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干姜”、“甘草”的药对分析
临床上有许多方剂都是运用了甘草和干姜,通过仔细研究这两味药的功效,再横向对比含有这两味药的方剂,以求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一.药性分析
1.干姜药性分析:
性味:辛,大热
归经:脾胃心肺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寒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寒饮伏肺喘咳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2、炙甘草药性分析: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
功效: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临床应用: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
药性:补、收、润
临床应用:
甘草干姜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
【组成】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功效】回复阳气
【主治】1.阳虚吐血证 2.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方解】1.本方是由甘草和干姜二味所构成,甘草味甘能缓急迫;而干姜是一种刺激兴奋剂,能使血行旺盛。因此,本方具有加强组织的紧张,和促进新陈代谢的效能。2.本方是由四逆汤减去附子而成的,又是从人参汤去人参、白朮所构成。甘草能缓急迫;干姜是为一种剌激性兴奋药,能加强组织之紧张,而使血行旺盛,赋予元气与活力。
四逆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组成】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功效】回阳救逆
【主治】1.阳气虚衰,阴寒内盛之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蜷卧,神疲欲寐,下利清榖,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质淡白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微细。 2.因误汗或大汗淋漓所致亡阳危证,尤宜急用本方。
【方解】1.本方是由甘草、干姜、附子等三味药物所构成,亦可视为是由甘草干姜汤加附子所组成的。附子对于振兴新陈代谢的沉衰,具有显着的功效,所以本方与甘草干姜汤证相似,用于新陈代谢极度沉衰的时候。因此,新陈代谢机能亢进而病证属于发扬性者不可使用本方。2.在构成药物中,附子能作用于表、里,而温寒冷,祛除由于寒而起的症状——疼痛,又能顺行兼寒而起的水的停滞,且能补虚及振奋沉衰的新陈代谢;干姜温里寒,而调整局部性贫血;甘草补表里两虚,并强化消化器机能。 总之,本方能温里寒,补虚,温表寒而补表,止下痢清谷,治四肢的厥冷,促进新陈代谢的机能,且有强心的作用。3.本方能温散里寒,主治四肢厥逆,在新陈代谢机能极度沉衰的场合,用之有振兴机能之效。寒冷在表的时候,有时会发生真寒假热的现象,但手足厥冷为必要的症状。 本方以能回覆四肢的厥逆而取名,故亦称为回逆汤。方中附子,为大热药,有兴奋神经,鼓舞细胞,增进体温,强化全身一切机能之力。干姜亦为热药,温中袪寒,逐阴回阳,与附子为伍,相得益彰。甘草则内补中虚,外和荣卫,并有缓急、镇痛、消满、去痰、止利等作用。药仅三味,却能发挥逐寒救逆的伟功。又将其中干姜之量加倍,名曰“通脉四逆汤”,用于本方之证的剧症。 4.本方证乃因心肾阳衰,阴寒内盛所致。阳气不能温煦周身四末,故四肢厥逆、恶寒蜷卧;不能鼓动血行,故脉微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心阳衰微,神失所养,则神衰欲寐;肾阳衰微,不能暖脾,升降失调,则腹痛吐利。此阳衰寒盛之证,非纯阳大辛大热之品,不足以破阴寒,回阳气,救厥逆。故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入心、脾、肾经,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臣以辛热之干姜,入心、脾、肺经,温中散寒,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相得益彰,温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故名“四逆汤”。
甘姜苓术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朮汤主之。
【组成】甘草二两 白朮二两 干姜四两 茯苓四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功效】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
【主治】寒湿侵袭带脉,留着不去则腰痛伴有冷感、重坠感。
【方解】1.《医方考》:肾着于湿,腰冷如冰,若有物者,此方主之。肾主水,脾主湿,湿胜则流,必归于坎者,势也,故曰肾着。腰为肾之府,湿为阴之气,故令腰冷如冰;若有物者,实邪着之也。干姜、辛热之物,辛得金之燥,热得阳之令,燥能胜湿,阳能曝湿,故象而用之;白朮、甘草,甘温之品也,甘得土之味,温得土之气,土胜可以制湿,故用以佐之;茯苓甘淡之品也,甘则益土以防水,淡则开其窍而利之,此围师必缺之义也。2.《金匮要略心典》: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甘、姜、苓、朮,辛温甘淡,本非肾药,名肾着者。原其病也。
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
【组成】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功效】温肺化饮。
【主治】头面肢体浮肿,咳嗽痰多、痰白清稀,胸闷气喘,心悸头眩,舌苔白腻,脉沉弦滑、尺脉虚。
【方解】本方证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之义。寒饮停肺,宣降违和,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饮阻气机,故胸满不舒;饮邪犯胃,则喜唾涎沫。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为防干姜、细辛耗伤肺气,又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与干姜、细辛相伍,一温一散一敛,使散不伤正,敛不留邪,且能调节肺司开合之职,为仲景用以温肺化饮的常用组合。使以甘草和中调药。综观全方,具有温散并行、开合相济、肺脾同治、标本兼顾的配伍特点,堪称温化寒饮之良剂。
理中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金匮要略》)
2.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伤寒论》)
3.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伤寒论》)
4.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伤寒论》)
【组成】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朮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1.中焦虚寒证。自利不渴、腹痛呕吐、舌淡苔白或灰黑而滑,脉沉而细。 2.胸痹,或病后吐涎沫,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等属中焦阳虚,寒邪内侵者。
【方解】本证是由于里之虚寒,内有停水,胃肠机能衰弱而起。本方兴奋胃肠机能,促进乳糜皆之吸收作用,增进食欲及止痛。本方在金匮要略中称为人参汤;伤寒论中则称为理中丸。所谓“理中”,即调理中焦(脾胃)之意。 方中主药人参,能温补里之虚寒,强化胃肠机能,振奋新陈代谢,增进体力,同时又有镇静作用,而能安定精神。干姜协助人参以温中散寒,白朮以驱逐胃内停水,甘草以和中而镇痛。凡消化器活动能力不强,营养吸收恶劣,新陈谢低沉者,本方均可广泛应用。
总结:
炙甘草、干姜组成了甘草干姜汤,此方可以治疗以分泌物、排泄物增多而清晰无味为特征的疾病,比如小儿流涎、唾液分泌过多症,腹泻、夜尿、老年虚弱性尿频。这就是理中丸条文中说的“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这就是脾胃虚寒不能摄唾而出现的多唾症。脾阳虚不能温化津液,那么津液运输无度,上达太过即吐涎唾,下注大肠就出现腹泻。又如金匮中所说虚寒肺痿“肺痿吐涎沫而不咳”之甘草干姜汤症,即是肺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如果是外感的后期,表证好了而出现咳嗽痰多、痰清稀如水,那么就是苓甘五味姜辛汤来治疗了。
从许多前辈的医案中也可以看出,甘草干姜汤还可以治疗出血证。如岳美中治疗一鼻衄患者,衄血势如涌泉,,历时5个小时不止,出血量达半盆之多,患者面如白纸,近之则冷气袭人,抚之不温,问之不语,脉之若有若无,神志已失,急与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2小时后血即止,脉渐起,后来用阿胶巩固,随访再未复发。这就是阳虚不能摄血之鼻衄,推而广之吐血、崩漏、咯血都可以用来治。
再就是其他疾病。比如虚寒性的呕吐、吐酸、胃脘痛、眩晕等等。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