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胃为人体的中轴,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也是水利枢纽的中转站,脾升胃降而请升浊降故三焦畅通,气机升降有序,人体水液代谢均衡,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恒认为脾胃在人体的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其著作《脾胃论》里将脾胃与水液代谢的关系阐述得非常详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所以历代医家都非常注重在治病处方时不忘兼顾脾胃这一块,而茯苓和白术这一药对配伍有健脾渗湿,利水消饮,益气生血,燥湿化痰的作用,在众多的方剂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的身影,我在中医大脑的方剂中竟然搜索出差不多有将近六十首,而这看似普通的两味药配伍起来有什么神奇之处呢?那我们先来看下他们单味药的性味归经以及其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本经》中记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口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用药心法》:淡能利窍,甘能助阳,除湿圣药也,王好古:泻膀胱,益脾胃,《汤液本草 》: 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 《从药性论》: 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中医大脑归纳其药性 : 泻,降,收,燥。 从名家论述来看,其主要具有渗湿利水,补益脾胃,和中止呕,宁心益智,养阴生津,降冲逆之气的功效,可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白术:性苦甘温,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可以治疗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等症。中医大脑归纳其药性:温,补,收,燥。陈修园曰白术乃脾之正药,其曰风寒湿痹者,以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也,三气杂至,以湿为主。。。。。。,脾受湿则失其健运之常,斯食不能消也,白术功在除湿,所以主之,白术的作用最主要在脾胃,能除湿,健脾益气,振奋脾阳,脾胃机能亢进的时候,能让它平静下来,而如果脾胃机能低下了,又能让它振奋起来,所以白术应该有双向调节作用的。
那么我们现在再看看二者组成药对的功效:茯苓的利水渗湿为主,白术以健脾燥湿为要,茯苓味甘而淡,主入心脾肾,甘能补脾,淡能渗泄,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补而不峻,利而不猛,为利水消肿之要药,又有宁心安神之功。白术甘补而苦燥,气香芳烈,温运脾胃,有健脾胃、运精微、温中阳、升清气、燥湿浊、消水肿、温分肉、实腠理、固卫表、止汗液、安胎气等作用,为健脾补气之要药。二药相伍,一补一渗,一燥一利,相反相成,白术将能气化的水湿气化为津液,而茯苓能将不能气化的废水淡渗下去排出体外,使水湿除而脾气健,健脾气以运水湿,二者配成药对用于临床堪称经典。现代人熬夜多,活动少,喜喝冰冻之品,食膏粱厚味,致脾阳受损,运化失常,水液痰湿堆积而引发一系列疾病,而茯苓是和白术这一药对用于现在的大多数病人的处方中都是比较适宜的。
下面我将一部分有这组药对得处方摘录如下:
六君子汤
【方剂出处】六君子汤,明·《医学正传》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炙甘草一钱,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 大枣2枚,生姜3片。
【功效】健脾益气,和胃化痰。
【主治】主治脾胃虚弱,兼有痰湿,症见面色萎黄,呕恶不舒,咳嗽胸闷,痰多稀白,不思饮食,大便不实,舌淡苔白腻,脉虚。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加陈皮半夏而成,人参大补元气,炒白术苦温燥湿,健脾补气,茯苓甘淡渗湿泄热,加上陈皮理气降逆,半夏燥湿除痰,,甘草补中兼调和诸药,方中有补有泻,有升有降,共凑健脾益气,和胃化痰之功。
真武汤
【组成】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切,三两 附子炮,去皮,一枚,破八片
【功效】温阳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肿。全身浮肿,四肢沉重,小便不利,恶寒肢冷,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
【方解】本方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湿内停所致。脾肾阳虚,水气不化,下无出路,则小便不利;水湿泛滥肌肤,轻者四肢沉重,重者则全身浮肿,阳虚不能温煦,故恶寒肢冷;脾虚湿盛,阴寒凝结,故腹痛下利;舌质淡胖,舌苔白滑,脉沉细,均为阳虚水湿内停之征。治宜温补脾肾阳气,利水消肿。方用炮附子为君医学|教育网整理,温肾助阳,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共为臣药。生姜宣肺暖胃,既助附子温阳化气以行水,又助术、苓健脾以化湿;白芍酸甘缓急以治腹痛,并能监制附子、生姜辛热伤阴之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有温阳利水之功。
逍遥散
]处方出处]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九
[组成] 甘草(炙微赤)15克 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白术 柴胡(去苗)各30克
[功能] 疏肝养血,健脾和中。
主治肝郁血虚,五心烦热,或往来寒热,肢体疼痛,头目昏重,心悸颊赤,口燥咽干,胸闷胁痛,减食嗜卧,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
[方义]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甘草、茯苓健脾养心;薄荷助柴胡以散肝郁;煨生姜温胃和中。诸药合用,可收肝脾并治,气血兼顾的效果。凡属肝郁血虚,脾胃不和者,皆可化裁应用。
五苓散
【方剂名】五苓散,出自《伤寒论》
【组成】猪苓去皮,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去皮,半两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每次6g,每日3次,服后多钦开水,汗出愈。或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外感风寒,水湿内停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甚或水入即吐,苔白,脉浮。
2.水湿内停之水肿,泄泻,小便不利。
3.痰饮内停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者。
【方解】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之蓄水证。其症以小便不利为主,同时伴有头痛身热,口渴欲饮。由于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输布,故渴欲饮水。愈饮愈蓄,愈蓄愈渴,饮入之水,无有去路,甚则水入即吐,而成“水逆证”。治宜急利其小便,兼解外邪,水气一去,清阳自升,水津四布,则小便通利,烦渴自止。方中重用泽泻为君,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肾与膀胱,利水渗湿。臣以茯苓、猪苓之淡渗,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佐以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转输精津,使水精四布,而不直驱于下。又佐以桂枝,一药二用,既外解太阳之表,又内助膀胱气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桂枝能入膀胱温阳化气,故可助利小便之功。若欲其解表,又当服后多饮暖水取汗,以水热之气,助人体之阳气,以资发汗,使表邪从汗而解。五药合用,利水渗湿,化气解表,使水行气化,表邪得解,脾气健运,则蓄水留饮诸证自除。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又可用于水湿内盛之水肿、小便不利。湿盛之泄泻,以此分利小便,湿去泻必止。痰饮,脐下动悸而头眩者,为饮停下焦,用本方利水,则饮去悸眩自愈。霍乱属湿浊而兼表邪者,亦可以此方利湿解表而治之。
苓桂朮甘汤
【方剂名】苓桂术甘汤,出自《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四两 桂枝去皮,三两 白术二两 ) 甘草炙,二两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病。胸胁支满,目眩心悸.或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中焦阳虚,脾失健运,痰饮内生所致。中阳不足,气化不利,脾不运湿,聚湿生痰成饮。水饮停于胸胁,则胸胁胀满;痰饮阻遏上升之清阳,则头目眩晕;水饮上凌心肺,则心悸,短气而喘;舌苔白滑,脉弦滑,均为水饮内停之征。治宜温阳健脾化饮。方中茯苓甘淡性平,既健脾益气,又利湿化饮,为君药。饮属阴邪,非温不化,故以桂枝为臣药,温阳以化饮。苓、桂相伍,一利一温,湿邪去有利于阳气得复,阳气得复又有利于祛湿。以白术为佐药,健脾祛湿,脾气健则水湿得运。以甘草为使药,调药和中。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温而不燥,利而不峻,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
藿香正气散
【方剂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一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桔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
【功效】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恶心呕吐,肠呜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
【方义】本方证为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外感风寒,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头痛;湿食伤中,脾弱不运,气机不畅,则脘闷食少,腹胀腹痛;湿浊内阻,升降失常,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为内伤湿滞之征;脉浮或濡缓,为外寒内湿之征。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方中藿香用量独重,其性味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又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降逆止呕,为君药。配以紫苏、白芷,解表化湿,以助君药外散风寒,兼化湿浊;半夏曲、陈皮燥湿和胃,降逆止呕,助藿香解表化湿,共为臣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厚朴、大腹皮、桔梗行气化湿,畅中消胀,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姜枣煎服,能调和脾胃。诸药合用,能使风寒外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诸症自愈
十全大补汤
【方剂出处】十全大补汤,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本方制丸,名“十全大补丸”;制膏,名“十全大补膏”。
【组成】当归(10克)、川穹(5克)、白芍(10克)、熟地黄(10克)、人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黄芪(10克)、肉桂(3克)。
【功效】温补气血。
【主治】气血不足,虚劳咳喘,面色苍白,脚膝无力,遗精,崩漏,经候不调,疮疡不收,舌淡,脉细弱。
【方解】【方解】方中人参与熟地黄相配,前者大补元气,后者味厚养血,合用气血双补;白术、茯苓健脾渗湿,协助人参益气补脾;黄芪助人参大补肺脾之气;当归、白芍养血和营,助熟地黄补益阴血;川芎活血行气,使补而不滞;肉桂温肾散寒,扶助元气;用法中加入姜、枣为引,调和脾胃。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功。
柴苓汤
[方剂名]出自《丹溪心法附余》卷一
[组成]柴胡一钱六分 半夏(汤泡七次)七分 黄芩、人参、甘草各六分 白术、猪苓、茯苓各七分半 泽泻一钱二分半 桂五分 用法水二盏 生姜三片,煎至一盏 温服。功用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功效]具有分利阴阳,和解表里之功效。
主治伤寒,温热病,伤暑,疟疾,痢疾等,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发热,或寒热往来,或泻泄,小便不利者,以及小儿麻疹、痘疮、疝气见有上述症状者。
[方解]本方为和解半表半里之方,由小柴胡汤、五苓散合方而成,其中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疏解表里之邪;五苓散则渗利中焦湿邪,故对邪在半表半里且兼有里湿症候者尤为适宜。
胃苓汤
【方剂出处】胃苓汤,出自元·《丹溪心法》。原名“胃苓散”,出自南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原书失传),明.《普济方》引载:“胃苓散,出《大全良方》,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亦治男子。上合称五苓散、平胃散,姜、枣煎,空心服。”元·朱丹溪《丹溪心法》改以汤剂,名为“胃苓汤”。
【组成】苍术八钱、陈皮五钱、厚朴姜炙五钱、赤f茯苓去皮一钱半、猪苓一钱半、泽泻一钱半、官桂一钱、白术一钱半、炙甘草三钱
【【功效】健脾和中,利水化湿。
【主治】主治寒湿内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濡。
【方解】方中以苍、白二术及炒广陈皮、厚朴为主药,温胃健脾。又以猪苓、茯苓、泽泻为辅药,导水下行,利小便以实大便。佐以肉桂暖气散寒,为诸药通使。合用具有温通胃阳,辛淡渗湿之功效。
甘草干姜白术茯苓汤
[方剂出处]《金匮》卷中
[组成]甘草2两,白术2两,干姜4两,茯苓4两。
[功效]暖土胜湿;补土制水,散寒渗湿;温脾化湿。
[主治]主肾着。寒湿下侵,身重,腰以下冷重而痛,饮食如故,口不渴,小便自利;胞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者;呕吐腹泻,妊娠下肢浮肿,或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妇女年久腰冷带下等,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
【方解】: 肾著病,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缘于寒湿外袭,痹着于腰部所致,腰为肾之府,故以“肾著”名之。此证多起于劳动汗出之后,衣里冷湿,或居处卑湿,久而久之,寒湿之气侵于腰间,以致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重而冷。邪着于肌里,而未伤及脏腑,故其人饮食如故,小便自利。邪虽外受,但无表证,且非汗法所宜。尤在泾说:“肾受冷湿,着而不去,则为肾着。然病不在肾之中脏,而在肾之外府,故其治法,不在温肾以散寒,而在燠土以胜水。”故治宜温化寒湿之法。方中以干姜为君,取其辛热之性,温中祛寒。以茯苓为臣,淡渗利湿。两者配伍,一热一利,热以胜寒,利以渗湿,寒去湿消,则病本得除。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以助除湿之力。使以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四药配合,共奏祛寒除湿之效,寒湿尽去,则冷重自愈。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甘草炙二两 芍药 生姜 白术 茯苓各二两大枣十二枚
[功能 ] 利水通阳之功效。
[主治] 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症见心下满微痛,悸而小便不利。临床常用于癫痫、胃脘痛、流感、心悸、泄泻、哮喘、颈肩综合征、痢疾、恶寒不解等属于太阳误下后气水郁结者。
【方解】 茯苓、白术、白芍、甘草乃治太阳里水法也。解肌或下之,水邪不去,而反成太阳变症,是非解肌者矣,当去桂枝,而以茯苓、白术、生姜代桂枝行阳,存芍药以收阴;不取辛甘发散于表,取茯苓、芍药约阴利水,甘草、大枣培土制水,即太阳入里用表里两解之义。
人参养营汤
[处方出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13。
【配方组成】黄芪 当归 桂心 橘皮 甘草炙 白术 人参 各一两 白芍药三两 熟地黄 五味子 茯苓各三分 远志去心,炒半两
【功效】益气补血养血,养心安神。
【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倦态无力,食少无味,惊悸健忘,夜寐不安,虚热自汗,口干唇燥,形体消瘦,皮肤干枯,咳嗽气短,动则喘甚,自汗。
【方解】本方所治为心气血脾两虚而兼有内热之证,固方中重用酸寒之白芍以养血补虚,敛阴止汗,兼以清热,人参大补元气,为养心益肺补脾之要药,二者合用,益气养血,共为君药,当归熟地助白芍以补血,黄芪白芍茯苓甘草助人参以补气,并助白芍固表止汗,肉桂鼓舞气血生长,均为臣药,陈皮行气和胃,远志五味子养心安神。加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共奏补血益气养心安神之功。
八珍汤
方剂名】八珍汤,元·《瑞竹堂经验方》,本方制丸,名“八珍丸”“女科八珍丸”。
【组成】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白茯苓、当归、川穹、白芍药、熟地黄、炙甘草,各一两(各30克)。
【用法】上㕮咀,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时候,通口服。 现代用法:或作汤剂,加生姜3片,大枣5枚,水煎服,用量根据病情酌定。
【功效】益气补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四肢倦怠,气短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方解] 本方在原书用治于失血过多,以致气血皆虚诸证。 肢体倦怠乏力,面色苍白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怔忡。 脉细虚,舌淡苔白,皆为气血两亏,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开窍于目肝血亏,故头晕目眩。 方用参、术、苓、草补脾益气; 归、芍、地滋养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气,则归、地补而不滞; 加姜、枣助参、术入气分以调和脾胃。 全剂配合,共收气血双补之功。
半夏白术天麻汤
【方剂名】出自《医学心悟》
【组成】半夏一钱五分 天麻 茯苓 橘红各一钱 白术三钱 甘草五分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
【主治】风痰上扰证。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
【方解】本方证为脾虚生湿,湿聚成痰,引动肝风,风痰上扰所致。古人云:“无痰不作眩”,风痰上扰,肝风内动,故眩晕头痛,眩晕甚者,自觉天旋地转;痰阻气机,浊阴上逆,故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均为风痰之象。脾湿生痰,为病之本;肝风内动,风痰上扰,为病之标。本方证重点是痰与风,故化痰息风治标为主,健脾祛湿治本为辅。方中以半夏、天麻为君药,其中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天麻平肝息风而止头眩,两药合用,为治风痰眩晕头痛要药。白术、茯苓健脾祛湿,以治生痰之源,共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痰消,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煎加姜枣,以和中健脾。诸药合用,能使风息痰消,眩晕自愈。
当归芍药散
[方剂名】出自汉·《金匮要略》。本方又名“当归芍药汤”“当归茯苓散”。
【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一斤,泽泻、川穹半斤,茯苓、白术四两。
【功效】调血养肝,健脾利湿。
【主治】主治妇人妊娠或经期,肝脾两虚,腹中拘急,绵绵作痛,头晕心悸,或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苔白腻者。后又用于纠正胎位。
【方解】此与胞阻痛者不同。因脾土为木邪所克,谷气不举,浊淫下流,以塞搏阴血而痛也。用芍药多他药数倍以泻肝木,利阴塞,以予芎、归补血止痛;又佐茯苓渗湿以降于小便也;白术益脾燥湿,茯、泽行其所积,从小便出。盖内外之湿,皆能伤胎成痛,不但湿而已也。
健固汤
[方剂出处]《辨证录》卷十一。
[组成人参、巴戟各五钱,茯苓、薏仁各三钱,白术一两
[功效]补脾气以固脾血之功效。
【主治】妇人脾气之虚,行经前先泻三日,而后行经。重要文献摘要方论选录《傅青主女科》:“妇人有经未来之前.泄水三日,而后行经者,人以为血旺之故,谁知是脾气之虚乎!夫脾统血,脾虚则不能摄血矣:且脾属湿土,脾虚则土不实,土不实而湿更甚,所以经水将动,而脾先不固;脾经所统之血,欲流注于血海,而湿气乘之,所以先泄水而后行经也。调经之法,不在先治其水,而在先治其血;抑不在先治其血,而在先补其气。盖气旺而血自能生,抑气旺而湿自能除,且气旺而经自能调矣。方用健固汤。
【方解】方中党参、白术补气健脾;巴戟天温补肾阳而助脾运;茯苓、薏苡仁健脾渗湿利小便,使奔趋大肠的水湿从小便排泄而止泄泻
白术与茯苓药对在所有处方中的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
【总结 】
归纳起来这些处方有心脾两虚,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肝郁脾虚,中阳不足饮停胸肋,少阳有邪加湿,外感风寒,内伤饮食兼湿滞之证,其共同的病因均有脾虚中焦或湿滞,脾虚和湿滞互为因果,脾虚运化失常可以引起湿滞,过食寒凉,久至湿地内伤于湿也可以导致脾虚,而脾胃中焦为上下交通的枢纽,中焦不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湿邪上犯则头脑昏蒙沉重,或眩晕困倦。湿犯中焦则皖腹不适或胀闷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泄泻。湿犯下焦则小便黄赤,脚气,湿疹,女人则带下黄臭,阴部瘙痒。犯关节则屈伸不利,肿胀疼痛,湿滞肌肉则全身重痛。而茯苓白术这一药对配伍,一渗一健,水湿则有出路,故脾得以健,湿得以除,肿得以消,饮得以化,如此则诸证皆可以散。
临床应用;一;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盆腔炎感觉效果可以,其发病机理多是气滞血瘀,水停湿瘀所致,用当归芍药散合二妙散加减多能凑效
举例;某女,28岁,2021年10月12日就诊,述小腹坠痛,腰痛伴白带增多已周,同房加重,饮食可,小便黄,大便可,脉弦滑,舌红苔黄腻,拟和血行气,健脾利水之法治之:当归 白术10克 泽泻 香附 黄柏 续断 萆解各10克,白芍 茯苓 薏苡仁各15克,川穹5克,鸡血藤30克,7剂,日一剂,二诊症状基本消失
二:用易黄汤加茯苓白术加减治黄带效果满意
某女,17岁,2021年8月10日初诊,自述带下色黄,量多一月余 稍有异味,口服药无效,饮食正常,小便偏黄,大便粘,脉细濡,苔稍黄腻,拟清热利湿,益气健脾止带:黄柏 白果 柴 胡 白芍 茯苓各10克,芡实30 淮山30 牡蛎 白术 党参各15,甘草6克,7剂后症状消失。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