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桂枝常用的七大药对
《伤寒杂病论》是我们的中医的四大经典之一,被誉为方“方书之祖”,而桂枝这味药在《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方剂中出现了34次,也就是《伤寒杂病论》中有34个方剂是含有桂枝的,可见桂枝在临床应用上有多“吃香”。
桂枝,性味辛、甘,温.
药性:温补散燥
归经:肺心膀胱
功效:发汗解肌,温经通脉,通阳化气。
桂枝既走表又入里,既走气分又走血分。
临床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 2.用于寒凝血滞的痹证,脘腹冷痛,痛经,经闭等症 3.用于胸痹,痰饮,水肿及心动悸,脉结代。
下面分别阐述桂枝常用的七个药对:
一、桂枝+白芍
功效:调和营卫,解肌发表
代表方: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乌头桂枝汤
桂枝,能顺气、发表;白芍能使血行旺盛,缓和肌肉的紧张和疼痛。二者一散一收敛,因此桂枝+白芍既可以发散表邪,又不至于发散太过耗伤阴血。又可调节血脉循环,倪师讲桂枝可以促进动脉血循环,白芍有助于静脉血回流,二者一动一静,可使血脉运行通畅,营卫调和。典型的桂枝汤和桂枝加葛根汤中都体现了桂枝+白芍发表散风寒,解头痛、项背痛。乌头桂枝汤是桂枝汤加乌头,治疗既有外寒又有内寒的身腹疼痛,乌头在方中加强祛风逐冷,治疝除痹。
临床案例:杨女士,58岁,右膝关节冷痛一月,恶风寒,夜间偶有痛醒,局部拍打揉搓拍打后疼痛暂时缓解,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舌红润,脉弦细。处方:桂枝15g 、白芍20g、生姜10g、 大枣15g、炙甘草10g、 葛根15g、防风15g、牛膝20g、威灵仙15g.用药3剂后症状缓解,复诊再守方5剂
二、桂枝+炙甘草
功效:辛甘化阳,补益心阳
代表方:桂枝甘草汤、苓桂枣甘汤、小建中汤
桂枝甘草汤用桂枝为君,独任甘草为佐,以补心之阳。《伤寒附翼》:此补心之峻剂也。重在补心阳,桂枝辛甘性温,人心助阳;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二药相配,有辛甘合 化,温通心阳之功。心阳得复,则心悸自止。是为温通心阳之祖方,临床可随证加味,以适应病情需要。苓桂枣甘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此治脐下悸,欲作奔豚。方中仍以桂枝、甘草补阳气,生心液。小建中唐原文第二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方中桂枝+炙甘草强心阳,而治疗心悸亢进条或心中虚烦不宁。
临床案例:李女士,37岁,心悸心慌2日,胃口欠佳,睡眠浅,多梦,手脚心汗,口不渴,二便正常。舌胖大,苔薄白,左寸关沉缓,右寸关偏弦数。
处方:桂枝10 炙甘草 6白芍10茯苓15白术6 半夏 9陈皮6 山楂9枳实9 木香6g.
服药5剂后患者反映已无心悸心慌。
三、桂枝+炮附子
桂枝+炮附子可以很好的治疗因受风寒引起的各种肢体关节痛。桂枝+炮附子的主要功效为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其代表方: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附子汤中,桂枝散风寒 ,通经络;炮附子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二药相配,散风寒湿邪而止痹痛。甘草附子汤中,桂枝祛风解表,附子温经散寒, 除湿解痛,两药同用可治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桂枝芍药知母汤用桂枝祛风通阳,炮附子温经散寒止痛,二药联用,加强通行痹,治疗各种肢体关节疼痛,身体尪痹。
临床案例:雷女士,52岁,右肩疼痛,上举、背伸活动功能受限,且伴有双手指关节肿胀,晨僵,恶风寒。用桂枝+炮附子、丹参、川芎、伸筋草等温经养血通络的药5剂配合针灸治疗,患者自觉肩部活动范围变大,手指肿胀及晨僵明显好转。
四、桂枝+芍药+当归
桂枝+芍药+当归主要用来治疗血虚兼有寒凝经脉导致的四肢厥冷及腰腹部疼痛。桂枝+芍药+当归的功效为温通筋脉,活血止痛。代表方:当归建中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汤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白芍养血和营,助当归补益营血,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温阳与散寒并用,养血与通脉兼施,温而不燥,补而不滞。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当归、芍药养血和营,桂枝温经通脉,三者合用养血温经散寒。当归建中汤中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加当归补血,三者合用补里虚,缓急止痛。湖北老家一位大叔一到冬季手脚生冻疮,四肢冰凉,手脚关节局部红肿,遇热瘙痒难耐。用当归四逆汤7剂,局部红肿消退,之后几年冻疮未在复发。
五、桂枝+茯苓+白术
桂枝+茯苓+白术善治中焦痰饮水湿停滞引起的头晕、心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桂枝+茯苓+白术的主要功效为温阳化饮,健脾利湿。其代表方:苓桂朮甘汤、五苓散、胃苓汤
苓术甘汤中,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渗湿化饮,既能消除已聚之痰饮,又善平饮邪之上逆。桂枝为臣,功能温阳化气,平冲降逆。苓、桂相合为温阳化气,利水降冲之常用组合。白朮为佐,功能健脾燥湿,苓、朮相须,为健脾祛湿的常用组合,在此体现了治生痰之源以治本之意;桂、朮同用,也是温阳健脾的常用组合,三药合用温阳健脾以助化饮,淡渗利湿以平冲逆,全方温而不燥。五苓散重用泽泻为君,以白朮、茯苓健脾以运化水湿, 又佐以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合用则温阳化气,利水渗湿。胃苓汤为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方中桂枝+茯苓+白术重在温胃健脾除湿。临床上很多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四肢倦怠,头昏头晕、舌中苔白腻的患者皆可用到桂枝+茯苓+白术。
临床案例:詹先生,48岁,形体肥胖,大腹便便,纳呆,脘腹胀满,四肢困倦,大便不成型,粘马桶,舌绛苔白腻,脉沉细。
处方:桂枝15、茯苓20、白术20、泽泻15、猪苓15、炙甘草10、姜半夏15、厚朴15、苏梗20、炒山楂 15、炒麦芽15、炒神曲15、枳实15、木香15、陈皮10、连翘10.用药7剂后,患者复诊,腹胀明显缓解,厚腻苔变薄,大便近两日基本成条状。
六、桂枝+牡丹皮
桂枝+牡丹皮常用来治疗下腹部血瘀导致的癥瘕、腹痛、痛经、月经不调或胎动不安等。桂枝+牡丹皮的功效为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代表方:桂枝茯苓丸、温经汤、折冲饮
桂枝茯苓丸中牡丹皮活血化瘀消癥块,桂枝温通血脉助牡丹皮行瘀滞。方中既用桂枝以温通血脉,又佐牡丹皮凉血散瘀,寒温并用,则无耗伤阴血之弊。。温经汤中桂枝散寒温体,温通血脉;牡丹皮去淤血生新血且兼清虚热,故可主用于冲任虚寒而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临床应用以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经血夹有瘀块,时有烦热,舌质暗红,脉细涩为辨证要点。折冲汤是由桂枝茯苓丸料合当归芍药散,而加延胡、川牛膝、红花等的去瘀血及鎭痛药所构成。能通顺血行,并兼有补血滋润的效能。方中桂枝使气血通顺,舒缓血气凝结;牡丹皮可舒缓凝结的瘀血,并能顺气,临床上用于妊娠初期出血有良效,又能治由瘀血作祟令妇人下腹部疼痛。
临床案例:刘女士,40岁,月经来迟4个月,两三月一行,量少色暗有血块,经期第一天痛经,近一周伴有颈肩酸痛,脉弦细,舌淡红。
处方:桂枝15g 白芍15g 葛根30g生姜 15g 红枣20g炙甘草10g 当归15g川芎 15 g白术30g茯苓20g 泽泻 15g赤芍15g 枳壳15丹皮15g桃仁15g香附10g 黑附子5g
服药一周后,患者复诊,颈肩酸痛明显缓解,再用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7剂,月经下来,前两日量多并排出大量血块。
七、桂枝+龙骨+牡蛎
桂枝+龙骨+牡蛎常用于心悸、惊烦不安,睡眠障碍。桂枝+龙骨+牡蛎的功效为降冲逆,平肝潜阳,代表方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以桂枝辛甘而温,既温振心阳,为温心通阳之要药,又温通血脉以畅血行,为君药。龙骨、牡蛎重镇潜敛,安神定悸,令神志安静而烦躁庶几可解,为佐药。三药合力,阳气得复,心神得安。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中龙骨、牡蛎具有镇静作用,能镇静胸腹的动悸,并治心悸亢进、失眠、惊恐等的神经症状;桂枝治气上冲;三药合用能解胸满闷,脐部动悸,心烦,惊悸不安,睡眠障碍。
桂枝的常用药对远不止这7个,桂枝的妙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发汗解肌,调和阴阳,强心阳止动悸,温通血脉、散寒止痛和活血止痛。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对桂枝的灵活运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悟。
在精一书院的学习不算长,但给我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这半学期我收获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经典古籍知识,还有林大栋老师的临床心得——那些可能要自己摸索很多年也未必能悟到的宝贵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了结构分析法这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并且极大的激发了我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另外每次和几百个厉害的同行师兄和姐妹一起上课学习,工作之后还能有这种积极浓厚的学习氛围感觉特别棒!非常感谢林大栋老师及幕后的问止团队,感谢你们的无私地付出,感谢你们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这么好的学习平台!再次表示由衷的感谢!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