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方剂的运用 -唐冬梅

葛根汤,半夏厚朴汤以及甘草附子汤的辩证运用


(1)葛根汤:

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伤寒论》) 

3.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金匮要略》)


结合临床:第一天高烧39.8度,无汗,全身痛,加喉咙痛,无涕,无咳嗽,第二天37.4度,第三天回复正常。

   

  方剂: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

     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伤寒杂病论)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桂枝、白芍

[功效]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相使.

[主治]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

[药对]麻黄、桂枝

[功效]发表解肌散寒。相须。

[主治]治疗四肢水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药对]生姜、大枣

[功效]养脾胃和营卫。相使。

[主治]治疗风寒感冒(入表药),胃脘不舒呕吐(入健脾药)。

[药对]桂枝、白芍、葛根

[功效]温经通脉。

[主治]治疗肩背痛。

[药对]白芍、炙甘草

[功效]酸甘化阴,养血敛阴。

[主治]治疗阴血不足之筋脉拘急及腹痛。

[药对]桂枝、炙甘草

[功效]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相使。

[主治]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其人欲两手交叉覆盖,喜按心胸部位。


[方解]

1.本方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所组成,功能和缓肌肉的过度紧张,而使血行旺盛,并有发汗利尿的效能。但,胃肠虚弱者或肌肉弛缓

者服用本方后,往往会引起脱力感,或食欲减退。


2.本方是从桂枝汤减少桂枝、白芍份量,而加葛根、麻黄组成,又从麻黄汤中去杏仁,家葛根、大枣、生姜亦能构成此方。本方的症状

为表有实热而项背紧张,或在体表有局部性的淤血。


3.本方为外感无汗恶寒项背强急时之发汗剂,作感冒药使用之机会最多,且有着效,并可治肠炎与赤痢初起,发热有恶寒者。


4.本方即在桂枝汤中,加入葛根与麻黄。因方中葛根居主位,故名。葛根能升津解肌,促进身体表面之血液循环,使之解热,并能促进

肠管之收缩,使容易排泄;麻黄配合甘草可治咳嗽,缓和身体表面的紧缩,配合桂枝有发汗作用;桂枝可调节血行;白芍有促进消化系

统之机能及强壮的作用;甘草可解毒调和诸药;大枣有滋润之功;生姜可助血行,扶中而通脉。故本方不但为热性病在表证时所常用,

对于非热性其他杂病,不论有无发热,恶寒,凡脉浮有力,项背部有紧张感及炎症充血,或自下痢,或急性痉挛等症状者,均可使用,

范围亦甚广。


   

(2)半夏厚朴汤

1.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要略》)

2.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何

类…… 《金匮要略·水气病》


结合临床:咽喉部吐不出咽不下像有东西堵着,西医(慢性咽炎)6幅方剂明显改善堵塞感

   

  方剂: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紫苏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伤寒杂病论)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姜半夏、厚朴、茯苓、生姜、紫苏叶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治疗咳喘,一直有痰_白色黏痰,痰白或清晰,苔白腻而滑。

[药对]生姜、姜半夏、茯苓

[功效]温胃、化痰、止呕、化饮。

[主治]寒饮呕吐。

[药对]茯苓、姜半夏

[功效]化痰止呕。相须。

[主治]治疗胃中停饮之呕吐。

[药对]生姜、姜半夏

[功效]温胃、化痰、止呕。相畏相使。

[主治]治疗寒饮呕吐,失眠,容易焦躁紧张、心惊。


[方解]

1.构成本方的半夏与茯苓,能袪除胃内停水,并治悪心、呕吐,且有调整体液循环的功能。厚朴能缓解肌的紧张和痉挛,并兼治腹满和

疎通气分的郁滞;紫苏为轻度的兴奋剂,能使心神明快舒爽,复能鼓舞胃肠的机能。生姜则与茯苓、半夏协力,助长其效能,加强胃肠

的机能,且袪除停水和鎭止呕吐。

2.本方的主药为半夏和厚朴,其他药物是用于协助主药。半夏能袪除心中及胃内的停水,并有顺气之功;厚朴善于开气,并协助半夏的

作用。茯苓协同半夏法除心下停水;生姜能消除气痞,并协助半夏、厚朴、紫苏;紫苏能开气,且有提醒心神的作用。又紫苏对于鱼、

蟹的中毒有特效。汤本求眞氏以紫苏易走失性味,而加入大量的苏子。由于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而治胃症状、神经症状和浮肿症状。

3.本方各药皆有健胃作用,又兼任痰止呕,消满止痛,利水袪湿,平喘止咳,对一切感冒症,咳嗽气促,胸满腹胀,七情郁气,咽中觉

有异物与刺激之感等者有效。

本方为气剂之权舆,不仅治梅核气或慢性咽喉炎,对于其他各种气病(神经症),皆可活用。金匮条文,虽祗言妇人,但并非妇人始有此

病,惟因妇人情性热着,不能宽解,多被七情所伤,容易气郁,故使用本方机会较多而已。

方中所用皆气药;半夏降逆气,厚朴解结气,紫苏散郁气,茯苓利痰气,生姜则扶正气而去邪;如此,诸气既舒,其病自消。

4.本方证多因痰气郁结于咽喉所致。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肺胃失于宣降,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相搏,结于咽喉,故见咽中如有

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肺胃失于宣降,还可致胸中气机不畅,而见胸胁满闷、或咳嗽喘急、或恶心呕吐等。气不行则郁不解,痰

不化则结难散,故宜行气散结、化痰降逆之法。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

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紫苏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

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

自除。 [收起]


[注意事项]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

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3)甘草附子汤

[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金匮要略》)


结合临床:母指关节红肿,表皮发烫不能碰,先3副,第一剂三个多小时后疼痛减轻红肿渐消,第二天反复后又三幅无痛但红肿明显消,

     再三幅基本好转

   

  方剂: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破;白朮二两;桂枝四两,去皮,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伤寒杂病论)


本方剂由具备如下功效的药对组成:

 [药对]桂枝、炮附子、苍朮

 [功效]去风寒湿痹。

 [主治]治疗全身痹痛。

[药对]桂枝、炮附子

 [功效]温经通脉,散寒止痛。

 [主治]治疗寒凝血滞的痹证。全身疼痛,或脘腹冷痛,或经痛、闭经。

 [药对]苍朮、炮附子

 [功效]去寒湿之痛。

 [主治]治疗寒湿证的肩背酸痛,腰痛,髋部痛,膝盖疼痛。

[药对]桂枝、苍朮

 [功效]去风除湿。

 [主治]治疗风湿痛,退化性关节炎等。

[药对]桂枝、炙甘草

 [功效]辛甘化阳,补益心阳。相使。

 [主治]治疗心阳虚之心悸气短,其人欲两手交叉覆盖,喜按心胸部位。


[方解]

1.本方是由甘草、朮、附子、桂枝等四味药物所构成。方中的甘草能缓和急迫而治疼痛;朮不仅能袪除水毒而增加尿利,且有鎭痛之效

又配同桂枝而有建胃作用;附子为促进新陈代谢,与通顺血行,兼有治疼痛的作用;桂枝则用以去外邪,及通顺血行,兼有治疼痛的

作用;诸药互相协力,俾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本方是以桂枝及附子为主药,原来系为桂枝的分量最多。桂枝能去风(即外邪),并和顺在表之气;附子则加强新陈代谢,而使血行通

顺,能温表虚与里寒,治疼痛,且兼去水;白朮则与附子协力,从利尿而驱逐水毒;甘草能缓和急迫与疼痛;并协助桂枝治气上冲及短

气。

本方是属少阴病的药方。方后的注意文“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始”之意是:

起初服药后如有汗出,则症状将会缓解。于汗出止后,复又烦苦,似有发生副作用时,则服用一半的份量。若嫌规定的服用量太多,则

减为服用60-70%,如没副作用,则要照规定的份量服用。这里所说的副作用,是指附子(含有川乌碱的中毒,故文中特别加以提醒。


[注意事项]忌海藻、菘菜、猪肉、生葱、桃、李、雀肉等。


中医学习结合中医大脑,搜索方剂和辩证得到了实质性的进展,其中的单味药以及药解,单味药和药对说明更好的理解

经方的组成。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