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足跟痛研究
雅四班 文礿
足跟痛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常伴有眼骨结节前绿骨刺形成,其致病因素包括足跟部雎肪垫萎缩、陌腱睡炎、滑囊炎、足底神经卡压、跟骨高压症及跟骨骨刺等,其中跖膳膜炎和跟骨骨刺与跟痛症发病密切相关。跟痛症约占足的疾病的15%,多发于中老年肥胖者,虽然不严重,但其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重呈逐年增加趋势”。本病特点是初立、初行即疼痛甚剧,常跛足而行,适当活动后疼痛可以缓解。目前治疗本病大多采用休息、减少脚活动、穿软底鞋、减少承重,或使用热款、按摩、理疗的方法,促进血波循环,疼痛严重可以口服止痛药,外擦活血止痛的药育。中医治以补益肾气、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多从肾论治,以固本驱邪,具有良好的疗效。本文拟从跟痛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其中医疗法两个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治疗跟痛症提供参考。
一、足跟痛的病历机因
跟痛症属中医“痹证”“筋伤”“足跟痛”“脚跟颓”范畴,《丹溪心法》称之为“足跟痛”。《黄帝内经》记载“血气盛则眼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说明跟痛症与气血盛衰有关系。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记载“此症生于足跟……气血瘀滞而生成”。中医认为,该病多因平素体虚,气血亏虚,加之风、寒、湿三邪外侵,合而为痹,致筋骨经络受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又因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引起足跟疼痛。
二、跟痛症的中医治疗
(一)中药内服
1.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散出自《大太平惠民和就局方》,有补气健牌、和胃渗湿的功效,主治脾虚温停证。脾气虚弱,律液运化夫常,以致温邪流注关节;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白豆蔻、砂仁益气健脾;山茱萸补肝肾;木瓜化湿活络;牛膝引药下行,补肝肾,活血祛瘀。全方标本兼治,攻补兼施,故可达到治疗效果。
2. 六味地黄汤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治疗足跟痛是基于肝肾论治理论,通过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而发挥治疗作用。
3.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组成。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二)中药外治
1.中药熏洗
中药熏洗是应用热刺激原理,在局部产生药理作用的一种中药外治法。其立足于“玄府气液说"”,能使药物依次经胰理、经络、三焦、脏腑之玄府,从而达到通调气血津液、调理脏腑功能的目的。
2.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是最常用中药外治法之一,其以主治与归经为原则,将药物敷于皮肤表面,并经皮肤渗透吸收后发挥治疗作用。给予痛点封闭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包外敷配合手法推拿治疗,有效率、疼痛改善率明显高。中药外敷具有简单方便、无创治疗、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但临床上应注意皮肤过敏等并发症。
(三)针灸针刺
现代研究证明艾草燃烧时产生的物质具有调节代谢、促进血液循环、调节免疫功能及抗炎等作用。研究结果显示铺灸对缓解无骨质增生型跟痛症疗效显著。采用雷火灸悬灸于跟痛症患者患足的阿是穴及相关渝穴,30 分钟一次,一天一次,10 天为一个疗程,共三个疗程。表明雷火灸有温经活血、化瘀、止痛等作用。
三、小结展望
跟痛症为临床常见病及多发病,目前非手术治疗是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中医保守治疗跟痛症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花费低、病人痛苦小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虽然中医治疗跟痛症存在明显优势,但仍存在无统一的辨证标准和治疗体系、缺乏远期疗效观察的研究等。临床应对上述问题加以重视,并联合多学科将中医的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作用机理及诊疗标准,充分发挥中医的优势,精准指导跟痛症的治疗。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