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方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方,可以治疗脾胃虚寒之证,今天我想要阐述的是小建中汤除了脾胃虚寒之外,还能够治疗哪些疾病。
以下五条我从中医大脑搜索到的【小建中汤】所出现的条文: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烦者,小建中汤主之。(《伤寒论》)
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4.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
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饴糖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放入饴糖,再放火上使之消融,温服一升。日三服。注:《金匮要略》在本方中甘草为三两。(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适用症状]:虚劳腹痛,温按则痛减,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或心中动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方解]
1.本方是在桂枝汤中增加白芍的分量,并加胶饴所构成,胶余和大枣有滋养强壮的功效,而与甘草配合,则能缓和急迫症状,更配以白芍便能强化鎭痛的效果,桂枝与甘草配合,而治心悸亢进,生姜有健胃之效,并能促进药液的吸收。
2.构成药物中的桂枝加白芍汤是补内虚的方剂,此外,复加大量具有滋养强壮与兼有缓和之效的胶饴,而恢复由于里虚所引起的疲劳。
方中的主药为白芍、甘草、胶饴,均为补里虚的药物;白芍与甘草相配合,能补血气之虚,且能调整血气的涩滞;胶饴与大枣有滋养强壮的效能,并助甘草缓和急迫,复与白芍协力缓解肌的拘挛;桂枝与甘草互相配合而降下气之上逆,并鎭静心悸亢进;生姜能促进吸收诸药的效能。
胶饴是蒸饼米加麦芽呈糖化而作成的麦芽糖。在《汉方之临床》志之座谈会中,着者提倡胶饴之制剂化时,当时市川的一位名为田成乡氏的韩国人,苦心将之硏发成制品。其后,杉原商店运用其制法,以10克为一个纸包包装。以二个纸包为一次量加入此方中为宜。急症时可以麦芽糖浆代用。
3.本方为散寒健胃剂,适合于腺病质,为改善儿童虚弱体质的重要方剂,对皮肤痿白之虚弱及儿童俱有特别功效,应长期服用。
本方主要目标为虚劳。患者多有全身疲劳、精力虚乏、及腹痛等主诉;并会伴有心悸亢进、手足烦热、口内干燥、小便频数、及盗汗、衄血、遗精、肌黄等症状。腹证上,一般为腹壁薄,腹直筋浮于表面而呈拘挛;亦有腹部软弱无力,肠之蠕动,透于腹壁,有似大建中汤之证者。脉大、或沉微细;腹痛时,亦会出现弦或孔脉。所谓“建中”,即强化(建)体内(中)各种生活机能之谓,而用于脾胃虚(消化力低下)与中寒而荣卫不和(血行不良及代谢沉衰)者。故大小建中汤,皆以里之虚寒为目标,惟大建中汤比本方之证为尤甚。
本方即在桂枝加白芍汤中,再加胶饴而组成。困本证虽为中虚,但表尚未和,不可大补,故用桂枝加白芍汤,以养正驱邪,而佐以滋养强壮兼有缓和作用的胶饴,为之温中补虚,并收和里缓急之效。
4.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注意事项]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对肥满之人,或发热恶寒无汗者,或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舌红、苔干或黄腻者,当忌用或慎用。
药解: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药性]温补散燥
炙甘草用来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药性]补收润
大枣的作用是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药性]温补降收润
芍药可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药性]微寒补收润
生姜是用来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药性]温补升散燥
饴糖在本方中是用来益气补中,缓急止痛,润肺止咳。[药性]温补收润
从方性图可以看出,小建中汤以温补为主,还包含了降、收、润,为温养中气,补益心脾,调和营卫,缓急止痛之方。我在临床使用着眼于虚寒二字,以腹痛绵绵,喜温喜压,得食痛缓,舌淡苔白润,脉象虚弦为目标。
本证以心脾不足、气血双亏,阴阳两虚为特点。
但是为什么既有咽干口燥、手足烦热之热象,又有腹痛、喜温畏寒之寒证?
徐忠可《金匮要略论注》云:“元阳之气不能内统精血,则营枯而虚,里气乃急,为悸、为衄、为腹中痛、梦失精;元阳之气不能外充四肢、口咽,则阳虚而燥,为四肢酸痛、为手足烦、为咽干口燥。”似此寒热错杂,异于黄连汤、三泻心汤证之寒热错杂,故非寒热并用可医,唯从健运脾胃,温中补虚中求之。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倶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此饴糖为君药之解释也。尤怡亦云:“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极于偏。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生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求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中者,脾胃也,为后天之本,居中州,运四旁。若中气得充,脾胃得健,自能化生气血,以滋养脏腑髓脑、四肢百骸,调和营卫,扶正祛邪。小建中汤可引阳从阴,引阴从阳,使其平秘,则虚劳诸症自失。故诸多慢性病,呈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者可从脾胃着手,投本方求效。
中气不足,脾胃虚寒,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大病、久病、或攻伐太过、滥用抗生素引起。临床常见脘腹疼痛、憋胀。疼痛特点为绵绵作痛,喜温喜压,饥饿则痛,得食可缓;憋胀特点呈坠胀,站立或活动则甚,睡卧则缓。腹诊时腹壁柔软而薄,腹直肌紧张拘挛,心下、当脐动气应手。此外,复有诸多虚寒、虚热证,如面色萎黄,或苍白少华,畏寒喜温,体倦乏力,不耐繁劳,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心悸短气汗出,劳则加剧,长期低热,颧赤少寐,饮食无味,消化不良,手心热,手背、手指凉,咽干口燥,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小腿转筋,舌质淡嫩,苔薄白润,脉弦细缓等。
饴糖甘甜,补虚健脾,本属君药,多售于冬季,夏秋难得一见。临床常以糖果店之麦芽糖果,或调味品店稻穗麦芽糖,或甘温之白术、甘平之山药代之。若二药合用,健脾阳,益脾阴,亦可收怡糖之效。
【加减】
1.少腹疼痛,经后腹痛加当归。(当归建中汤)
2.自汗短气,加黄芪。(黄芪建中汤)
3.脉沉肢冷,加附子。(附子建中汤)
4.心悸眩晕,腹中上冲,属水气凌心者,加茯苓。(茯苓建中汤)
【禁忌】
1.呕家不可服。(甘能动呕)
2.中满者,忌之。(中满忌甘)
3.口渴思冷者,忌之。
4.腹痛拒压者,忌之。
【类方鉴别】
1.桂枝加芍药汤:同可治虚寒腹痛。不同者,桂枝加芍药汤证表证未解,气血不和。小建中汤证以虚劳为主,绝无表证。
2.理中汤;同为温补中焦,治虚寒腹痛之方。不同者,理中汤偏于温中祛寒,用于止吐止利;小建中汤偏于调和营卫,用于缓急止痛。
3.桂枝甘草汤:同为治心悸之方。然桂枝甘草汤证之心悸,为汗出过多,心阳受损所致;小建中汤证之心悸系脾胃虚弱,血气不足引起。
【临床运用】
1.此方治痢,不分赤白新久,但腹中大痛者神速,其脉弦急,或涩浮大,按之空虚或举按皆无力者。(《证治准绳》)
2.月事将行,必先腹痛,脉虚,此多属血亏,本方加当归。(《经方实验录》)
3.不问男女,或急性、慢性疾患而发之腹痛,呈贫血虚寒型,按之则痛减。或手足冷,心下悸。腹痛,时喜屈卧、喜温罨、手扪。着寒则易痛,脉弱,遗精,体温不足,畏风寒,神经性衰弱体质者。(《古方临床之运用》)
4.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眼睑下垂。(《伤寒论方运用法》)
5.便秘九年。产后加重,腹隐痛,食后神疲,短气乏力。(《辽宁中医杂志》1988;4:29)
6.高热不退。兼渴喜热饮而不多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陕西中医》1980;5:35)
7.消渴。症见面色不华,小便清长,舌淡,脉沉无力。(《湖南中医杂志》1991;6:34)
8.半身不遂。伴肌肤发凉,汗出恶风,舌胖大偏淡,脉沉迟。(《当代医家论经方》)
9.胃黏膜脱垂。见饥饿则胃脘痛,怕冷便溏,汗出恶风,脉缓。(《经方传真》)
10.合附子理中汤治40余日未便,20余日未食。其人无所苦,唯脉结代。(《余听鸿医案》)
11.发热无汗,屡发散,汗不出,脉弦迟,面白露睛。(《谢映庐医案》)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