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附子药对药性分析

桂枝、附子药对药性分析

桂枝:性味辛、甘,温  归经:肺心膀胱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临床应用

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药性:温补散燥

生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

 归经:心肾脾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2、用于阳虚证3、用于寒痹证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炮附子

 性味:辛、大热;有毒

 归经:心脾肾

 功效

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亡阳证。2.用于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等症。3.用于寒痹证。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

 药性:大热补升散燥

桂枝炮附子在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助阳化气,在八味地黄丸中助阳补火,其他方剂中温经通脉,散寒止痛,治疗寒拧血滞的痹症,全身疼痛或者脘腹冷痛货痛经闭经等症,

桂枝、附子在伤寒金匮中同时在八个方剂中使用:

桂枝附子汤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

竹叶汤

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

乌梅丸

八味地黄丸


1、桂枝附子汤《金匮要略》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方剂组成: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功用:祛风温经,助阳化湿。温散其风湿,从表而解。

适用症状: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2、桂枝加附子汤在太阳病《伤寒杂病论》

原文: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功用:温经复阳。固表驱风,复阳敛液。

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现代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适用症状:恶风、汗不止、小便难、四肢紧。

3、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伤寒杂病论》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方剂组成: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功用:解肌祛风,兼温经复阳

适应症状: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微恶寒者。

4、甘草附子汤《金匮要略》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方剂组成: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伤寒杂病论)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暖肌补中,益精气。

适应症状: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伸屈、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5、桂枝芍药知母汤《金匮要略》:

原文: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方剂组成: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麻黄二两 生姜五两 白朮五两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 附子二枚(炮)。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分三服。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一日分三回温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则愈。

功用: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

适应症状:风寒湿夹热之痹证。诸肢节疼痛,身体赢弱,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者。舌质白淡胖大有齿痕,舌苔白滑,脉弦紧

6、竹叶汤《金匮要略》:

原文: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方剂组成:竹叶一把 葛根三两 防风 桔梗 桂枝 人参 甘草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五枚 生姜五两 右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汤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伤寒杂病论)

用法: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次温服。温覆使汗出。(现代用法: 九碗水煮成三碗,三餐饭后各温服一碗。温覆使汗出。)

功用:清太阳、阳明风热,温脾脏之虚寒

适用症状:产后中风,发热面赤,喘而头痛。

7、桂姜草枣黄辛附子汤《金匮要略》:

原文: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组成:桂枝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伤寒杂病论)

用法: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

功用:温经通阳,宣散水饮。

 适用症状:寒饮停积于胃,病在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覆杯,苔白腻,脉沉迟者。

8、八味地黄丸《金匮要略》:

原文:1.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2.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4.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 

组成:干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牡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上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丸剂饭前温服或淡盐水温服。或改成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温养下焦,补益肾阳。

适应症状:1.治命门火衰而肾虚或小便秘涩,胞转溺阻(膀胱痉挛,小便闭)或夜尿频或脚气入腹、少腹不仁(知觉麻痹)上气喘急、呕吐、自汗、耳鸣。 2.治命门火衰而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

9、乌梅丸《伤寒论》:

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一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 川椒四两(去汗)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食前以饮送下,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现代用法:炮附子、细辛必须先煮过,其他药按比例打成生药粉。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捣烂,和余药捣匀,加蜜制丸。每服6g,日服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温脏安蛔。

适用症状:蛔厥一证,胃热肠寒,蛔动不安,甚则使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可兼治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久泻,久痢。

临床思考:以上方剂中桂枝加附子多数是用来温经通络,散寒止痛,达到振奋阳气,驱散风寒湿邪的目的。

患者小吴:肺气虚,心悸,胃胀满,身体左侧麻木。头懵痛,手足寒凉,腰膝酸软。

方剂:蒸附片45g,黄芪30g,桂枝15g,炙甘草9g,川芎15g,郁金30g,天麻20g,杜仲20g,茯苓30g,红花10g,白豆蔻15g,砂仁15g 五剂,

用法:蒸附片置于1200ml冷水中煮2小时,煎煮期间锅不离火,其他药材热水浸泡2小时后煮开,兑入煮附片的药液中,继续煎煮1小时,附子遇冷后会回复毒性,所以要煮开后再兑入附子剂中,日两次服用。五付药后病人症状改善。

中医是科学,不是科技,中医治症,不同人即可以使用相同的中药治疗不同的症状,又可以使用不同的中药治疗相同的症状,辨证施治是中医的根本。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