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在大多数临床医生中均认为是滋阴的,其药性主要认为是“微寒、补、收、润”。用来补血滋阴的,如问止中查到药性如下图:
比如方药中有白芍+甘草的组合大多数时方看其方名及方义组成几乎都是用来滋阴补血补虚的,如下图:
但是《神农本草经》性味功效却这样描述:“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这样的描述让人第一个想到的是活血化瘀,止痛,特别是“芍药甘草汤”。其止痛效果明显。提示我们白芍是攻下的。另外再看经方”白芍+茯苓+白术“的组合如下图:
上图这个组合经方加时方一共有23个方子,其中有三个经方“真武汤、附子汤、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这三个方子都跟水饮有关,如果真武汤和附子汤解释为用用了附子温阳去阴去水饮担心伤阴所以加白芍显得解释很苍白,另外桂枝去桂加白芍茯苓白芍汤也是治疗水饮的(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里面没有附子,甚至把桂枝也去掉了,这个时候还说白芍是滋阴的就说不过去了。茯苓、白术、芍药都是用来去水饮还更合理。茯苓属于甘味中的淡味,用来“渗”水气,药味方向为向上,白术和白芍都为苦药,药味方向为向下。向上和向下共同去除水饮水饮为有形之物,有形之物就应该是攻逐。
除了经方另外其它时方中的“白芍+白术+茯苓”组合也有大量的疏肝解郁的方子,如加味逍遥散、解郁汤、顺肝益气汤、柴芍六君子汤,这几个方的方义本身就用疏肝理气破瘀的作用,又何尝不是“除血痹,破坚积”的作用呢?
另外当归芍药散用来治疗妇人腹痛,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是芍药,按“痛则不通”的原则,白芍在方中应该仍然是活血化瘀的作用。
还有桂枝加芍药在《伤寒论》中“腹满时痛,属太阴也,如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汤加了芍药就变成了止痛,止痛效果不好就改成桂枝加大黄,临床上有专家称芍药为“小大黄”,起活血破瘀的功效可想而知。
小建中汤素来被认为用来温补脾胃的,用来治疗胃口不佳的。其方组成是桂枝加芍药汤加饴糖,也主“腹痛”。不从白芍滋阴的考虑,从白芍破瘀解除轻度食积而解决腹痛可不可以呢?解决了轻度食积,再用饴糖补回虚的脾胃,攻补兼失。事实上我给胃火特别旺的儿童吃小建中汤的确起到降火的作用(一般就认为降虚火),给真正脾胃虚胃口不佳的儿童吃了反而会拉肚子,并没有看到健脾的作用。
以上所述,白芍性能用来活血攻下更合理,虽有说赤芍活血化瘀,白芍滋阴润燥之说,但是不能解释芍药甘草汤治疗腹痛之事实!当然白芍在一个方子中剂量不大,降下破积的作用微小用制约辛散药物,用来当做滋阴也未尝不可,个人之见,仅供同道和老师参考。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