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干姜细辛五味子的临床运用
伤寒论中有很多现在临床运用还特别多的小方,它们其实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葶苈子、大枣;栝楼、牡蛎;栀子、豆豉;栀子、干姜;黄连、大黄;附子、干姜;附子、薏苡仁;甘草、桔梗等等。其中干姜、细辛、五味子就是其中之一,结合临床的运用,在问止中医学习大脑检索中发现,有5个方中用到了该药对,本篇论文将从单味药的分析、药对及药量分析、含有这个药对的常用方剂分析研究、临床应用、总结等方面,对干姜、细辛、五味子这个药对做全面的研究,希望能在临床上运用的更加得心应手。
一、干姜、细辛、五味子单味药及药对的分析
从单味药及药性的对比来分析,干姜、细辛、五味子都属于温热性质的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说明了这个药对的性质是温的,针对的寒性疾病;从归经来分析,三个药都入肺,这就不难推理出该药对是针对寒饮犯肺的咳嗽。
从药性来分析干姜、细辛、五味子的药对组合,有补有泻,有升有降,有收有散,有润有燥,配伍精良。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肾固精、止咳。细辛味辛性温,散风寒,化痰饮止咳。干姜味辛性热,温中散寒,温阳消痰饮。三药合用,一补一泻,一升一降,一收一散,一润一燥,相须相制,散不耗正,敛不碍邪,利肺之开合,共奏温化痰饮,敛肺止咳之功。故前贤有“若要痰饮除,要用姜味辛”之训示。
一、含有这个药对的常用方剂分析研究
(一)常用方剂
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有共同的姜辛味温化痰饮,敛肺止咳之功效,是有里饮的症状表现,小青龙剂有桂芍草调和营卫的表寒证在,故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之证,然壅则气必热,故仍加石膏耳。而厚朴麻黄汤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
苓甘五味姜辛汤多因脾阳不足,寒从中生,聚湿成饮,寒饮犯肺所致,此即“形寒寒饮则伤肺”,治当温阳化饮。方以干姜为君,既温肺散寒以化饮,又温运脾阳以化湿。臣以细辛,取其辛散之性,温肺散寒,助干姜温肺散寒化饮之力;复以茯苓健脾渗湿,化饮利水,一以导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一以杜绝生饮之源,合干姜温化渗利,健脾助运。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实则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而成,从药物组成分析加半夏降逆止呕、燥湿祛痰、下气散结,以去在下之饮,则饮邪消、逆气平、阳升阴降,眩冒自止。
(二)药量分析
古有方剂不传之秘诀在于药物用量,细看仲景的遣方用药,不仅在药物配伍上很有心法,而且在用药的计量上也非常值得推敲。比如小青龙加石膏汤中石膏的用量并不大,姜辛味的用量在小青龙剂和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的用量就大于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和厚朴麻黄汤,这说明寒饮犯肺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我觉得这值得临床深思。
(三)方剂解析
一、临床运用
(一)小青龙汤的临床运用
(何绍奇)伤寒表不解五字,即寓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或头痛身痛在内。水气之成,缘于水气积蓄在体内,影响所在脏器的功能,射肺则咳、喘;留胃则噎、干呕;蓄于中,则阻遏气化,津不上承而渴;在下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水聚于肠,则下利(水泻),变证多端,不一而足。外寒与水气,同属阴邪,内外合邪而为小青龙汤证。年老体弱或有心悸怔忡病史,不任发越者,我常用以下三法,一是学叶天士去麻黄、细辛;二是学范文虎法,除半夏用10克外,余者仅用数分;三是学张锡纯服小青龙得效后,即改用其自拟的从龙汤(生龙骨、炮牡蛎各30克、白芍15克、清半夏12克、炒苏子12克、牛蒡子10克)二、三剂以收功。吴鞠通也指出过小青龙汤非常服久服之剂,见效后当改用苓桂朮甘汤加半夏、生姜、苡仁、茅朮理脾化饮。
(李士懋)李士懋先生常用小青龙汤治疗寒凝证之胸痹,其主要掌握的应用指征有:脉弦紧,症见胸闷、咳喘、水肿、心悸等,常加附子温振阳气化寒饮;或加茯苓、白术培土以制水。
更多内容可参考书籍《中医十大名方 小青龙汤》,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主编:谭庆刚。
(二)小青龙加石膏汤的临床运用
(丁从瑞)小青龙汤治疗外寒里饮证,黄煌教授根据其主要症状概括为“水样的鼻涕水样的痰,治水的青龙把水蠲”,便于把握重点,指导临床应用。加石膏则为解决积饮化热,临床所见即使方中应用干姜,部分患者服用后仍有胃寒不适感,尤以儿童多见,可能与石膏、干姜比例搭配失调有关,亦与患者胃寒体质相关,此时可舍石膏,改用泻白散同样可以泻肺中气分热,而减少石膏伤胃阳之慮,此为个人经验。听诊肺部湿啰音,也可直接应用小青龙汤或者小青龙加石膏。
(三)茯苓甘草五味干姜细辛汤的临床运用
本方原治支饮服小青龙汤后,咳虽减,但其人冲气上逆,出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之状,继投桂苓五味甘草汤,服已,冲气虽平,而反更咳,胸满者,属小青龙汤之变法。因证无表寒,冲气已平,故不用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寒饮尚存,故仍用干姜、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因饮邪较重,故配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但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看到的资料有限。
(四)厚朴麻黄汤的临床运用
厚朴麻黄汤,大、小青龙之变方也。咳而上气作声,脉浮者,是属外邪鼓动下焦之水气上逆,与桂枝、芍药、甘草和营卫无涉,故加厚朴以降胃气上逆,小麦以降心气来乘,麻、杏、石膏仍从肺经泄热存阴,细辛、半夏深入阴分,祛散水寒,干姜、五味摄太阳而监制其逆,一举而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
二、总结
通过对姜辛味药对的分析和研究,使我更加清楚组方用药配伍的精妙之处,而且药量的使用也很有特色,为进一步临床提供了学习的思路和方法。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