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析栀子、大黄治疗黄疸的应用
雅2-余育浪
一、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出现栀子大黄的方剂
1、栀子大黄汤
[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2、茵陈蒿汤
[出处]伤寒论
[原文]1.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而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
2.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伤寒论》)
3.谷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蒿,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3、大黄硝石汤
[出处]金匮要略
[原文]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上细锉,以水二合,煎一合,去滓,纳硝石,溶之,一日分三回,冷服。《脉经》本方称大黄黄柏栀子芒硝汤。用芒硝,不用硝石,我日本先辈亦然,故余随之亦用芒硝。
二、栀子大黄的药解
栀子:
[性味]苦,寒
[归经]心肝肺胃三焦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临床应用]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3、用于血热出血4、用于热毒疮疡
[药性]寒泻降收润
大黄:
[性味]苦,寒
[归经]脾胃大肠肝心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清泻湿热
[临床应用]1.胃肠积滞,大便秘结 2.血热妄行之出血证 3.热毒疮疡、丹毒及烧烫伤 4.瘀血诸证 5.黄疸,淋证
[药性]寒泻降收燥
三、上述三方用药一揽表
从上表中可知,三方中均使用了栀子大黄并且均出现在黄疸病脉证并治篇,从中我们不难理解以上三方均为治疗黄疸病的主方,以下为黄疸的临床表现。
四、黄疸病的临床表现
1、一身尽黄、皮肤黑黄、舌瘘黄、目青面黑
2、腹满、少腹满、消化不良、胃中苦浊、浊气下流
3、不能饮食、进食加重、呕、欲呕
4、腹痛、腹胀如水状、心中痛、心中懊恼、心中热、心烦
5、胸满、喘促、头眩、语言平静
6、鼻燥、口燥、渴欲饮水、大便时溏、大便黑
7、膀胱急、小便自利、小便不利、小便色不变、小便赤
8、肚热、发热、全身发热、日哺发热
从症状分析,黄疸的临床表现较为广泛,涉及症状多,需辩证分析。黄疸是一种体征,可以发生在多种疾病。不同的疾病导致的黄疸的治疗和预后完全不同,但治疗无非采用清泄里热、攻下瘀热为主。
五、方剂分析
(1)栀子大黄汤 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要点延伸:
1、“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的启示:酒黄疸多为酒精性肝损伤;栀子大黄汤是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主要方剂;栀子大黄汤既然能够治疗酒精性肝损伤,或许也能治疗酒精性脑损伤、心肌损伤。
2、用栀子大黄清利湿热,泻火除烦,本方由茵陈蒿汤、枳实栀子鼓汤加减而成。临床上,凡湿热蕴结于中焦之证,皆可运用。
3、酒热内结,心神昏乱,作懊侬,甚则热痛。栀子、香豉,皆能治心中懊侬,大黄荡涤实热,枳实破结逐停,去宿积也。《伤寒论》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能成是病,非独酒也。(赵以德《金匮玉函经二注》)。
4、沈自南:此邪居里实,通俗之方也。黄疽腹满,小便不利而赤,湿热壅逆中州极矣,但自汗乃表气开通一面,为表和里实。然里实必当下夺。故用大黄、硝石,善攻湿热瘀凝气血之结;黄柏苦寒,以清下焦湿热;栀子轻浮,能使上焦屈曲之火下行,为助也(《沈注金匮要略》)。
5、尤在泾:腹满,小便不利而赤,为里实。 白汗出为表和。大黄、硝石亦下热去湿之法,视栀子大黄及茵陈蒿汤较猛也(《金匮要略心典》)。
6、李克光等:黄疸腹满,为热邪传里,里热成实;小便不利而赤,是湿郁化热,膀胱气化不利;自汗出,是表邪已解,里热熏蒸的现象,所以说,此为表和里实。因为表和无病,里热已成实证,故治疗当用攻下法,通腑泄热用大黄硝石汤。方中以栀子,黄柏清里泄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合用具有清热通便,利湿除黄的作用。但本方药力清泄较猛,在运用时应注意辨证,必须是腹部和胁下胀满或疼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象滑数有力者,町用本方(《金匮要略讲义》)
7、临证提要:本方功能泄热除烦,利湿退黄,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热重湿轻,症见身黄如橘子色,心烦口渴者。亦可用于治疗热邪上扰胸膈、心神,而兼有腑气不通者,症见心胸烦满者。
(2)茵陈蒿汤 谷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要点延伸:
1、功能主治清热利湿退黄。治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色鲜明如橘子,腹微满,口中渴,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2、方中茵陈清热利湿,疏利肝胆为君;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并可退黄为臣;大黄通利大便,导热下行为佐,三药相配,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泄,湿去热除,则发黄自退。
3、“谷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的启示:“寒热不食”提示谷疸是感染性肝胆疾病(胆系感染、病毒性肝炎)。
4、茵陈蒿汤是治疗感染性黄疸的主方。方中茵陈是治疗黄疸的主药,从煎煮法中可以看出,本方中栀子、大黄煎煮时间不宜过太长。
5、“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云也”的启示:“小便当利”提示茵陈蒿汤除湿滞瘀热的主方;“尿如皂角汁状”提示尿液大分子物质浓度大;“色正赤”提示尿胆红素浓度高,栀子和大黄的红色色素成分含量高;“一宿腹减”提示肝脏功能改善、胃肠功能恢复。
(3)大黄硝石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昧,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要点延伸:
1、大黄硝石汤功能主治泄热通腑,兼以利尿。身热口渴,腹满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苔黄厚而干。
2、本方主治黄疸病热胜于湿之证。热邪内盛,里热成实,熏蒸肝胆,而见黄疸,腹满,小便短赤,汗出。此外,还可见腹痛拒按,大便秘结,脉象滑数有力等症。
3、大黄硝石汤用栀子、黄柏清泄里热;大黄、硝石攻下瘀热,善攻湿热瘀凝气血之结。共同奏清热通便,利湿退黄之功。
4、本方清热利湿,退黄通便,主要用于黄疸湿热型。另如实热或湿热为主导致的病变,也可酌情应用。
5、《金匮要略论注》:此为黄疸有里无表者言之,谓疸色黄,见于表矣,乃腹满,小便不利且赤,里热可知。黄疸最难得汗,乃自汗,则表从汗解,故曰此为表和里实。实者邪也,有邪则宜去,故主大黄消石汤。大黄、消石解气血中之实热,黄柏苦寒主下焦,栀子虽轻浮在上,能使里热从上而下,故以为使,且轻浮则与郁结相宜也。
6、《医宗金鉴》引李彣: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柏清下焦湿热,消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六、总结
参比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可知栀子大黄对各种瘀热性肝损伤都有非常好的疗效,是治疗瘀热所致黄疸的重要药对。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