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草药性
芍药
[性味]苦、酸、甘,微寒
[归经]肝脾
[功效]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
[临床应用]
1、用于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药性]微寒补收润
柴胡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肝胆
[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清胆截疟
[临床应用]
1、用于少阳证,外感发热2、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月经不调3、用于气虚下陷,久泻脱肛,胃、子宫下垂4、用于疟疾
[药性]微寒泻升散燥
二、重要方剂应用
1、逍遥散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原文]治血虚劳倦,五心烦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发热盗汗,减食嗜卧,及血热相搏,月水不调,脐腹胀痛,寒热如疟。又疗室女血弱阴虚,荣卫不和,痰嗽潮热,肌体羸瘦,渐成骨蒸。
[组成]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朮(土炒)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 薄荷煎。(医方集解)
[用法]六碗水煮成二碗,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疏肝养血,健胃和脾。
[适用症状]
肝郁血虚证。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痛,舌淡红、脉弦而虚。
[方解]
本方是一养血疏肝,益中和脾出和解肝脾剂,为治肝郁血虚的代表方剂,一般多用来治一切气郁之病,而经验上本方用于忧郁起病者有效,尤用于妇女较男子为多。 本方药味温和,常被作为病后调理用。故方用当归、白芍、柴胡养血疏肝为主配伍;茯苓、白朮、甘草补中健脾为辅;配合薄荷、生姜,一可加强疏肝解郁之功,二可协助温中调和脾胃,诸药配伍和相助,共奏养血疏肝,健脾和胃,调和气血之功,故对肝郁脾虚,仔血不和所致之杂证,均有良效。疏逆和中,诸证自己,故有逍遥之名。 [收起]
[注意事项]
肝郁多因情志不遂所致,治疗时须嘱患者心情达观,方能获效。否则,药“逍遥”而人不逍遥,终无济也
[药对]
柴胡、酒白芍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调经,平肝止痛。
[主治]治疗胁肋痛,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细。
2、四逆散
[出处]伤寒论
[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伤寒论》)
[组成]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现代用法:依上述剂量水煎服,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或依上述比例打成生药粉,每次服4-6g,温开水送服)。
[剂型]汤剂
[功用]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适用症状]胆结石引起的胁肋疼痛。
[方解]
1.本方是由柴胡、白芍、枳实、甘草等四味药物所构成,亦为是从大柴胡汤方中去黄芩、半夏、大黄、生姜、大枣而加甘草所组成,故无呕吐、便秘等症状,有时却会发生较强的急迫性心下疼痛。
2.本方是由大柴胡汤去黄芩、半夏、大黄、生姜、大枣,而加甘草所组成,从大体上看是近于大柴胡汤。而与大柴胡汤相同之处为肝部之实,不同之处为脾胃稍为虚弱,似可这样解释。 柴胡能治因胸胁气血凝滞,而生血热,为之而起的水的流通受阻;枳实开气破凝结,而使水的流通,畅顺无阻;白芍能舒顺血液的凝滞,缓和四肢肌肉的挛缩;甘草有补胃虚之功,且缓和四肢肌肉的紧张与急迫症状。 如上本方能治因胸胁部与心下有气凝滞,而起紧张症状,为之气不能通达于四肢的状态。换句话说,即可适用于肝病、胃病、筋紧张之病、神经症状等各种疾患。
3.本方虽入少阴病,但本证实非真正的少阴病,乃系因为传经热邪,陷入于里,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致呈四肢厥逆。厥逆一证,有寒、热之分,此即属于热厥。 本方以热厥,而并有胸肋苦满与腹筋拘急的腹证,为主要目标。此外,亦会伴有咳嗽、动悸、腹满、腹痛、下利、尿利减少、精神不安等症状。 本方以治四肢厥逆而取名,适用于神经性官能疾患之四肢冷者,亦可视做大柴胡汤的变方。因阳邪传里而成四逆,有阴进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伤其阳),故用柴胡和解表里散阳邪,白芍收元阴,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遍布四肢,热厥消除,诸症亦消。
4.四逆者,乃手足不温也。其证缘于外邪传经入里,气机为之郁遏,不得疏泄导致阳气内郁,不能达于四末,而见手足不温。此种“四逆”与阳衰阴盛的四肢厥逆有本质区别。正如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惟气不宣通,是为逆冷。”故治宜透邪解郁,调畅气机为法。方中取柴胡入肝胆经升发阳气,疏肝解郁,透邪外出,为君药。白芍敛阴养血柔肝为臣,与柴胡合用,以补养肝血,条达肝气,可使柴胡升散而无耗伤阴血之弊。佐以枳实理气解郁,泄热破结,与柴胡为伍,一升一降,加强舒畅气机之功,并奏升清降浊之效;与白芍相配,又能理气和血,使气血调和。使以甘草,调和诸药,益脾和中。综合四药,共奏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之效,使邪去郁解,气血调畅,清阳得伸,四逆自愈。原方用白饮(米汤)和服,亦取中气和则阴阳之气自相顺接之意。由于本方有疏肝理脾之功,所以后世常以本方加减治疗肝脾气郁所致胁肋脘腹疼痛诸症。 本方与小柴胡汤同为和解剂,同用柴胡、甘草。但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解表清热作用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着。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收起]
[注意事项]
面色惨白、精神萎靡、脉沉者慎用。
3、 柴葛解肌汤
[出处]伤寒六书
[组成]
柴胡,干葛,甘草,黄芩,芍药,羌活,白芷,桔梗。水二钟,姜三片,枣二枚。(景岳全书)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高烧时三个小时服一碗直到退烧为止。
[剂型]汤剂
[功用]解肌清热。
[适用症状]三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眠、发热恶寒、无汗、脉微洪。
[方解]
1.方是由葛根汤与小柴胡汤的合方,而再加石膏所构成的方剂,能治太阳、少阳、阳明三阳的合病。方中的柴胡、黄芩、半夏、白芍、甘草能缓和心下部、肝部、及胸胁,而淸解少肠之热;葛根、桂枝、麻黄、白芍能消除太阳之热;石膏有解除阳明之热的功能。
2.本方是由葛根汤与小柴胡汤的合方再加石膏所构成,是治太阳、少阳、阳明三阳合病的方剂。 柴胡、黄芩、半夏、白芍、甘草能和缓心下、肝部及胸部,并清解少阳之热;葛根、桂枝、麻黄、白芍等为清解太阳之热;石膏则祛除阳明之热。
3.本方用以代替葛根汤,施用对象为感冒风寒,用桂枝汤或麻黄汤仍不见好转,不但不出汗,反而热势增强,发生头痛、口渴、身体疼痛、流鼻血等,若上部的热气郁积过甚,则会呈现谵语狂燥现象之症者。因寒邪在经,方中柴胡散少阳之邪;葛根、白芷散阳明之邪;羌活散太阳之邪;而寒将为热,故以黄芩、桔梗、石膏清之,以泄肺热;白芍、甘草和诸药,上行通表里,共奏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功。
4.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本方的配伍特点:温清并用,侧重于辛凉清热;表里同治,侧重于疏泄透散。它和一般辛凉解表以治风热表证之方,当有区别。 [收起]
4、柴芍六君子汤
出处本朝经验方
组成人参、白朮、茯苓、半夏各4g 陈皮、大枣各2g 甘草1g 干姜0.5g 柴胡4g 芍药3g
用法水煎温服。
适用症状
六君子汤证(以胃肠虚弱,胃内有停水,脉、腹俱为软弱,心下部有痞塞感,食欲衰退,易疲劳,贫血而手足易发冷,从全体上看属虚证者为目标。)而腹直肌拘挛,并稍有胸胁苦满之症,或兼起腹痛者。
三、心得体会
柴胡味苦甘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出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太阳经气陷胸中不得外达,以致胸满,唯柴胡能透达,其色青,生于春采于夏,得水木之气,从中土以达木火之气,使不得侮肺,故功能透胸前之结。
仲景用柴胡以治少阳治病,少阳为水中之阳,发于三焦,以行腠理,寄居胆中,以化水谷,故必三焦之膜网通畅,肝胆之木火清和,则水中之阳乃由内达外。
柴胡茎中虚松,有白丝通气像人之三焦膜网通畅,少阳木火,通于腠理而不达者,则作寒热,柴胡能达之,阳气得发散,且味清苦,柴胡入肝经,凡热在骨髓者,非此不除,为清热凉血之品,优于发散而推陈出新,治虚劳者酌用之。
白芍味苦平。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止痛利小便,益气
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鼻衄,目涩肝血不足,阳位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蓉蓉如坐水中。血凝淤于肌肉中而为痺。
柴胡疏通三焦经及肝经,白芍泻肝安脾,
柴胡类小结
一、小柴胡汤。
【辨证要点】咽干口苦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二、柴胡加芒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里有热而大便难者
三、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明显者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而见口干渴明显,但呕不明显,心下微结,气上冲或外不合者
五、柴胡桂枝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并见者
六、大柴胡汤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七、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见气冲心悸,二便不利、烦惊不安者
八、四逆散
【辨证要点】胸肋苦满、或腹痛、大便溏泄者
一定要“去渣再煎”,就是把汤汁到处来再浓煎一次,这小柴胡汤使用的一个关键点。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益气扶正的名方。临证应用很广,可用于治疗各种情况下的寒热往来及原因不明的周期性发热,还可以通过加减收推陈致新之效以治疗胃肠结气、饮食积聚及由寒热邪气所致的胁痛、心下痞等病。
近世有人用以治肝炎眩晕、糖尿病腹胀等。
小柴胡汤适应证很广,古代有一副有名的对联写道:“避暑最宜深竹院,伤寒当用小柴胡”,日本医家吉益东洞氏因善用此方而有“东洞柴胡”之绰号。
1970年以后在日本小柴胡汤因治疗病毒性慢性肝炎而在临床广泛应用,取得了确实的临床疗效,日本学者也深入地研究了其作用机理。小柴胡汤有免疫调节、抗炎和保护肝细胞等多方面作用。但是日本人按西医的思路滥用小柴胡又出现了许多的副作用。
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而烦;
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这种寒热交替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
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都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所以,临床上见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女性月经病等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都可用柴胡治疗。需要说明,往来寒热与体温高低不成正相关。
“往来”也有特殊意义。
一指有节律性,或日节律,或周节律、或月节律。
二指没有明显的节律,但表现为时发时止,不可琢磨,比如癫痫以及一些神经性官能症。
临床上,凡具有“往来”、“休作有时”特征的疾病也可使用柴胡类方。清代名医费伯雄曾用含有柴胡的处方治疗1例隔日彻夜不眠的奇症;岳美中先生用小柴胡汤治愈每日正午全身无力的小儿;
所谓胸胁苦满,有自觉的胸膈间的气塞满闷感和胁肋下的气胀填满感。也有他觉指征,如沿肋骨弓的下端向胸腔内按压,医生指端有抵抗感,患者也诉说有胀痛不适感。
日本学者除此外,胸部胁肋部的疼痛、肿块,乃至头面身体两侧的疼痛、肿块,以及耳部疾患,如女性乳房的胀痛与结块,甲状腺的肿胀、耳疾等,也可归属于此。
一般在情绪低落时可以出现胸闷叹气、腹胀、食欲乃至性欲下降等,所谓的“默默不欲饮食”。所以一些神经症、忧郁症等精神神经性疾病也与胸胁苦满有关。这些就是用柴胡的指征。
通过以上的学习归纳,小柴胡治疗感冒,如果是伴出现有发烧、一阵冷一阵热、胸胁不适或者口苦、眼干、目眩的时候效果最佳。
如果没有伴随以上症状、虽然都是感冒,但用小柴胡颗粒治疗效果不佳。
另外无论什么病,只要有柴胡的适用指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的无论是感冒还是妇科病以及情志病等都可以用柴胡来治疗。
`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