效 

否则极伤肺气

补药同时有润药阿胶,吴茱萸温寒药,泽泻为燥湿药赤石脂收敛药等。

二、如方名次序

a、太阳上篇本病: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白虎汤、桃仁承气汤、抵挡汤等等。

a、太阳中篇坏病:麻杏石甘汤、葛根黄连黄芩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乌梅丸等。

a、太阳下篇结胸痞证:大陷胸汤、桂枝人参汤、甘草泻心汤、十栆汤、附子泻心汤等。

b、阳明上篇实证:葛根汤、大承气汤、麻、仁丸、调味承气汤等。

b、阳明下实篇:吴茱萸汤、猪苓汤

c、少阳上篇本病:小柴胡汤、小建中汤、大柴胡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等。

C、少阳下篇坏病: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

另有太阴、少阴、厥阴不一一列举。

三、六经提纲

一、    太阳之为病,头痛项强而恶寒,脉浮而紧等。

二、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等

三、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等

太阴、少阴、厥阴不一一列举。伤寒六经,其实是阴阳两经,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

如果能将这种理路贯穿经方方剂之中,不但实用,而且朗朗上口,增加了趣味性,更能提高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太阳上篇本病:麻桂各半汤证

恶寒发热痛无汗,面热脉微身痒现。

不得小汗双解之,麻黄桂枝须各半。

这种药、证、方、六经提纲式分类最适合初学者,当然更适宜临床医者。此外、对药、病的理解更应该知其阴阳,如: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者为阴,疾病的阴阳变化,脑海里一定要有圆运动、气的概念,当你读懂这些返回去再读原文,收货会更精进一步,自觉这个思路不错,分享诸君,意在抛砖引玉,不正之处,望阔斧亏正为盼。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