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结业小论文

桂枝甘草汤

1、【中医大脑】方剂内容

[出处]伤寒论

[原文]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伤寒论》)

[组成]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锉细,以水三合,煎一合。去滓,一日分三回温服。

[剂型]汤剂

[功用]补助心阳,生阳化气。扶阳补中。

[适用症状]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方解]

1.《注解伤寒论》: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

2.《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桂枝本营分药,得甘草则内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此方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则汗出多者,不至于亡阳矣;姜之辛散,枣之泥滞,固非所宜;并不用白芍者,不欲其苦泄也。甘温相得,气和而悸自平。

3.《古今选注》:桂枝复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之义,故得以外止汗而内除烦。

 

2、不同医家对于桂枝甘草汤方证的认识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上》说: 心为阳脏,而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心阳则伤。其人叉手自冒心者,里虚欲为外护也。”尤氏认为桂枝甘草汤证心悸的病机是心阳随汗外泄,导致心阳亏虚,心神失守,发为心悸。虚证心悸喜实喜按,故患者两手交叉按于胸部。

清·徐大椿《伤寒方论·和剂》说: “阳本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阳气太泄,则胸中阳气不足,故叉手冒心,然说不到阴血上。”徐氏认为本证心悸为心阳亏虚。虽然汗多直伤心阴,但心为阳脏,汗多则胸中阳气随汗而出,故本证当主要考虑心阳。

黄元御:凡汗多阳亡,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动悸,欲得手按者,缘于土败木郁,风动神摇。宜桂枝甘草汤,疏木而培土也。汗多阳亡,病人叉手自冒其心者,率多耳聋。以肺胃逆行,胆木不降,浊气上填,孔窍不虚灵也。

钱潢认为“阳本受气于胸中”“发汗过多”,则“阳气大虚”,“其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是胸中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然悸动也”“误汗亡阳,心胸真气空虚而悸动,故欲得按也”。“以桂枝甘草和卫扶阳,补中益气”。

徐灵胎认为汗为心之液,过汗则“心气虚”,认为用本方“扶阳补中”,

柯琴曰:汗出多,则心液虚,中气馁,故心悸。叉手自冒,则外有所卫,得按则内有所依,如此不堪之状,望之而知其虚矣。桂枝本营分药,得麻黄,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芍药,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中气而养血,从甘也。故此方以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阳气生心液。甘温相得,斯气血和而悸自平。不须附子者,以汗虽多而未至于阳亡。不须芍药者,以汗已止而嫌其阴敛也。

张令韶曰:此发汗多而伤其心气也,汗为心液,汗出过多,则心液空而喜按,故用桂枝以保心气,甘草助中土以防水逆,不令肾气乘心。

现代有医师师认为无论是汗多伤阳、素体阳虚还是风寒侵袭伤阳,凡出现心悸喜按之状,即为心胸阳气亏损,心气失护之心悸,当以温通心阳之法治之,方用桂枝甘草汤。

方中桂枝味辛温,色赤入心,长于温通经脉,和营通阳,平冲降逆,定惊悸。

甘草味甘平,甘缓和中,缓急定悸,又长于补中焦之气,能助阳气。

二者相合,即辛甘化阳,心阳得复,心悸自平。

 

倪师认为,发汗发太多的,一定是麻黄汤,麻黄汤把胸腔的水都发汗发掉了,并使肚脐下面,下焦的水往上冲,冲上来的力量太大的时候,病人就感觉到心下悸,为什么叉手自冒心?就是很难过想压下去,所以就是心下悸,按着就比较舒服。

桂枝如果四钱,甘草就用二钱,桂枝是甘草的两倍,因为发汗发太过了,甘草到胃里面去,把胃的津液补足,为什么只用桂枝不用白芍?为什么会动悸?平常喝水下去的时候,胃很热,水到胃里面的时候是气化上来的,是成蒸气不是水,今水停在「中脘」这里,桂枝很热。桂枝下去会蒸发水往上走,还有,心脏的外膜,有很多神经血脉在纵膈膜、横膈膜,在血管里面的是「血」,在神经淋巴系统的是「水」,桂枝下去让心脏喷射的力量很强,把停在心下的「水」很快的就气化了,会动悸就是因为原本应该是「水气」上来就好了,结果是「水」上来,这个水是冷水,所以会动悸,这时候桂枝甘草下去,马上就把水气化。打到四肢上去,症状就会去掉。

 

3、方义体会

《伤寒论》第64条云:“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主之。”伤寒发汗,本为正治,但若过汗则致变证,即仲景所谓“坏证”,此条即是误汗伤阳之心阳虚证。《医宗金鉴》云:“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中医又有“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这是误汗而致心阳虚的理论基础。

本证由辨证不确、治疗失当或药后护理不周而发汗太过所致,因心血阳气耗散、温煦推动作用不足而出现心下悸、欲得按并叉手自冒心状。《伤寒溯源集》注:“发汗过多,则阳气散亡,气海空虚,所以叉手自冒覆其心胸,而心下觉惕惕然悸动也。”甚则可见肢冷亡阳之重症。

方中桂枝辛甘温入心经而通心脉温心阳,且可补益中焦脾胃;

炙甘草补脾益气以助生化之源;

二药合用辛甘化阳,可增强温通心脉作用。

由此,则阳复阴济,心神得安。

桂枝甘草汤本证为误用汗法伤及心阳所致。

 

若误用火疗,可令患者汗出过多伤阳并惊扰其心神,正如《伤寒论》119条所言:“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倘若再用攻下之法,则心阳更伤,神失所养,可致患者心神浮越、烦躁不安,甚而精神恍惚、惶恐不安,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心火虚衰,阴阳不能相抱,则神气浮越于外,故病心悸而神志不宁;

若强迫取汗,过汗耗伤心阳,依据五行相克理论,阳气不足,则浊阴必乘,不仅心神失养,还会导致痰浊上乘犯扰心神,继而可见精神惊恐、狂躁不宁而坐卧不安之证。此外,

误用火针发汗,则心阳损伤而难温肾水,水火既济失调,下焦寒气乘机向上奔冲,

可发为奔豚,并有胸闷气促、心悸不安等胸部气机不畅的表现。

以上证候虽由于误治而致心阳虚程度各异,但究其病因病机,总不离心阳耗伤,阴阳失和,从而见心中悸动不安之类证。

 

4、类方加减:

 

仲景以桂枝甘草汤为基础方,辛甘化阳,以温补心阳、养心定悸。

若心阳虚见心神不宁之烦躁,可加龙骨、牡蛎以镇静安神,敛外越之浮阳,即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若心阳虚更甚见惊狂、卧起不安者,除用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外可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补益中焦以充气血生化之源,并加蜀漆祛痰并开胸中阴伏之气,即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若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胸者,可重用桂枝,以强心阳镇下焦之寒气,并可用生姜大枣之辛甘温阳、芍药之酸敛缓急,共奏温补心阳、平冲降逆之效,此即桂枝加桂汤;

若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可加茯苓健脾利湿,大枣补中益气,即成温阳行水、理气降逆之苓桂枣甘汤;

若心阳虚日久,阴不得阳而生化乏源致使阴阳两虚时,可加益气养阴之药,以双补阴阳,如炙甘草汤。

以上证候虽异,但总的说来,心阳虚为其基本病机,皆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味随证应用。

 

5、剂量比例: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序》中说:“至于用药,则各有条理……皆有主方。其加减轻重,又各有法度,不可分毫假借。”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六》载桂枝甘草汤说“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桂枝与炙甘草的比例很重要,为2∶ 1。

 

有医师将桂枝一味变为桂枝与肉桂同用,即桂枝10 ~ 28 g,肉桂5 ~ 18 g,炙甘草

10 ~ 28 g,如此既保证原方的药物比例不被破坏,又保证了用药的安全。

 

6、经方叠用:

若患者肾阳亏虚,阳虚水泛而出现眩晕、心悸、水肿,又有心悸喜按、畏寒、低血压的表现,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则可以用桂枝甘草汤合真武汤,两方叠用以温阳利水以并温通心阳。

若患者心悸喜按,畏寒,伴有头晕目眩,小便不利,或四肢浮肿,苔白,脉沉或弦,则用桂枝甘草汤合泽泻汤,温通心阳同时蠲饮利水。

若患者心悸喜按,恶寒无汗,发热,困倦乏力,嗜睡,舌淡苔白,脉沉,则可用桂枝甘草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以温阳散寒通脉。

若患者胸闷、气短,胸痛,或喘气,咳嗽,畏寒,舌淡,脉沉细或沉紧,则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以宣痹宽胸祛痰。

 

7、临床加减

患者头晕、全身畏寒、低血压,为心阳亏虚,气血推动无力,阳气不达于头面则发为头晕,阳气不能布散全身则畏寒,故合用桂枝甘草汤以温通心阳,鼓动气血。低血压多伴有头晕症状,故常属于“眩晕”范畴,患者心阳亏虚,鼓动无力,血脉空虚,故见血压低、头晕。

 

若患者心悸,烦躁不安,失眠,畏寒肢冷,气短汗出,舌淡苔白,脉沉迟,则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减桂枝为10~15g,加生龙骨15~30g,煅牡蛎15~30g,取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之意,减辛甘发散之力,在温阳的同时重镇潜敛,安神除烦。

若患者心悸,自觉心下有气上冲,胸闷憋气,小便不利,舌淡胖或舌苔水滑,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茯苓20~80g、大枣10~20g,取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之意,以温阳利水,平冲降逆。

若患者心悸胸闷,动则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舌淡胖,苔白腻或水滑,则可在桂枝甘草汤基础上加茯苓20~40g,白术10~28g,取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之意,以温阳健脾,利水降冲。

以上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二方虽以茯苓为君药,但其方证病机均有阳虚心悸,故仍用桂甘以辛甘化阳。

 

8、总结:

桂枝甘草汤的方证是心悸而喜按、畏寒、低血压。

临床无论西医诊断为何种疾病,凡符合上述方证者,均可用此方治疗。

在使用该方时,应当注意桂枝与甘草的比例。

服用此方时,还应注意顾护阳气,如禁食生冷、规律生活、避免劳累、汗出过多以及受寒,防止复发。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