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方简述
雅一班 舒元昌
桂枝汤歌诀: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汪昂(清).《汤头歌诀》)
一、伤寒和金匮中用桂枝汤的原文: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伤寒论》)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论》)
5.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伤寒论》)
6.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伤寒论》)
7.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8.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9.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不愈者,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伤寒论》)
10.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反赤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伤寒论》)
11.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1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3.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
14.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15.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6.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7.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
18.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伤寒论》)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9.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以发汗。(《伤寒论》)
20.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金匮要略》)
21.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金匮要略》
22.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即桂枝汤。
二、桂枝汤组成、用法和对症
[桂枝汤方组成]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用法]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功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适用症状]
感冒风寒在表,脉浮弱缓,头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自汗盗汗,舌苔薄白,虚损虐虐等。
三、桂枝汤方解
1.本方的主药是桂枝,桂枝与生姜俱有兴奋的效能,能使血行旺盛而温暖身体,并加强各脏器的机能,白芍有鎭静的功效,能调整桂枝的作用,又配同甘草缓和异常紧张,并兼治疼痛;大枣与甘草能治急迫,且有强壮的效能,又配同生姜用以矫味。
2.方中的主药是桂枝,能顺气、发表,又能鎭抑上冲;白芍能使血行旺盛,缓和肌肉的紧张,具有调整桂枝药理作用的功能;甘草可协助白芍和缓肌肉的紧张和疼痛;又甘草与桂枝相配合而治内气上冲;生姜与桂枝相佐而顺气利水,并使桂枝、大枣、甘草等的甘味剂不致停滞于胃内;大枣具有润胸中及治胸中烦闷的作用。由这些药物的互相协调,使桂枝汤证的病态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3.本方系医圣张仲景所着伤寒论最首见之药方,有旺血行,温身体,强化诸脏器机能之作用。 本方以体质比较虚弱者,外感风邪,而有头痛、项强、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呜、干呕、气上冲、身体疼痛、及脉浮弱或浮数等症状为目标。惟不必上述诸证皆具备,因本证但头痛而不项强者,有之;但恶风而不恶寒者,有之;但发热而恶风极微者,亦有之;但鼻鸣而不干呕者,亦有之;只要有发热自汗之主征,便可使用。此场合会有自然汗出之状态,惟无汗出者亦可用,及因本方兼具有汗止汗、无汗出汗的双重作用,即既能发表,亦能固表,伤寒论称此为“解肌”法,适用于表虚证。 方中桂枝顺气发表,又能镇抑上冲为君;白芍使血行旺盛,缓和筋肉的紧张为臣,佐以甘草之甘草,不令走泄阴气,并协助白芍和缓筋的紧张和疼痛;大枣具有润胸中,及治胸中烦闷的作用;生姜与桂枝相佐辛温能散寒,而顺气利水,并使桂枝、大枣、甘草味剂不致停滞于胃内,故用本方发其汗,乃调其营气,则卫气自和。
4.本方证为外感风寒,营卫不和所致。外感风邪,风性开泄,卫气因之失其固护之性,“阳强而不能密”,不能固护营阴,致令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恶风发热、汗出头痛、脉浮缓等;邪气郁滞,肺胃失和,则鼻鸣干呕;风寒在表,应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故当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即祛邪调正兼顾为治。方中桂枝为君,助卫阳,通经络,解肌发表而祛在表之风邪。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敛固外泄之营阴。桂芍等量合用,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体现营卫同治,邪正兼顾;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使汗而有源,芍药得桂枝,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此为本方外可解肌发表,内调营卫、阴阳的基本结构。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辛散表邪,又兼和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且可滋脾生津。姜枣相配,是为补脾和胃、调和营卫的常用组合,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药性,合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合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功兼佐使之用。综观本方,药虽五味,但结构严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本方证中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发汗?盖本方证之自汗,是由风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为了区别两种汗出的不同性质,近贤曹颖甫称外感风寒表虚证之汗出为“病汗”,谓服桂枝汤后之汗出为“药汗”,并鉴别指出:“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着,此其分也。”(录自《经方实验录》卷上)此属临证有得之谈。 本方的治疗范围,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以及后世医家的运用情况来看,不仅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而且还运用于病后、产后、体弱等因营卫不和所致的病证。这是因为桂枝汤本身具有调和营卫、阴阳的作用,而许多疾病在其病变过程中,多可出现营卫、阴阳失调的病理状态。正如徐彬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金匮要略论注》卷上)这是对本方治病机理的高度概括。 麻黄汤和桂枝汤同属辛温解表剂,都可用治外感风寒表证。麻黄汤中麻、桂并用,佐以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为辛温发汗之重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寒发热而无汗喘咳之表实证;桂枝汤中桂、芍并用,佐以姜、枣,发汗解表之力逊于麻黄汤,但有调和营卫之功,为辛温解表之和剂,主治外感风寒所致恶风发热而有汗出之表虚证。
[注意事项]
凡外感风寒表实无汗者禁用。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腻、酒肉、臭恶等物。
四、药解
桂枝:可以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神农本草经》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芍药:用来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神农本草经》
炙甘草:的作用是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神农本草经》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生姜:可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神农本草经》
大枣:是用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神农本草经》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生平泽。
十、桂枝汤方的试验
桂枝汤作为伤寒第一方,在临床对症使用效果不言而喻。不过对于从没有用过方剂的小白来说一切空白。前几天到药店配了一贴,因为量少药店只是配了桂枝,芍药和甘草,大枣和生姜就用厨房的食材了,匆匆忙忙把药煮好。喝了一口,感觉有一点甜,很好喝,喝到半碗时口感就不是很想喝了,心中有些想呕,我坚持把一碗药喝完。没有连续再啜热稀粥,感觉身上有一点点热,不知是药力还是药汤的热力。第二天便秘了好几个月的大便,拉了一大包,很软有一点接近溏。以前一天上三次大号,但只是放几个屁,也没几点拉出来。现在好了一些,不知是否桂枝汤的缘故。
十一、网上桂枝汤和法的三个特点
事实上,桂枝汤是一种和解方剂,不但能调和营卫,亦能调和阴阳、调和脾胃、调和肝脾,是标准的和剂。
1.调和阴阳
桂枝宣畅阳气,其性能散,以入气分为主,兼入血分;芍药善敛营阴,其性能敛,以入血分为主,兼入气分。二药合用,散敛结合,顿挫营卫,使归于平衡。况且,方中还有甘草,桂甘相合,能补阳气;芍草相配,能益阴血。
2.调和脾胃
桂枝汤方中甘草、生姜与大枣是调理脾胃的圣药。生姜能散寒养阳,大枣能养脾益阴,甘草和中益气。
人身以脾胃为中轴。因为脾胃为阴阳之机枢,脾属阴而能升,胃归阳而善降,脾升则肝血左升,胃降则肺气右降。于是肾水上润心火,心火下温肾水,一身左右上下,皆归于平衡。临床上常用桂枝汤调和脾胃之力以治疗虚劳、阴阳失调诸证,如腹痛、遗精等,有良效。
3.调和肝脾
桂枝入肝。《本草经解》云:“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医学启源》认为,桂枝气味具薄,体轻而上升行,浮而升,正合肝气上行之势,同气相求以疏肝气。《长沙药解》更明确地说:桂枝“入足厥阴肝……最调木气。”综上所述,桂枝是调和肝气的,能助肝气生发、升散。芍药亦入肝。芍药入肝脾二经。《本草崇原》说:“禀厥阴风木气而治肝,能调血中之气。”《本草经疏》言:芍药“能泻肝家火邪,故其所主收而补,制肝补脾。”《本草备要》说,芍药泻肝火,酸敛肝。肝以敛为泻,以散为补。纵观诸家,芍药入肝入脾,能调和肝脾平衡。桂枝汤能调和肝脾平衡,临床常用于肝脾失调所导致的胃脘不适诸症。
对于一个初学者,桂枝汤就了解这一点,可能还有些错误。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