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陈汤》的变化
雅1班王海燕
现代人所生之病诸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多与痰湿有关,多因平日起居不节、饮食肥甘厚味居多造成的。《二陈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治一切痰饮为病。搜索《中医大脑》,发现与《二陈汤》相近的方子还有六个,分别是《枳缩二陈汤》《六君子汤》《藿香正气散》《二术汤》《五积散》《温胆汤》一并进行分析。
《二陈汤》:
[组成]半夏(汤洗七次)、橘红,各五两;白茯苓三两,甘草(炙)一两半。上药㕮咀,每服四钱(12g),用水一盏,生姜七片,乌梅一个,同煎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用法]加生姜7片,乌梅1个,六碗水煮成两碗,温服。
[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适用症状]治一切痰饮为病,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
[方解]
1.本方系治湿痰通用方,治一切因痰饮所引起的各种疾病。及治由于胃内停水而发生呕吐、恶心的方剂,具有镇静呼吸中枢作用,能解除支气管痉挛,间接使气管分泌物减少。 上述所谓“痰饮”,除痰之外,还包括体水作祟的病状。凡水分的代谢起变化,或运行分布的状态不正常,无法达成充分的代谢与排泄毋引的皆称之。
2.本方证多由脾失健运,湿无以化,湿聚成痰,郁积而成。湿痰为病,犯肺致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多;停胃令胃失和降,则恶心呕吐;阻于胸膈,气机不畅,则感痞闷不舒;留注肌肉,则肢体困重;阻遏清阳,则头目眩晕;痰浊凌心,则为心悸。治宜燥湿化痰,理气和中。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煎加生姜,既能制半夏之毒,又能协助半夏化痰降逆、和胃止呕;复用少许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橘红相伍,散中兼收,防其燥散伤正之虞,均为佐药。以甘草为佐使,健脾和中,调和诸药。综合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注意事项]因本方性燥,故燥痰者慎用;吐血、消渴、阴虚、血虚者忌用本方。
《枳缩二陈汤》
[组成]半夏、茯苓各3g 陈皮、香附、厚朴、延胡各2g 枳实、缩砂、茴香、木香、草豆蔻、干姜各1g
[用法]
六碗水煮成两碗,早晚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化痰利气、祛寒止痛。
[适用症状]痰涎停郁心膈、攻走腰背、呕哕大痛。本方能治胸中及胃内的痰飮,上攻心下与两乳之间,为之发生呕吐和疼痛及于腰背者。慢性胃炎、胃弛缓、胃酸过多、胃溃疡、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症、狭心症、痰饮病。
[方解]本方系以二陈汤为基础方,再加入小茴香,延胡索、香附、干姜等药,行气止痛;再配伍枳实,缩砂、木香、厚朴、草豆蔻等,以增强行痰利气的功能。
[注意事项]非痰饮病引起之胸痛引背,本方不适宜。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二钱,白朮二钱(土炒),茯苓二钱,甘草五分(炙),陈皮一钱,半夏一钱五分,生姜一片,大枣二枚。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前或不拘时温服。
[功用]补脾健胃,化痰燥湿。
[适用症状]脾胃气虚兼痰湿之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甚则嘈杂、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濡缓。
[方解]
1.本方是由治脾胃虚弱的四君子汤,和治疗胃内停痰的二陈汤并合而成的方剂。 方中的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功能振奋沉衰的胃肠活动力,并加强消化与吸收;陈皮、人参同能促进食欲,并协同半夏而干燥胃内之湿;又半夏、白朮、茯苓等,既能袪除胃内停水,也可加强胃内的停水。陈皮、半夏,即二陈汤,用以燥湿化痰,去胃肠内停水;两方配合,共建理气和中之功。
2.本方可作为虚弱者或老人的养生药用于胃肠虚弱,胃内停者患者消化机能衰弱,心下有痞塞感,而食欲不振,容易疲劳,消瘦贫血,手足厥冷,腹脉俱软弱无力,且日常手足易冷,兼有痰饮等症状。
《藿香正气散》
[原文]治伤寒头疼,憎寒壮热,上喘咳嗽,五劳七伤,八般风痰,五般膈气,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泄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妇人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并宜治之。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三两,白朮(土炒)、陈皮、半夏曲,厚朴(姜制)、桔梗各二两,炙甘草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现代用法:散剂,每服15g,生姜、大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适用症状]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湿滞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脉浮滑。
[方解]
1.方中的紫苏、藿香、白芷等能解表及发散暑湿;白朮、茯苓、陈皮、半夏、厚朴等为善消宿食与袪除停水;桔梗、大腹皮则用以疎通胸腹及顺气。
2.构成本方的药物,是以治痰飮(水毒)的二陈汤为基础,其余的都是调和胃肠的芳香挥发性健胃剂。 因为本方能发越脾气,所以称为正气散。藿香以它的芳香帮助胃的活动,开胃而调整胃气;紫苏和白芷有发表的功能,把外感发散;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为二陈汤,能袪除胃内的停水并止呕吐;厚朴、大腹皮、桔梗能顺气开胃,排除停积胃内的废气,袪除腹满。
3.本方多在夏季使用,以治内伤与外感为主。外感系指被夏天的风寒(包括冷气和电扇的风)所伤,内伤是因吃饮生冷束西过量而伤害胃肠,因此由于宿食与停水,发生头痛,发热,心下郁积,呕吐,下痢,心腹疼痛等,而又不发汗,且服和腹部都有力时,便可适用本方。纵无此等症状,夏季常用亦有调整胃肠,使身心轻快之效果。
4.本方主治之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为夏月常见病证。风寒外束,卫阳郁遏,故见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湿滞,湿浊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则为上吐下泻;湿阻气滞,则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风寒,内化湿浊,兼以理气和中之法。方中藿香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风寒,又取其芳香之气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而止呕,为治霍乱吐泻之要药。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以止呕;白朮、茯苓健脾运湿以止泻,共助藿香内化湿浊而止吐泻,俱为臣药。湿浊中阻,气机不畅,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且寓气行则湿化之义;紫苏、白芷辛温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紫苏尚可醒脾宽中,行气止呕,白芷兼能燥湿化浊;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湿;煎用生姜、大枣,内调脾胃,外和营卫。使以甘草调和药性,并协姜、枣以和中。诸药合用,外散风寒与内化湿滞相伍,健脾利湿与理气和胃共施,使风寒外散,湿浊内化,气机通畅,脾胃调和,清升浊降,则霍乱自已。感受山岚瘴气及水土不服本方辟秽化浊,和中悦脾而治之。
[注意事项]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凡属口渴,舌苔黄燥者不宜使用。
《二术汤》
[组成]苍朮(米泔浸,炒)1钱半,白朮(去芦)1钱,南星1钱,陈皮1钱,茯苓(去皮)1钱,香附1钱,酒芩1钱,威灵仙1钱,羌活1钱,甘草1钱,半夏(姜制)2钱。
[用法]六碗水煮成两碗,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燥湿化痰,疏经止痛。
[适用症状]治痰饮体质、手臂疼痛无外伤引起者。
[方解]本方之主要治疗目标,为痰饮所引起之疼痛。此痰饮乃上焦湿痰,故患者系水毒性体质,而筋肉之紧张不佳,平素胃肠亦不健,唯亦不必拘泥于此证,今广泛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四十腕、五十肩等神经痛,均有特殊效果。 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即二陈汤,能燥湿利痰,为理脾胃治湿痰的妙剂;羌活逐风胜湿,利关节而和诸痛;天南星袪痰破结,并治风湿;白朮、苍朮除湿、健脾、强胃;灵仙可袪在表之风湿,又可通行经络而止痹痛;黄芩清热燥湿;香附能止痛。
[注意事项]阴虚者慎用。
《五积散》
[组成]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芍药、半夏各三两,陈皮、枳壳、麻黄各六两,苍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温服。
[用法]九碗水煮成三碗,桂枝后下只煮15分钟。饭后各温服一碗。
[功用]解表散寒,温中消积。
[适用症状]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腰股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凝气滞者。
[方解]
1.本方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用于稍属虚证而略带贫血者,由于风寒湿气与水毒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用之甚奏效,尤以肝脾虚弱,上半身有热感而下半身寒冷,并腰、股、下腹等处冷痛,为其主症。其脉,一般为沉或迟。本方为阴阳表里通用剂,以散寒、食、气、血,痰五积而取名,在双解剂中,属于解表温里法。
2.方中苍朮、陈皮、甘草、厚朴等,即平胃散,能消解饮食的积滞;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即二陈汤,与枳壳配伍,俱能驱除胃内停水与痰饮;当归、白芍、川芎等,可视作四物汤去地黄,能养血和血而行气;其余干姜、麻黄、白芷、桔梗等,皆为温寒冷,散风邪之品,并能强化血行,肉桂以健脾燥湿,温化痰饮,治脾失健运的痰饮病,诸药合用为表里双解,温中散寒,气血同治,痰食并消的方剂。而使体内水的代谢,恢复正常,诸症自消。
[注意事项]
1.麻黄用到15g以上时,需要久煮至少两小时。 2.有麻黄的处方不可超过晚上八点服药,否则容易造成失眠的情况。如果这样做还是有失眠的情况,请改成早午饭后服用即可。 3.本方偏温燥,形体消瘦、心烦口渴、唇舌暗红者慎用。 4.苍朮麻黄比例不同效果就会有所差异: 苍朮2麻黄1 --> 小汗 苍朮3麻黄1 --> 尿量多 苍朮4麻黄1 --> 无明显汗利,但湿邪能自化
《温胆汤》
[组成]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茯苓一两半,上锉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用法]上锉为散。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适用症状]胆胃不和、痰浊内扰证。虚烦失眠、胸闷有痰,恶心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口苦、苔腻、脉弦滑。
[方解]
1.方中的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是二陈汤,能怯除胃内停水;竹茹善解胃热而兼有鎭静作用;枳实可治心下痞硬,并兼疗心神不安。本方加黄连和酸枣仁,可降低神经的兴奋而达到鎭静的作用。由于酸枣仁1g之量稍嫌不足,可酌以增量,达到好的疗效。
3.本方为化痰和胃的基础方,为二陈汤加味而成,所治证候虽多,其机理均属胆胃不和,痰热为患,以胸痞痰多,口苦,苔黄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数为提,是治弛缓性体质的人,患胃下垂或胃弛缓所并发的虚证失眠症和神经症,或病后虚烦,或病后容易疲劳者,因此本方具有治胃病和失眠症的双重效果。 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等五味即二陈汤能袪除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且有镇静作用;枳实则有去心下痞满,镇静不安之功能,再加黄连和酸枣仁,以其更能镇静神经之兴奋。如此袪痰降逆,调和胆胃使痰与热俱去,则诸证可愈。
4.本方证多因素体胆气不足,复由情志不遂,胆失疏泄,气郁生痰,痰浊内扰,胆胃不和所致。胆为清净之府,性喜宁谧而恶烦扰。若胆为邪扰,失其宁谧,则胆怯易惊、心烦不眠、夜多异梦、惊悸不安;胆胃不和,胃失和降,则呕吐痰涎或呃逆、心悸;痰蒙清窍,则可发为眩晕,甚至癫痫。治宜理气化痰,和胃利胆。方中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为君药。臣以竹茹,取其甘而微寒,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半夏与竹茹相伍,一温一凉,化痰和胃,止呕除烦之功备;陈皮辛苦温,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辛苦微寒,降气导滞,消痰除痞。陈皮与枳实相合,亦为一温一凉,而理气化痰之力增。佐以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煎加生姜、大枣调和脾胃,且生姜兼制半夏毒性。以甘草为使,调和诸药。综合全方,半夏、陈皮、生姜偏温,竹茹、枳实偏凉,温凉兼进,令全方不寒不燥,理气化痰以和胃,胃气和降则胆郁得舒,痰浊得去则胆无邪扰,如是则复其宁谧,诸症自愈。 温胆汤最早见于《外台秘要》卷17引《集验方》,方中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陈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全方药性以温为主。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所载3首同名温胆汤中有两方组成完全相同,均在《集验方》原方基础上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个,生姜减为五片,全方药性即由偏温而归于平和,其主治在“虚烦证治”仍沿袭《外台秘要》之治,在“惊悸证治”项下则为“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气郁生涎”变生的诸证,但仍沿袭温胆汤。后世医家又在此基础上进行化裁,如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卷上);去姜、枣,易枳实、茯苓为枳壳、赤茯苓,更加青蒿、青子芩、碧玉散,方名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功用方向亦随之转为以清胆和胃为主。
[注意事项]急性呼吸逆炎症忌用之。
由中医大脑搜索可见:
《二陈汤》:[功用]燥湿化痰,理气和中;[适用症状]治一切痰饮为病,或呕吐恶心,或头眩心悸,或中脘不快,或发为寒热,或因食生冷,脾胃不和。本方是由《金匮》的小半夏加茯苓汤加陈皮、甘草所组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且又和胃降逆,为君药。橘红为臣,既可理气行滞,又能燥湿化痰。君臣相配,寓意有二:一为等量合用,不仅相辅相成,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而且体现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之意;二为半夏、橘红皆以陈久者良,而无过燥之弊,故方名“二陈”。此为本方燥湿化痰的基本结构。佐以茯苓健脾渗湿,渗湿以助化痰之力,健脾以杜生痰之源。鉴于橘红、茯苓是针对痰因气滞和生痰之源而设,故二药为祛痰剂中理气化痰、健脾渗湿的常用组合。因此本方结构严谨,散收相合,标本兼顾,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功。
《枳缩二陈汤》[功用]化痰利气、祛寒止痛;[适用症状]痰涎停郁心膈、攻走腰背、呕哕大痛。本方能治胸中及胃内的痰飮,上攻心下与两乳之间,为之发生呕吐和疼痛及于腰背者。慢性胃炎、胃弛缓、胃酸过多、胃溃疡、肋间神经痛、心脏神经症、狭心症、痰饮病。此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再加入小茴香,延胡索、香附、干姜等药,行气止痛;再配伍枳实,缩砂、木香、厚朴、草豆蔻等,以增强行痰利气的功能。所以此方在化痰的同时更偏重利气祛寒止痛的作用。
《六君子汤》[功用]补脾健胃,化痰燥湿;[适用症状]脾胃气虚兼痰湿之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甚则嘈杂、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舌淡苔白、脉濡缓。本方是《二陈汤》加入了治脾胃虚弱的四君子汤,并合而成的方剂。 方中的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即为四君子汤,功能振奋沉衰的胃肠活动力,并加强消化与吸收;陈皮、人参同能促进食欲,并协同半夏而干燥胃内之湿;又半夏、白朮、茯苓等,既能袪除胃内停水,也可加强胃内的停水。陈皮、半夏,即二陈汤,用以燥湿化痰,去胃肠内停水;所以此方在化痰的同时补脾健胃,两方配合,共建理气和中之功。
《藿香正气散》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适用症状]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湿滞证。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舌苔白腻、脉浮滑。此方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入了调和胃肠的芳香挥发性健胃药,其中藿香以它的芳香帮助胃的活动,开胃而调整胃气;紫苏和白芷有发表的功能,把外感发散;茯苓、半夏、陈皮、甘草为二陈汤,能袪除胃内的停水并止呕吐;厚朴、大腹皮、桔梗能顺气开胃,排除停积胃内的废气,袪除腹满。因此本方在化湿的同时能发越脾气,所以称为正气散。多在夏季使用,以治内伤与外感为主。
《二术汤》[功用]燥湿化痰,疏经止痛;[适用症状]治痰饮体质、手臂疼痛无外伤引起者。本方中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生姜即《二陈汤》,能燥湿利痰,为理脾胃治湿痰的妙剂;羌活逐风胜湿,利关节而和诸痛;天南星袪痰破结,并治风湿;白朮、苍朮除湿、健脾、强胃;灵仙可袪在表之风湿,又可通行经络而止痹痛;黄芩清热燥湿;香附能止痛。所以本方主要治疗目标,为痰饮所引起之疼痛。此痰饮乃上焦湿痰,故患者系水毒性体质,而筋肉之紧张不佳,平素胃肠亦不健,唯亦不必拘泥于此证,今广泛使用于肩关节周围炎、四十腕、五十肩等神经痛,均有特殊效果。
《五积散》 [功用]解表散寒,温中消积;[适用症状]1.外感风寒、内伤生冷之证、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腰股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 2.妇女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寒凝气滞者。本方是由《二陈汤》加入《平胃散》所得,方中苍朮、陈皮、甘草、厚朴等,即平胃散,能消解饮食的积滞;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等,即二陈汤,与枳壳配伍,俱能驱除胃内停水与痰饮;当归、白芍、川芎等,可视作四物汤去地黄,能养血和血而行气;其余干姜、麻黄、白芷、桔梗等,皆为温寒冷,散风邪之品,并能强化血行,肉桂以健脾燥湿,温化痰饮,治脾失健运的痰饮病,本方诸药合用为表里双解,温中散寒,气血同治,痰食并消的方剂。而使体内水的代谢,恢复正常,诸症自消。
《温胆汤》 [功用]理气化痰,和胃利胆。 [适用症状]胆胃不和、痰浊内扰证。虚烦失眠、胸闷有痰,恶心呕吐、呃逆、或惊悸不宁、口苦、苔腻、脉弦滑。本方为化痰和胃的基础方,为二陈汤加味而成,所治证候虽多,其机理均属胆胃不和,痰热为患,以胸痞痰多,口苦,苔黄而腻,脉象滑数或弦数为提,是治弛缓性体质的人,患胃下垂或胃弛缓所并发的虚证失眠症和神经症,或病后虚烦,或病后容易疲劳者,因此本方具有治胃病和失眠症的双重效果。 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生姜、甘草等五味即二陈汤能袪除胃内停水;竹茹解胃热,且有镇静作用;枳实则有去心下痞满,镇静不安之功能,再加黄连和酸枣仁,以其更能镇静神经之兴奋。如此袪痰降逆,调和胆胃使痰与热俱去,则诸证可愈。
因为我只是一名中医爱好者,能对上述方子的实际运用的机会很少,《二陈汤》只是用在自己家人日常清痰效果很好。《六君子汤》帮助同事的儿子止咳化痰疗效很好,小朋友喝了一副药就咳出很多白痰,三副药吃完就不咳了。用《温胆汤》泡脚去湿气化痰同事用过效果也很好。《藿香正气散》平时用的最多,家里的常备药,肠胃感冒,肠胃受凉引起的上吐下泻,还有皮肤上面长的湿疹、红痒,脚气之类的外涂统统有效果。总之,只要辩证准确按证施药,都会取得很好的疗效。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