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丸类方的整理与分析
By 李宏智
一、起源与发展
地黄丸类方最早起源于金匮要略中的桂附地黄丸,后来经宋代钱乙发扬广大。公元1079年,钱乙被召到汴京,治好了太子的病,受到了皇帝的重用和赏赐,顿时使他誉满京城。那时候宋朝的太医,一般都是名医的后代。这些人的祖上也许真有点本事,但传到他们这一代,许多人已经成了靠门第资格吃饭,靠“家学渊源”吓人的庸医了。钱乙,这个“土郎中”的儿子,年龄才四十几岁,一下子进入了太医的行列,不能不令这些官僚味儿很足的庸医们张口结舌。有些人固然佩服他,但更多的人却有点嫉妒,不服气。他们私下议论:“钱乙治好太子的病,不过是巧合罢了!”有的说:“钱乙只会用土方,真正的医经怕懂得的不多。”
钱乙和弟子阎孝忠正在为患者治病,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按张仲景《金匮要略》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方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你看对吗?”这位大夫听了,连声道:“钱太医用药灵活,酌情变通,佩服佩服!”弟子阎孝忠赶紧把老师的话记下来,后来又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
后世医家发现它非常的好用,慢慢的它就从治疗小儿五迟症的方子发展成为治疗肾阴不足的一个基础方,然后在此方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以茯苓、泽泻、丹皮、熟地、山茱萸、山药这六味药为基础药对的地黄丸家族体系。
二、基础药对分析
地黄丸家族是由六味地黄丸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基础药对为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比例依次为8:4:4:3:3:3。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分别查阅出六种药物的属性如下:
通过上面的属性表我们可以分析出如下几点:
1.基础药对归经中,入肺经的一个,山药。入脾经的有两个,分别是山药与茯苓。入心经的两个,茯苓与丹皮。入肝经的三个,分别是熟地、山茱萸和丹皮。入肾经的为除了茯苓以外的五个。
由此可以推论出来,基础药对的作用点主要为肾,其次为肝,兼顾心脾,微调肺经。
2.同时基础药对补肾有三个,山药、山茱萸、熟地。泻肾有两个,茯苓、丹皮。补肝两个,熟地、山茱萸。泻肝有一个,丹皮。补脾有一个山药,泻脾有一个,茯苓。补肺的有一个,山药。泻心的有两个,茯苓,丹皮。
由此可以推论出来,对肝肾肺而言,基础药对对其的补益作用更加明显,对于心来说,泻的效果更加明显,而对脾来说补泻处于平衡状态。
3.从方性图上来看,六味地黄丸的温凉差值为-0.12,补泻差值为0.28,收散差值为0.52,润燥差值为0.4。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六味地黄丸的方性为凉补收润,所以本方侧重于滋阴润燥,以达到壮水制火的目的。
三、八种地黄丸的组成与应用
1. 六味地黄丸
中医学习大脑六味地黄丸查询结果:
由上图可知六味地黄丸在用量上重用八比例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四比例山萸肉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四比例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精,共为臣药。配伍三比例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恋邪;三比例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萸肉之温涩;三比例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三药渗湿浊,清虚热,平其偏胜以治标,均为佐药。
六味地黄丸的应用:本方功效为滋阴补肾,故本方可用于肾阴不足而无明显上火的情况。
其适宜症常见的表现为:
(1)舌红苔薄脉细数。
(2)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3)眼干流泪,耳聋耳鸣(为长时间的小声耳鸣)。
不适宜脾肾阳虚的人群,其不适宜症常见的表现为:
(1)舌淡胖或边有齿痕,舌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2)久泻久痢,五更泄泻,下利清谷。
(3)形寒肢冷,面色晄白,腰膝酸软,腹中冷痛。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头晕证属肾阴不足,虚阳上扰。症见头晕目眩,或视物昏花,颧红咽干,烦热盗汗。
(2)治疗耳鸣证属肾精耗损,髓海空虚或肾水不足,肝木失养。症见耳鸣、耳聋、头晕目眩、腰酸遗精、神疲乏力。
(3)治疗遗精证属肾阴亏虚,相火妄动。症见遗精滑精,心烦失眠,潮热盗汗,形瘦乏力。
(4)治疗消渴证属肝肾阴虚。症见尿频量多,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喜饮。
2. 桂附地黄丸
中医学习大脑桂附地黄丸查询结果:
由上图可知桂附地黄丸是在基础药对的基础上加上了一比例的肉桂与一比例的附子所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可以查询出两味中药信息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药都可以入心脾肾经,并且药性都为大热、补且燥,与六味地黄丸的凉补收润之性正好相反。而用量上,附子与肉桂各自使用比例只有一,与基础药对的用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古人认为,阴阳互生互根,如果没有阳,则没有阴,同样,只有阴足了,才能生阳,缺乏了其中的任何一个,另外一个都会变成孤阴孤阳,都会消亡。所以,阴的充足,是阳生存的基础。这个方子里面,先把阴补足了,然后,用肉桂和附子引导它们化生阳气。这其中的肉桂能够帮忙把热气抓住,使热量固附在肾中,附子就好比打火机上的火星,用它才能让打火机里面的气(阴)变成火焰(阳)来发光发热。
从桂附地黄丸的方性计算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来,温凉差值为0.185,补泻差值为0.334,收散差值为0.408,润燥差值为0.297。由此我们可以算出桂附地黄丸的方性为温补收润,所以本方侧重于温补下焦,而燥湿之力较弱。
桂附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温养下焦,补益肾阳。故可用于肾阳虚而无水饮积聚的情况。
其适宜症常见的表现为:
(1)舌质淡嫩,舌形胖,舌苔白或厚,面色白或青。
(2)怕冷,出凉汗,手脚发凉。
(3)腰部冷痛,遇寒加剧。
不适宜肾阴虚或者有水饮积聚的人群,其不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红苔薄脉细数。
(2)口燥咽干,腰膝酸软。
(3)脾胃虚弱,久泻久痢。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因寒湿导致的小腹痉挛疼痛,胸闷气短。
(2)治疗因肾阳虚导致的腰痛,小便淋漓不尽。
(3)治疗因肾阳虚导致的消渴症:口干,但是喝多少尿多少,不喜饮。
(4)治疗女子怀孕时因为胎儿压迫导致的小便不通。
3. 归芍地黄丸
归芍地黄丸的方剂为:
由此可知归芍地黄丸是在基础药对基础上加了二比例的当归与二比例的白芍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可以查询出两味药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味药都入肝脾经,药性都有补润,与六味地黄丸的凉补收润之性有相辅相成之功,加强了其滋阴润燥的能力。用量上,二比例的当归与二比例的白芍起到了补血活血,养血揉肝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之人若伴有气虚的症状,服用补血剂时,常常搭配补气的药一起使用,不然容易滞腻于体内,形成痰湿之物而无法运化,故对于气虚之人常常加入补脾肺之气的黄芪、党参等。
归芍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故本方用于肝肾阴血不足,而无实热症时。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淡,脉弦细。面色无华,爪甲不荣。
(2)头晕眼花,夜盲,视力下降。
(3)失眠,月经减少。
不适宜脾肾阳虚的人群,与六味地黄丸类似。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足跟部的寒冷与疼痛。
(2)治疗肝阴不足导致的烦躁易怒。
(3)治疗妇女月经或者产后的阴虚血少。
(4)治疗慢性肝炎的治疗。
4. 杞菊地黄丸
中医学习大脑杞菊地黄丸查询结果:
由上图可知,杞菊地黄丸是在基础药对的基础上加入了三比例的枸杞与三比例的菊花所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查询到两味药的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味药都入肝经,并且有明目与清肝润燥的能力,所以本方在基础药对滋阴润燥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清利头面部风热的能力,平抑上逆之肝阳。中医理论中,肝开窍于目,所以如果肝阴不足常常在眼部有所反应,故在治疗时常调理肝经。
根据方性图来看,温凉差值-0.305,补泻差值0.222,收散差值0.41,润燥差值0.316。由此我们可以判定该方的方性为凉补收润。
杞菊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滋肾养肝明目,可以用来治疗肝阴不足导致的虚热干燥性疾病,尤其是眼部干涩。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两侧边红,严重的会暗红,舌苔微黄,少津,脉弦、数。
(2)头晕耳鸣、眼部干燥、潮热易怒。
(3)胁肋隐痛。
不适宜肝肾阳虚的人群,其不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四肢经络常因寒冷导致蜷缩疼痛拘急。
(2)腹部常因寒而腹痛或疝气。
(3)血脉常因寒冷而凝滞,导致腹胀腹痛,舌下青筋凸起。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由于肝肾阴虚导致的眩晕耳鸣,羞明畏光,眼睛干涩等症。
(2)治疗由于慢性肝炎导致的肝肾阴虚症。
(3)治疗由于肝肾阴虚导致的血压等症。
5. 明目地黄丸
明目地黄丸的方剂为:
由上图可知,明目地黄丸是在杞菊地黄丸与归芍地黄丸的基础上加入了三比例的蒺藜与四比例的石决明组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查询到两味药的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味药只入肝经,并且性寒降燥,都能平肝潜阳。此方在杞菊地黄丸滋肝阴与归芍地黄丸养肝血的基础上加强了平抑肝阳的力量。
明目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滋肾养肝明目,可以用来治疗因为肝脏阴血不足导致的疾病,尤其是眼部疾病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红苔黄,脉数。口干、口臭、口苦。
(2)头昏头痛,心烦易怒。
(3)视物昏暗,迎风流泪。
(4)失眠健忘,四肢麻木。
不适宜肝肾阳虚的人群,与杞菊地黄丸类似。另外虽然明目地黄丸对眼部的红肿赤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是对于爆发火眼这类急性病毒性传染疾病不宜地黄丸类滋补之药,可以用驱风解毒清热剂进行治疗。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迎风流泪症,飞蚊症,视物昏暗等眼部疾病。
(2)治疗突发性的耳聋、耳鸣、头晕等头面部疾病。
(3)治疗肝肾阴血不足导致的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6. 知柏地黄丸
中医学习大脑杞菊地黄丸查询结果:
由上图可知知柏地黄丸是在基础要对的基础上加入了二比例的知母,二比例的黄柏所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可以查询出两味药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味药都可入肾经,性寒、降,都有清热泻火的能力。其中知母还可以入肺经,侧重于清肺与肾经虚热,黄柏能入膀胱经,侧重于燥下焦湿热。中医理论认为寒凉之药不可以久服,久服就会损伤脾胃,所以中病即止。
根据方性图,我们可知其温凉差值为-0.517,补泻差值为0.242,收散差值为0.448,润燥差值为0.345。由此我们可确定本方的方性为凉补收润。
知柏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滋阴降火,可以用来治疗阴虚有火并且下焦有热的人群。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红苔黄,脉细数。口燥咽干,五心烦热。
(2)潮热盗汗,虚烦少寐,夜卧不安。
(3)小便灼热淋涩,腰痛遗精,严重的会有尿血的情况。
不适宜脾肾阳虚的人群,与六味地黄丸类似。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潮热盗汗症,心烦失眠症。
(2)治疗遗精症,小便短赤症。
(3)治疗耳聋、耳鸣症。
7. 济生肾气丸
中医学习大脑济生肾气丸查询结果:
由上图可知,济生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上了三比例的茯苓,二比例的怀牛膝,二比例的车前子所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查询到两味药的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味药都可入肝经,且药性都为降燥。其中牛膝可以将药力带往下肢,而车前子主要功效就是利水通淋。由此可知济生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的基础上着重加强了利水的力量,尤其是下肢的水肿。
根据方性图来看,可以得出温凉差值为-0.03,补泻差值为0.117,收散差值为0.294,润燥差值为0.03。我们可以看出该方的温凉与润燥差值非常小,可以得出此方的方性为收补。
济生肾气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补肾利水消肿,可以用来治疗因为肾阳不足而导致的水肿症。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与桂附地黄丸类似,但患者常常伴有阳虚水泛的情况,如身体浮肿,双下肢水肿等。
不适宜症与桂附地黄丸类似。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治疗慢性肾炎,尤其是伴有下肢水肿者。
(2)慢性前列腺炎。
(3)糖尿病伴双下肢水肿者。
8. 麦味地黄丸
中医学习大脑麦味地黄丸查询结果:
麦味地黄丸又叫八仙长寿丸,由上图可知,此方是在基础药对的基础上加入了三比例的麦冬和二比例的五味子所制成。
通过中医学习大脑,我们可以查询到两味药的属性如下:
由上图可知,两药都可以入心肺经,并且药性都有补润之力。其中麦冬既能润肺,又能清肺火,五味子收涩肺肾之阴,可使得肾水充足,肺阴得到收敛,肺部得到滋润,会让肾阴虚、气虚咳嗽的症状得到缓解。
根据方性图可以得知该方温凉差值为-0.167,补泻差值为0.4,收散差值为0.4,润燥差值为0.5。由此我们可以计算出此方的方性为凉补收润,并且润燥的力量比较强。
麦味地黄丸的应用:本方的功效为益肺之源以生肾水,可以同来治疗肺肾阴虚症,尤其是阴虚咳嗽。
其适宜症常见表现为:
(1)舌红少苔,脉细数。身体消瘦,面部潮红。
(2)干咳,咳痰,痰液粘稠,或者痰中带血,鼻腔干燥。
不适宜肺肾阳虚人群,其常见表现为:
(1)舌淡苔白,脉沉缓,面白手冷。
(2)咳嗽声低,咳痰无力,痰质清稀而量多。
临床上的一些应用:
(1)老年性阴虚咳嗽症。
(2)阴虚型糖尿病。
(3)肾炎导致的蛋白尿。
(4)更年期综合征。
四、八种地黄丸的简单记忆
(1)六味地黄丸:肾阴虚。
(2)桂附地黄丸:肾阳虚。
(3)归芍地黄丸:肝血虚。
(4)杞菊地黄丸:头面干。
(5)明目地黄丸:视物昏暗。
(6)知柏地黄丸:阴虚火旺。
(7)济生肾气丸:阳虚水泛。
(8)麦味地黄丸:阴虚咳嗽。
结语:问止精一书院的第一学期马上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年里面收获良多。尤其是得到了林老师的教导,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非常的开心。我学习中医时日尚短,明白自己还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不明之事,如果有错误请老师同学指正,谢谢大家。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