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的分析与应用

桂枝汤的分析与应用

宋海英

自学习《伤寒论》始,我认识的第一个经方便是桂枝汤,也是我试吃的第一个方子。桂枝汤被冠以“群方之祖”历代医学家均对其推崇备至,治疗范围甚广。刚开始我以为桂枝汤只是治疗太阳病,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现桂枝汤作用于太阳只是表象,其作用于太阴,厥阴才是根本。

 《伤寒论》第一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桂枝汤主之。从这个条辨里,桂枝汤治疗太阳病。林老师在六经辩证太阳病提纲表格中列的非常清楚:

正治—经证—表虚太阳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桂枝汤主之。

从八纲辨证来看:

表寒—口和恶寒—虚—脉缓有汗—桂枝汤以及桂枝汤类方主之。

感冒是风邪侵犯肺卫,从而出现畏寒,发热等一系列表证,按六经辩证的话,卫表归属于太阳经,却也和肝脏无关,但若要说完全无关,似乎不成立,那么就从中医大脑分析看看再进行验证。

下面,借助我们的中医大脑,来看看 桂枝汤里面的奥秘。

桂枝汤的成分:

桂枝  味辛 入肺

生姜  味辛 入肺

炙甘草 味甘 入脾

大枣  味甘 入脾

芍药  味酸 入肝

组方方式为:辛(肺)+甘(脾)+酸(肝)

从组方方式看,桂枝汤的用药是辛+甘+酸,从这里就能得出营卫之气跟肝肺脾的关系最大。生姜桂枝味辛作用于肺;甘草大枣味甘作用于脾;它们两组取的是“补母生子”;芍药味酸作用于肝,起到酸收的作用;肝(厥阴)跟脾肺(太阴)两者相互制约又互相合作,太阴所运化之水谷精微充足,厥阴之疏泄亦是条达,如此,厥阴可助太阴之精微布达于上以供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相应的太阴可制约厥阴,使其浮潜于下而不至于疏泄过度。

从桂枝汤的单味药分析:

  1 桂枝: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用于1)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2 白芍:养血调经,平肝止痛,敛阴止汗,用于1)血虚或阴虚有热的月经不调,崩漏等证;2)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或肝阳偏亢的头痛,眩晕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等证。3)用于阴虚盗汗及营卫不和的表虚自汗证。

  3 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1)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2)用于心动悸,脉结代;3)可解附子毒;4)修补身体体黏膜破损。甘草是天然的免疫抑制剂。

  4 生姜:1)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用于外感风寒表证。2)用于多种呕吐;3)用于风寒咳嗽。

  5 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药对分析:

  1 桂枝+芍药 主治: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应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2 生姜+大枣 主治:养脾胃和营卫,治疗风寒感冒(入解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3 桂枝+炙甘草主治:辛甘化阳,补益心阳。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其人欲两手交叉覆盖,喜欢心胸部位。

  4 芍药+甘草 主治:酸甘化阴,养血敛阴。治疗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芍药加甘草是《伤寒论》止痛第一方。

桂枝汤的方性为:温,补,降,收,润。

从单味药和药对分析来看,桂枝汤里的桂枝和生姜是阳药,白芍大枣是阴药,炙甘草是和剂,起和解诸药的作用。桂枝加芍药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桂枝和炙甘草是辛甘化阳,强心补心阳,桂枝加炙甘草合起来效果加倍;芍药加炙甘草是酸甘化阴,止腹痛的,是养血敛阴药;生姜跟大枣养脾胃和营卫;正中间有炙甘草调和所有的药,所以轴心是炙甘草,围绕炙甘草的是生姜跟大枣;最外一圈是桂枝和白芍。是调和人体营卫的大药。

根据以上中医大脑分析可见桂枝汤证的状态:太阴和厥阴的平衡被打破,太阴不足,脾土所运化之水谷精微不足,而厥阴仍行疏泄,太阴愈不足。反过来太阴不足,无法制约厥阴,厥阴疏泄更过,如此循环,太阴愈不足,厥阴愈疏泄,而渐成桂枝汤证,所谓“卫强营弱”即是此意。卫强乃厥阴风木疏泄强,营弱乃太阴湿土运化弱。所以,“卫强营弱”放到太阳经理解,百思不得其解,置于太阴和厥阴,便可豁然开朗。

再来看看桂枝汤是如何作用于厥阴和太阴的?

《伤寒论》第15条辨:“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此条辨中桂枝汤所治为太阳中风,“啬啬”形容恶寒,“淅淅”形容恶风,“翕翕”形容发热,鼻鸣为凤性疏泄太过,上犯于肺则为鼻鸣,横犯脾胃则出现干呕。这一条辨属厥阴风木疏泄之象,风属于木,风就最容易伤肝,肝也最容易动风。肝木疏泄,阳气外越则为发热。桂枝汤之组成芍药为阴药,泻肝实,桂枝(阳药)补肝不足,二者为主药,厥阴风木疏泄太过,以白芍之酸敛之,肝气喜条达而易郁滞,利用桂枝之辛味以防白芍收敛太过,两者一散一敛,使肝气之疏泄复归正常。由此可见,桂枝汤可治理厥阴疏泄太过,起到平衡作用。其用药法度是以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为依据。

再看《金匱》太阴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本是脾虚证,“脉浮”明显,是外感表邪,且脾虚不甚,故“可发汗”。但不能用峻剂麻黄汤,而只能与桂枝汤。因桂枝汤既可外和营卫,以祛风解肌,又能内调脾胃以治中焦,对中气虚而夹有表邪者颇为相宜。更有《金匮要略》之小建中汤(桂枝汤类方)建中者,建中焦,以桂枝汤为底方,倍芍药而加饴糖,大补中焦。均可说明桂枝汤太阴之功效。

桂枝汤证以汗出为主证,此汗出为病汗,喝了桂枝汤而汗出为药汗,乃中焦之气充足而外达所致。故,桂枝汤乃补太阴之药。甘草,生姜,大枣三者为固护太阴之品。

桂枝汤的作用过程:一方面补足太阴,另一方面条达厥阴。纠正两者强弱的对立关系,使其重回平衡。如此,太阴足,厥阴平,厥阴携太阴之津液缓缓外达,布于太阳,遍身微似有汗,汗一出,则厥阴—太阴—太阳的通道畅通,人体恢复平衡状态。

从《伤寒杂病论》的学习中,还发现仲景先师对桂枝白芍之运用可谓登峰造极。在用药配比上,桂枝白芍1比1者,即为桂枝汤;桂枝白芍5比3者即桂枝加桂汤“烧针使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出自《伤寒论》。因此加重桂枝剂量,使药力作用部位更深,将邪风疏散,使其不致于上达为患;桂枝白芍比例为1比2者,乃小建中汤也。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烦者,小建中汤主之。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4)男子黄,小便自利者,当与虚劳,小建中汤主之。5)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中加重芍药剂量,增强收回的力量,使整体气机内收。

桂枝汤有许多类方,在此不多赘述。

《伤寒论》中共有113方,桂枝汤类方占60%之多,所以,用好桂枝汤,你就把握了《伤寒论》的命脉。

我学《伤寒论》试吃的经方就是桂枝汤,因为我特别怕风,风一吹,涕泪皆出,体表阴阳失衡,喝了桂枝汤就大有好转。从此,风寒感冒不再乱用西药打吊水,家人也随着我时不时喝喝桂枝汤固护营卫。

倪师说:“桂枝汤是调和阴阳最好的处方,绝对不会伤害到正气,培养正气。你如果希望你的免疫系统很好,抵抗力很强,那么没事你就吃吃桂枝汤。表虚的人吃也没关系,如果多梦,梦遗,盗汗,惊悸,常常动悸,就用桂枝汤。因为桂枝汤能协调阴阳,所以平常没病的话,也可以吃吃桂枝汤,固表的能力很强”。

记得那是刚刚学完《伤寒论》和《金匮》,我同学的老公感冒发烧好几天了,虽然吃西药压了下去,但他睡眠却出了问题(西药伤到心脏),彻夜不眠,手脚冰冷,没有胃口,人很虚弱,我随即开了5付桂枝汤与他,他用过桂枝汤后,首先睡眠恢复正常,睡眠好了,胃口也回来了,身体康复得很快,手脚也慢慢温热起来,从此,桂枝汤成了他们家的保健药,我还教他使用桂枝汤类方,比如手发麻或者感冒初期,就让他在桂枝汤中加点葛根。每逢农忙结束,他们在闲暇的季节,经常喝喝桂枝汤,增强免疫力。

还有一例是一位大姐,她听说我学中医,就问我,她孙子都上初中了,总是尿床,也不爱吃饭,人矮小瘦弱,体重60多斤,于是,我给开了小建中汤,这孩子吃了小建中汤之后再没尿过床,也爱吃饭了。现在这孩子已经上高中了,身高1.78米,高大魁梧,不再是那弱不禁风的弱小子。从此,这位大姐经常来找我瞧病讨方子。

就在前不久,我的一位嫂子,去学校接孙子,遇天气骤变,外感风寒,发烧咳嗽。巧遇邻居,也是非常要好的老同学,还是西医大夫,听嫂子咳嗽,处于医生的敏感,询问了嫂子的病情,于是给嫂子开了些西药,嫂子吃了西药就小便不利疼痛,吓得嫂子住进了医院,嫂子住院半个月,打针吃药不间断,这时嫂子被治的四肢无力,浑身关节疼痛,虚汗直冒,上楼的力气都没有了,嫂子说好像要犯月子病似的(嫂子曾经月子受寒凉得过月子风,浑身关节疼痛),嫂子说打从住了院,好了这个病,又来那个病,越治病越多。这时嫂子害怕了,就要求出院回家休养。嫂子在家休养期间打电话咨询我怎么办,我建议她吃桂枝汤,她喝了三付,就浑身轻松,关节不痛了,嫂子给我的微信中说:“真是神奇的中药。一付止汗,三付治愈。大国医!以后只信妹子!才花了十几块钱,不知怎么表白我内心的感激!”

这就是桂枝汤的魅力!

从临床文献来看,桂枝汤可用于发热,自汗,身体痛,关节痛,头疼,腹痛,四肢冷,眩晕,烘热,气上冲,遗精异常等病证。是我们学中医首先应了解与熟悉的经方。我们要善用桂枝汤。桂枝汤之所以被誉为“群方之祖”,是因为它涉及太阳,太阴,厥阴三经,范围甚广。

“东方生风,风生酸,酸生肝......”出自《黄帝内经》阴阳印象大论篇第五,是中医藏象篇的中心思想,说的是天人相应,人之五行与自然五行是相应的,感冒是由风邪侵袭卫表,与人体内的肝木之气相应,从而危害卫表,以至于出现肺脏的一些症状,如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症状,这实际就是风木侮肺金。一个小小的桂枝汤,里面没有一味药是治感冒的,却能一剂知,二剂己,药到病除。张仲景先师的立方之法,正是天人相应理论的最佳体现。

此乃学习《伤寒杂病论》后,对桂枝汤及其类方的一点点领悟!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