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习中药配伍的时候,都一定对十八反十九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是逢试必考。十九畏多是虎狼之药,单药运用的情况都很少,更不谈组合应用了,十八反却是临床常用药,组方之时,常常要多加留意,防止开了相反之药,被药房的师傅笑话。我以找bug的心态,在中医大脑检索十八反十九畏的组合信息,没想到竟然检索出三条方剂,其中两条竟然出自金匮要略,引发我很多遐想,在仲景时代是不是还没有十八反的内容?后世是如何总结出这些经验的?都不得而知,只知故老相传而已。下面就检索出来的信息做简要分析。
符合十八反的有两条方剂分别是甘遂半夏汤和赤丸。
符合十九畏的只有一条三畏汤,出自扶阳派大家李可先生。
甘遂半夏汤:
出自金匮要略
原文“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
组成: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 芍药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无) 右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药汁,煎取八合,顿服之。
功用:涤痰逐饮。
适用症状:留饮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虽自觉轻快,但心下仍然坚满者。
方解
1.《金匮要略直解》:留者行之,用甘遂以决水饮;结者散之,用半夏以散痰饮。甘遂之性直达,恐其过于行水,缓以甘草、白蜜之甘,收以白芍之酸,虽甘草、甘遂相反,而实有以相使,此酸收甘缓,约之之法也。《灵枢经》曰:约方犹约囊,其斯之谓欤!
2.《古方选注》:甘遂反甘草。反者,此欲下而彼欲上也。乃以白芍约之,白蜜润之,则虽反而甘遂仍得下渗。《灵枢》有言:约方约囊是也。甘遂、半夏逐留饮漫于肠胃之间,虽利而续坚满,苟非以甘草、白蜜与甘遂大相反者激而行之,焉能去其留着之根。相反为方,全赖白芍酸可胜甘,约以监反,庶不溷乱中焦而为害。
3.《金匮要略心典》:脉伏者,有留饮也。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者,所留之饮从利而减也。虽利,心下坚满者,未尽之饮,复注心下也。然虽未尽而有欲去之热,故以甘遂、半夏因其势而导之。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之者,盖欲其一战而留饮尽去,因相激而相成也。白芍、白蜜,不特安中,抑缓药毒耳。
相反药物“甘遂甘草”
单味药分析:
甘遂
[性味]苦,寒;有毒
[归经]肺肾大肠
[功效]泻下逐饮,消肿散结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等证2、用于风痰癫痫3、用于痈肿疮毒
[药性]寒泻降散燥
半夏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药性]温补降散燥
方性分析:
病机单味药分析:
赤丸:
出自金匮要略
原文“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组成:
茯苓四两 乌头二两(炮) 半夏四两(洗)(一方用桂) 细辛一两(《千金》作人参)
功用:温经散寒,化饮止痛
[适用症状]
寒饮腹痛,手足厥逆
方解:
1.《张氏医通》:此方川乌与半夏同剂,用相反以攻坚积沉寒,非妙达先圣至理,不能领略其奥,与胡洽治膈上积用十枣汤加甘草、大戟同一妙义。而《普济方》仅用川乌、半夏2味,易白凤仙子、杏仁,黄丹为衣,服7丸至谷道见血而止。其瞑眩之性可知。盖药之相反相恶,不过两毒相激,原非立能伤人,后世以为相反之味,必不可用,陋哉。
2.《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寒气而至厥逆,阴邪盛也。方中川乌、细辛以温散独盛之寒;茯苓、半夏以降泄其逆上之气,人所共知也;而以朱砂为色,其玄妙不可明言,盖以此品具天地纯阳之正色,阳能胜阻,正能胜邪,且以镇寒气之浮,而保护心主,心主之令行,则逆者亦感化而效顺矣。
相反药物乌头半夏
单味药分析:
乌头
[性味]辛、苦,大热;有大毒
[归经]心脾肝肾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风寒湿痹,拘急止痛2、用于寒湿诸痛
半夏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药性]温补降散燥
方性分析
病机单味药分析
三畏汤
出自李可经验
组成:
人参6g 醋五灵脂6g 丁香6g 郁金6g 肉桂3g 赤石脂30g
适应症状:
止久泻、久带,消寒胀。可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冠心病、胃癌、子宫颈癌、难治的妇科带下病。
方解:
1.人参和五灵脂:一补一通,用于虚中夹瘀之症,益气活血,启脾进食,化积消瘤,化瘀定痛,化腐生肌。李老曾治数百例胃肠溃疡,二药等分,为散吞服,当日止痛,半月痊愈。朱良春先生也指出人参五灵脂同用效佳而无弊,胃脘久痛者,多虚亦多淤,即以人参五灵脂同用,有止痛,消胀,愈疡,开胃消食之功。
2.丁香和郁金:丁香辛温芳香,入肺胃脾肾四经,温肾助阳,消胀下气;
相畏药物:人参五灵脂,丁香郁金,肉桂赤石脂
单味药物分析:
人参
[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
心肺脾
[功效]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药性]
微温补升收润
五灵脂
[性味]苦、甘,温
[归经]肝脾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瘀血内阻之出血证2、用于瘀血内阻诸痛证3、治小儿疳积
[药性]温泻
丁香
[性味]辛,温
[归经]脾胃肾
[功效]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胃寒呕吐、呃逆2、用于脘腹冷痛3、用于肾虚阳痿
[药性]温补升散燥
郁金
[性味]辛、苦,寒
[归经]肝心胆
[功效]活血止痛,行气解郁,凉血清心,利胆退黄
[临床应用]
1、用于血瘀气滞之胸胁腹痛2、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等证3、用于肝胆湿热证4、用于肝郁化火,气火上逆,破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及妇女倒经等
[药性]寒泻散
肉桂
[性味]辛、甘,大热
[归经]肾脾心肝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
[临床应用]
1、用于肾阳虚证2、用于寒凝血滞的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胸痹,寒疝腹痛3、用于寒凝血滞的痛经,经闭4、用于阴疽
[药性]大热补散燥
赤石脂
[性味]甘、酸、涩,温
[归经]大肠胃
[功效]涩肠止泻,收敛止血,敛疮生肌
[临床应用]1.久泻久痢。2.崩漏,带下,便血,3.疮疡不敛,湿疹,湿疮。
[药性]温收燥
方性分析:
病机单味药分析:
检索完中医大脑的信息,我又上网上搜索了一下相关文章,发现历代对“十八反”与“十九畏”持不同意见及打破戒律用药者也大有人在。如《千金要方》肾沥散中乌头与白蔹同用;《儒门事亲》通气丸中则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朱良春、李可等治心腹痛及腹中积块常取人参与五灵脂同用;凌一接以半夏、川乌同用,未见“相反”作用出现;刘燃生观察海藻与甘草同用,未见任何毒副反应,相反却使免疫作用明显增强等等。医海无涯,中医随便某个边边角角提出来都值得研究一番,能做的工作真是太多了,我辈当自强。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