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乳方(傅青主女科+金匮要略)


通乳方(傅青主女科+金匮要略)

傅青主女科通乳方(原文)

产后气血两虚乳汁不下(七十六)

妇人产后绝无点滴之乳,人以为乳管之闭也,谁知是气与血之两涸乎!夫乳乃气血之所化而成也,无血固不能生乳汁,无气亦不能生乳汁,然二者之中,血之化乳,又不若气之所化为尤速。新产之妇,血已大亏,血本自顾不暇,又何能以化乳?乳全赖气之力,以行血而化之也。今产后数目,而乳不下点滴之汁,其血少气衰可知。气旺则乳汁旺,气衰则乳汁衰,气涸则乳汁亦涸,必然之势也。世人不知大补气血之妙,而一味通乳,岂知无气则乳无以化,无血则乳无以生。不几向饥人而乞食,贫人而索金乎?治法宜补气以生血,而乳汁自下,不必利窍以通乳也。方名通乳丹。

人参(一两) 生黄耆(一两)

当归(二两,酒洗) 麦冬(五钱,去心)

木通(三分) 桔梗(三分)

七孔猪蹄(二个,去爪壳)

水煎服。二剂而乳如泉涌矣。此方专补气血以生乳汁,正以乳生於气血也。产后气血涸而无乳,非乳管之闭而无乳者可比。不去通乳而名通乳丹,亦因服之乳通而名之;今不通乳而乳生,即名生乳丹亦可。

产后郁结乳汁不通(七十七)

少壮之妇,于生产之后,或闻丈夫之嫌,或听翁姑之谇,遂致两乳胀满疼痛,乳汁不通,人以为阳明之火热也,谁知是肝气之郁结乎!夫阳明属胃,乃多气多血之府也。乳汁之化,原属阳明,然阳明属土,壮妇产后,虽云亡血,而阳明之气,实未尽衰,必得肝木之气以相通,始能化成乳汁,未可全责之阳明也。盖乳汁之化,全在气而不在血。今产后数日,宜其有乳,而两乳胀满作痛,是欲化乳而不可得,非气郁而何?明明是羞愤成郁,土木相结,又安能化乳而成汁也。治法宜大舒其肝木之气,而阳明之气血自通,而乳亦通矣,不必专去通乳也。方名通肝生乳汤。

白芍(五钱,醋炒) 当归(五钱,酒洗)

白术(五钱,土炒) 熟地(三分)

甘草(三分) 麦冬(五钱,去心)

通草(一钱) 柴胡(一钱)

远志(一钱)

水煎服。一剂即通,不必再服也。

(麦冬用小米炒,不惟不寒胃,且得米味一直引入胃中;而化乳愈速。)

金匮要略:

竹皮大丸

处方:生竹茹15克 石膏15克 桂枝7.5克 甘草18克 白薇7.5克

制法:上五味,为末,枣肉和丸,弹子大。

功能主治:清热止呕,安中益气。治妇人产后虚热,心烦不安,恶心呕吐。

用法用量:以饮服1丸,日三夜二服。

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7.5克。

备注:方中竹茹、石膏清胃热,止呕逆;白薇清虚热;桂枝平冲逆;甘草、大枣安中益气,调和诸药。共奏清热止呕,安中益气之功。

摘录《金匮要略》卷下

 [原文]

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右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一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

[方解]

1.

《济阴纲目》:中虚症不可用石膏,烦乱症不可用桂枝,而此方以甘草7分,配众药6分,又以枣肉为丸,仍以1丸饮下,可想见其立方之微,用药之难,审虚实之不易也。仍饮服者,尤虑夫虚虚之祸耳。用是方者,亦当深省。 

2.

《金匮要略论注》:病本全由中虚然,而药只用竹茹、桂、甘、石膏、白薇者,盖中虚而至为呕为烦,则胆腑受邪,烦呕为主病,故以竹茹之除烦止呕者为君;胸中阳气不用,故以桂、甘扶阳而化其逆气者为臣;以石膏凉上焦气分之虚热为佐;以白薇去表间之浮热为使。要知烦乱呕逆而无腹痛、下利等证,虽虚无寒可疑也,妙在加桂于凉剂中,尤妙在生甘草独多,意谓散蕴蓄之邪,复清阳之气,中即自安,气即自益,故无一补剂而反注其立汤之本意曰安中益气,竹皮大丸神哉。

3.

《金匮要略心典》: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者,乳子之时,气虚火旺,内乱而上逆也。竹茹、石膏甘寒清里,桂枝、甘草辛甘化气,白薇性寒入阳明,治狂惑邪气,故曰安中益气。

4.

《金匮歌括》:血者,中之所生也;乳者,血之所变也,血虽生于中焦,尤藉厥、少之气传变而为乳。乳中虚者,谓乳子去汁过多而致虚也。中虚无血奉心则烦,心神不安则乱,阳气上升则呕,逆者,呕之甚也。以竹茹降逆止呕,白薇除热退烦,石膏通乳定乱,重用甘草、大枣定安中焦以生津液,血无阳气不运,妙以桂枝一味,运气血奉心通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