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姜枣药味药对在伤寒论经方中的分布统计和作用浅论

草姜枣药味药对在伤寒论经方中的分布统计和作用浅论


在中国医药中,甘草、生姜(也含干姜)和大枣三药虽极为普通,在《伤寒论》的经方中却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君臣佐使”之一以单味药发挥治疗作用,而更多的是以二味或三味组合而成的药对,在整个方剂中起到治疗、协调和配合的作用。

本文依据精一书院林大栋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对《伤寒论》12类方113经方中包含的草、姜、枣等三味药和生姜大枣、干姜炙甘草等14个药对在经方中的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以纯草姜枣药味药对所起的三方面的的治疗作用作了简单的讨论,作为自己参加“精一书院”雅好班学习的结业论文。由于自己素非学医,刚刚在老师引领下进入“中医之门”,所学极浅且囫囵吞枣,恳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一、草姜枣三药的性味归经和主治作用

在《本草纲目》中,甘草、大枣均为补气药。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主治:生用偏凉,能清热解毒,袪痰止咳;炙用偏温,能䃼中益气;其甘缓之性又可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枣甘温,归脾、胃经。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姜为温里药,分生、干两样: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的功效。干姜也味辛,但性热,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用。

  甘草、炙甘草、生姜、干姜和大枣的性味归经、主要功效和药性如附表1。

二、伤寒论方剂中草姜枣药味和药对的分布统计

根据精一书院林大栋老师【伤寒论类方】和【中医学习大脑】,伤寒论中主要方剂共有113个,分别由桂枝汤类、麻黄汤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栀子汤类、承气汤类、泻心汤类、白虎汤类、五苓散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杂法方类等12类方剂组成。现将这12类113方的组成药味、所有含甘草生姜(干姜)大枣的药对,以及由纯甘草生姜(干姜)大枣等三味药组成的药对统计整理如附表2。

这12类方的113方药味中包含草姜枣的共有82方,占72.57%,超出三分之二以上,接近四分之一。而不含这三味药的只有31方,占27.43%,不到三成。在含有草姜枣三味药的82方中,只有草姜枣其中之一味的为31方。其中单味药最多的是甘草,有20方;其次是干姜,有7方;大枣2方,生姜2方。含有两味的为19方,其中包含干姜甘草两味的有12方。含有三味的为32方(其中生姜泻心汤一方既用生姜也用干姜,实际含有四味),参见附表3。这些药方广泛分布在以解表、补益、和解为主的各个类方中,尤以桂枝汤类、柴胡汤类、泻心汤类、四逆汤类、理中汤类为多,葛根汤类、麻黄汤类次之。桂枝汤类19方全部含有草姜枣药味,其中桂枝甘草汤和桂甘龙牡汤2方含有甘草一味,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婢一汤3方含有甘草大枣两味,其余14方全部含有草姜枣三味药。而在栀子汤类、承气汤类、白虎汤类多以单味入药。至于五苓散类的4 个方中,只有茯苓甘草湯中含有甘草生姜。

在所有包含有草姜枣三味药的82方中,共出现了14个含有草姜枣药味的药对,其中以含有生姜大枣这一药对的方数最多,为31方;其次是含有桂枝炙甘草药对的方数24方,含有白芍炙甘草药对15方,含有干姜炙甘草14方,含有生姜姜半夏药对10方。各药对出现次数整理如附表4。

三、草姜枣药味药对三方面治疗作用浅论

在伤寒论12类113经方中,出现了生姜大枣和干姜炙甘草两个纯草姜枣的药对。根据【中医学习大脑】中有关方剂中的药对说明,生姜大枣和干姜炙甘草药对的功效和治疗作用分别如下:

1、[药对]生姜、大枣

 [功效]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2、[药对]干姜、炙甘草

 [功效]温中散寒。

[主治]治疗:1.脾虚寒的大便溏泻。 2.阳虚吐血。 3.肺痿吐涎沫,其人不咳、不渴、遗尿、小便数。

中医治疗疾病,方剂中的药味(药对)各自扮演“君臣佐使”不同的角色,就好比军队打仗一样,需要互相配合,协调行动。既要有冲锋陷阵的进攻力量,也要有配合掩护或做好防守的,更少不了指挥协调的。起主要治疗作用的就如同进攻的部队。为防某些药物作用太过或对相关脏腑的副作用,也需要药物进行防守保护。而为了确保药物作用时间、部位、方向等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也需要其他药物给予协调、引导或配合。草姜枣三味药可以说是全能型的,综合各个方剂用草姜枣药味(药对)与其他药味的配伍作用,既能以进攻方式起主要治疗作用,又能协调和保证主要治疗药物功用,也能在其他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起保护作用,以防止这些药物对身体其他脏腑或部位受到“误伤”或不良的副作用。

第一,起主要的治疗作用。1、补脾和胃。人以胃气为本,甘草性味甘平,补脾益气。生姜味辛,性微温,温中和胃,开痰下食。大枣味甘,性温,补脾和胃,益气生津。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故以姜、枣相须为用。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健脾者,必以甘为主,甘草、大枣并用补脾益气之功更著。如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误服桂枝汤后“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谵语,脚孪急。”此时干姜炙甘草药对温中化阳,强心肺健脾阳,且增加肠胃津液,使手足回温且肌肉、筋得到津液濡养。2、发表风寒。根据风寒表证营卫不合的病机,大枣与生姜一可补营阴之不足,二以辛温发散在表之风寒,辛甘相配,达到在表以调和营卫,在里以调和气血。在葛根汤、大青龙汤中,基本起发表作用。3、补益气血。在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补益剂中,针对气血不足,心脾失养,采用甘温之剂来复健脾胃,使气血自生,阴阳平秘。故用大枣“温以补脾经不足,甘以缓阴血。”甘草“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通经脉,利血气”,起着强壮后天生化之源而助补益气血的功效。

第二,起协调、引导、缓和药性的作用。甘草的甘缓之性可以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大枣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营卫,也能缓和药性。生姜也能平冲降逆。包括小柴胡汤,生姜泻心汤,旋复代赭汤等方剂中,姜草枣正是体现了这种协调、引导、缓和的作用。如生姜泻心汤方,《伤寒论》曰:“【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癔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这里半夏止呕,干姜温中,生姜半夏散胃内外之水,而甘草、大枣则配合人参以补足津液。是以《本草从新》云:“凡和中止呕,生姜得与大枣用,取其和脾胃津液而合营卫,最为平妥。”再如“麻黄汤”证“无汗而喘”,皮毛寒束,肺宣泄受阻,方中麻黄发阳,但却需要桂枝炙甘草药对将其推送到皮肤表面以解肌发表,同时用杏仁润肺。这里桂枝炙甘草药对也是起到一种引导助理的作用。

第三,在其他主要药物起进攻性的治疗作用时起保护、防护作用。在以汗、吐、下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方剂中,姜草枣多半有对脾胃、中焦起保护防护作用。如桂枝汤中的生姜大枣药对,就是起这方面的作用。桂枝汤的主证是“汗出恶风”,体液一直在不断丧失。所以,在桂枝、芍药解肌发表的同时,利用生姜大枣推动肠胃蠕动、补充津液。“【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呀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方是由麻黄、芍药、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五味子组成,其中细辛是热药,且有毒,依靠干姜细辛药对可以袪除里寒。五味子润肺,半夏降逆去水,干姜既可以温中去肺中之寒。 这方中细辛、生半夏皆有毒,得依靠干姜把这毒解掉。生姜、甘草均有解毒作用,许多药方中的有毒之药需要它们解毒,这样既能发挥治疗作用以不让毒副作用损害身体。另外,甘草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作用,大枣也有缓和药性的功能,这使它们在这类药方中起到其他药味、药对所没有的特殊作用。

                                                                                                           雅3班 陈跃生  

                                                                                                       二O 二一年平安夜 杭州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