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止中医看诊案例分析by雅三.刘璞

问止中医看诊案例分析

By-刘璞

前言:“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尚浅,则任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较弱,任受且攻且补;末者,病魔经久,邪气侵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医宗必读·积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体质的形成与长期居住环境和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黄帝内经》:“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但现代人的生活五花八门,身体在岁月中被慢慢掏空。“治病必求其本“。当身体不舒服了,对主要症状的改善虽然急迫,然而体质的调整才更能从根本上改变。《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以下为本人在问止中医的看诊案例分析:

一、症状描述:近年来总有凌晨胃部反酸烧心,睡觉容易做梦;怕冷,爱喝热水;偶有小便不利,大便溏泄;嗓子哑;脸油过多;舌头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而水滑;伏天感到四肢沉重。

二、自诊分析:

在中脘穴按下去没有压痛感,说明是心下痞,为虚症;《黄帝内经》:“胃不和,则卧不安”,“ 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睡觉多梦说明脾胃吸收运化出现问题,身体阴阳也出现了不平衡;恶寒,爱喝热水,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舌头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而水滑,说明是身体里面有寒湿,脾主湿,湿太重又会伤到脾,造成脾阳虚,寒湿累积变成了寒痰;心与小肠互为表里,中焦寒湿很盛就导致心热不能移转到下焦,热气上冲,导致肺气虚热,嗓子干哑;夏季伏天时中焦寒湿更严重,脾主肌,脾有了问题,四肢就会感到沉重。整体上说是上焦虚热,中焦寒湿,下焦虚寒,偏向于中州里虚寒症兼上热下寒。

通过以上辩证分析,方剂中需要包括热药和寒药,再加一些去湿健脾阳的药,“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重点在治疗脾胃的寒湿。自己使用过桂枝汤加白术茯苓,旋覆花代赭石汤,半夏泻心汤,吴茱萸汤。

1.方剂单味药组成比较:

2.药对分析比较:

3.自诊疗效:经方药简力专,喝下去效果确实立竿见影,反酸烧心的症状没有了,整体的感觉却没有太大变化。

三、问止体质分析:脾阳不振,伴有心肾阴虚、肝肾阴虚。通过问止中医学习大脑分析,症状原因如下:

  1.小便短少,身肿腰以下为甚,神疲体倦,面色萎黄,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脘腹胀满,纳减便溏,四末不温,舌淡胖润,苔白滑,脉沉迟无力。多因寒湿入侵或劳倦内伤,中阳受损而致,运化无权,水湿不行则小便短少;肾阳虚衰可因久病伤阳,素体阳虚等而致,命火不足,膀胱不能气化而小便不利。脾阳不振兼见面色萎黄、纳减便溏;肾阳虚衰则有面色白、气促喘咳、腰背酸痛、四肢厥冷。脾阳不振小便不利治以温运脾阳、化气行水,方选实脾饮化裁。

2.舌苔洁白,光亮少津,其形有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其色此一般白苔为白,俗称“雪花苔”,并见面色少华,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腹满时减,食欲不振,便溏溲清,形寒肢凉,身倦乏力,气短懒言,脉迟或缓无力。本证由久病脾阳亏损,或屡经吐下,中气大伤,或饮冷中寒,脾阳逐渐衰败,内寒凝闭中焦,既不能运化水湿,又无以输布津液,以致舌苔白凈,津少光亮,形似雪花。《辨舌指南》云:“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此俗名雪花苔,为脾冷而闭也。”其辨证要点:除见白苔外,并见腹中冷痛,腹满喜温,四肢发凉,形寒气怯等脾矢健运、虚寒内盛之象。治宜温中健脾,甘温扶阳,方用附子理中汤化裁。

3.口唇青紫,纳少喉溏,食后腹胀,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沉弱。病位在脾,脾之华在唇,脾阳不振,清阳不能上荣于唇,久之可见唇青紫。若寒犯少阴,阴寒内盛,命门火衰,阳气不运,口唇出现青紫色。二者区别,脾阳虚弱唇青紫较寒犯少阴为轻,有腹胀、纳少、便溏、手足不温等脾阳不振象;寒犯少阴则有手足逆冷、面色黧黑、动则气喘、苔水滑等阴寒内盛肾阳虚惫貌。脾阳虚弱者,治宜温运脾阳,方选附子理中汤;寒犯少阴的,治宜温肾散寒,方选四逆汤。 

4.心胸汗出.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多梦遗精,骨蒸潮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由于素体阴虚血少,或久病伤阴,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致心肾阴虚,不能敛阳,同时又因虚热内扰,津液被迫外泄而成,多兼见虚烦失眠,心悸健忘,头晕耳鸣,咽干舌燥,腰酸膝软,多梦遗精,骨蒸潮热,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症。治宜补益心肾,方选补心丹、六味地黄丸加减。 

四、问止汤剂:

姜半夏:10g, 白芍:10g, 桂枝:10g(后下),

生姜:10g, 柴胡:12g, 栀子:10g, 黄芩:10g,

苍术:10g, 厚朴:6g, 茯苓:10g, 猪苓:10g,

泽泻:15g, 陈皮:6g, 人参:10g(久煎),白术:10g,

大枣:30g, 炙甘草:10g

图片来自问止中医APP

五、问止汤剂分析:

根据以上汤剂单味药的组成,可以看作是结构符合方剂柴胡桂枝汤与胃苓汤的合方。通过问止中医学习大脑,具体分析如下:

1.柴胡桂枝汤:

[出处]《伤寒论》

[功用]表里两解,寒热兼除。

[适用症状]少阳病兼表证。外感风寒,发热自汗,微恶寒或寒热往来,鼻鸣干呕,头痛项强,胸胁满痛,四肢烦疼,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亦治心腹卒痛。

 [方解]本方系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合方,因以前方为主;后方为从,故言柴胡桂枝汤。桂枝汤用以治太阳表证,小柴胡汤用以治少阳里证;并因表里之证,俱属轻微,故祗各取原方之半。两方互相配合,而奏表里两解,寒热兼除之功。一般用于柴胡汤证体质之心腹症状有效,尤其是由于神经过度紧张所引起之慢性胃痛应用机会较多,对神经过敏而心悸亢进不眠者亦可用之,对服过发散剂后仍未痊旎之感冒屡有良效。 方中柴胡可促进肝脏之血液循环,除胸胁苦满、潮热;黄芩亦有解热之作用,特别是对胸部之热症状,消化器官之消炎作用有效,与柴胡合用效果更佳。人参可增强内脏机能,促进食欲;生姜、半夏能止呕、袪痰、增进食欲,且有利尿作用,能去除停滞于胃部及胸部的水份。桂枝治逆上头痛;白芍可促进消化器官之运动,与大枣、生姜、甘草合用有滋养强壮的作用。

 [药对分析]:

柴胡桂枝汤用于“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药对桂枝+白芍+炙甘草,补收润的性质很强,具有滋阴,补血,补心阳,解肌发表的作用;药对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的寒温、补泻、升降都比较平衡,但是在散燥方面却很明显,对消痞散结,止咳平喘,温中,去火,化痰,和解降气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图:

图片来自问止中医大脑

[方性分析]: 温、补、微降、收

图片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2.胃苓汤:

[出处]《世医得效方》

[功用]祛湿和胃,行气利水。

[适用症状]脾胃湿滞,不能运化,食欲不振,反胃嗳气,恶心呕吐,心腹胀痛,口苦短气,霍乱吐泻,宿食不消,肢困倦怠,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而厚,及山岚瘴雾,不服水土。

 [方解]本方为平胃散与五苓散之合方,平胃散用以调气暖胃,消食化痰,五苓散用以袪暑除湿健脾,如此两方配合,则脾胃调和,饮食不搏,百病自消。本方用于平素有水毒,因急性胃炎或中暑湿而下痢者,以夏秋雨季发生较多,脉证俱实。

[药对分析]:

从以上药对可以看出,此合方在行气,燥湿,健脾胃方面的作用很强大。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是五苓散及其类方的药对,降散燥方面比较强,具有利阳,固涩,补气,去水化湿,健脾消肿的作用;苍朮+厚朴+陈皮的温泻散燥明显,具有去水化湿,理气行气,去实的作用。如图:

 [方性分析]: 温、微泻、降、散、燥

图片来自问止中医学习大脑

六、治疗效果:经过几次看诊服药,效不更方,身体整体好转,有些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是由于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导致有些症状会有些反复,这也说明养生的重要性。

七、自诊方剂与问止方剂比较:

1.方剂单味药组成比较

2.方剂药对、药性比较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到自选方剂为单独的经方,虽然立竿见影,但目的重在治疗胃部的不适症状,急于治标;而问止汤剂为结构符合方剂的合方,考虑到病在少阳兼上热下寒,进入了三焦系统,影响了肝胆,乃用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再用柴胡通利三焦,使黄芩,栀子到达上焦去除虚热;生姜、半夏温胃、化痰、止呕;苍术、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利阳,固涩,补气,去水化湿,健脾消肿;苍朮、厚朴、陈皮去水化湿,理气行气,去实;人参补足脾胃的津液。合方重在整体体质的调理,标本兼治。

八、 综述:林大栋老师说过,“如果我们在临床上仅仅专注于消除症状却忽略了体质因素,往往会有事倍功半的偏失。”所以,在治疗中需要以体质改善为本,兼顾症状调整。

体质的调整又要从身体整体情况出发,首先通过四诊合参,必要时包括舌诊、腹诊,眼诊,耳诊等诊断方法来获取准确的症状,再根据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辩证思想分析症状的原因,最后得出准确的整体体质情况。方剂则要从经方角度入手,使用合方比使用某个单独的经方治疗,在改善整体体质上效果更好。所以,“体质”为诊治中最重要的中心思想。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