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麦门冬汤探讨常用经方的使用方法
金匮要略[原文]
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金匮要略》)
[组成]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伤寒杂病论)
[用法]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剂型]汤剂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适用症状]:
1.肺阴不足证。咳逆止气、喀痰不爽,或咳吐涎沫,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虚数。
2.胃阴不足证。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方解]
1.
本方因为配有功能强壮、滋润的麦门冬、人参、粳米,及有袪痰、利尿之效的半夏,更配合具有缓解急迫症状的大枣和甘草,所以可用于治疗大病后及慢性诸疾病,与老人及虚弱 者等,由于身体枯燥所引起的上逆和咽喉不利。麦门冬与半夏互相配合,则有降下上逆之气的作用。
2.
本方的主药是麦门冬和半夏。麦门冬味甘,具有滋润的效能,能滋润降下因干燥而上逆之气;半夏则通利壅塞之气,并有降下上冲的作用。人参为协助麦门冬滋润干燥,且能缓和半夏之燥;甘草能缓和急迫,通利壅塞之气;大枣能滋润胸部,并缓和气之上逆;粳米能滋润胃气及补虚劳。
由于这些药物的互相协力,而降下气之上逆,并滋润通利咽喉。
3.
本方是治疗因胃中津液干燥,虚火上炎,气的上逆而发生痉挛性咳嗽的方剂,对少阳病稍带虚之痉挛性咳嗽有效,尤其对咽喉干燥感及连声咳嗽甚至呕逆、痰少失声等适用之。
方用人参、甘草、麦门冬、梗米、大枣大补中气,大生津液中,增入半夏以利咽下气,如此,则火逆上气自止,咽喉亦利。
4.
本方所治虚热肺痿乃肺胃阴虚,气火上逆所致。病虽在肺,其源在胃,盖土为金母,胃主津液,胃津不足,则肺之阴津亦亏,终成肺胃阴虚之证。肺虚而肃降失职,则咳逆上气;肺伤而不布津,加之虚火灼津,则脾津不能上归于肺而聚生浊唾涎沫,随肺气上逆而咳出,且咳唾涎沫愈甚,则肺津损伤愈重,日久不止,终致肺痿。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肺胃阴伤,津不上承,则口干咽燥;虚热内盛,故手足心热。胃阴不足,失和气逆则呕吐;舌红少苔、脉虚数为阴虚内热之佐证。治宜清养肺胃,降逆下气。方中重用麦门冬为君,甘寒清润,既养肺胃之阴,又清肺胃虚热。人参益气生津为臣。佐以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益胃生津,胃津充足,自能上归于肺,此正“培土生金”之法。肺胃阴虚,虚火上炎,不仅气机逆上,而且进一步灼津为涎,故又佐以半夏降逆下气,化其痰涎,虽属温燥之品,但用量很轻,与大剂麦门冬配伍,则其燥性减而降逆之用存,且能开胃行津以润肺,又使麦门冬滋而不腻,相反相成。甘草并能润肺利咽,调和诸药,兼作使药。
单味药说明
麦冬
[性味]:甘、微苦,微寒
[归经]:心肺胃
[功效]: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
[临床应用]
1.用于肺阴不足而有燥热的干咳痰粘、劳嗽咳血等症 2.用于胃阴虚或热伤胃阴,口渴咽干,大便燥结等症 3.用于心阴虚及温病热邪扰及心营,心烦不眠,舌绛而干等症
半夏
[性味]:
辛,温;有毒
[归经]:脾胃肺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
[临床应用]
1.用于湿痰、寒痰证 2.用于胃气上逆呕吐 3.用于胸痹,结胸,心下痞,梅核气 4.用于瘰疬瘿瘤,痈疽肿毒及毒蛇咬伤等症
人参
[性味]
甘、微苦,微温
[归经]:心肺脾
[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临床应用]
1.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的危重症候 2.用于肺气虚弱的短气喘促,懒言声微,脉虚自汗等症 3.用于脾气不足的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 4.用于热病气津两伤之身热口渴及消渴等症 5.用于气血亏虚的心悸,失眠,健忘等症
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心肺脾胃
[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临床应用]
1.用于脘腹及四肢挛急作痛 2.用于药性峻猛的方剂中 3.用于热毒疮疡,咽喉肿痛及药物、食物中毒等
粳米
[性味]:甘,平
[归经]: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临床应用]
1、用于烦躁口渴2、用于赤痢热躁3、用于伤暑发热
大枣
[性味]:甘,温
[归经:]脾胃
[功效]: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临床应用]:1.用于脾虚食少便溏,倦怠乏力等症 2.用于血虚萎黄及妇女脏燥,神志不安等证 3.用于药性较峻烈的方剂中,可以减少烈性药的副作用,并保护正气
[注意事项]
体格壮实、面色红润者慎用。
本人用这个处方是听完倪老师对于他的论述可用于孕妇咳嗽,干咳声音嘶哑。15年我外出回来时,我妻子咳嗽被市医院拒绝医治,很难受;我见症状相符,最终说服他使用此方,好笑的是当时县里面包括医院只有一家有卖生半夏,买的时候还要问给谁吃,谁开的方;我说给我妻子,药师一见孕妇,就拒卖了。后来我一定要买,他很正式的要了一份保证书,要求我填上自愿购买,有什么后果,跟他们无关。还复印了我们两个的身份证,并且只卖一付。第二天他们看见她能说话了,都很惊奇,他们老板听说这事后,专门下来和我说谁开的方,能不能到他们那坐诊。这就证明了有如是症,用如是方的神奇效果。
类方:竹叶石膏汤
三参二草十六膏,病后虚羸呕逆叨,粳夏三两叶二两,麦门还配七两熬。
适用症状
1.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呕逆烦渴、口干唇燥喉干呛咳、心胸烦闷、或虚烦不得眠、舌红少苔、脉虚数。
2.暑热证、气津两伤。身热多汗、虚赢少气、烦渴喜饮、舌红,脉虚数。
方解
1.
本方为小柴胡汤的变方,是由麦门冬汤方中去大枣加竹叶、石膏所组成的方剂。从另一方面的意义来说,是由白虎加人参汤方中去知母加竹叶、半夏、麦门冬所构成。方中的主药为竹叶和石膏,竹叶能解热除烦躁,且有润干的作用及消除虚热与余热的效能;半夏能止呕吐,通顺心下之水;麦门冬则有润胸部,止咳嗽,并降下上逆的效能;人参、甘草与糙米,有补虚劳润枯燥的作用。
由于以上各种药物的互相协力,而祛除余热,滋润内部,消除疲劳,并治上气、咳嗽、上逆、烦闷、呕吐等症。
2.
本方为滋养清凉解热剂,用于虚热之症,治各种热性病如肺炎、流行性感冒等症高热积留不退,口渴而不多饮,饮则欲呕,脉大而弱者有效,以体力气力俱衰,津液欠乏,皮肤枯燥,并有口渴、舌干、胸烦、喘息、气逆、呕吐、咳嗽、盗汗、不眠等症状为目标。如大渴、壮热、脉大而洪者,则宜用白虎汤。
本方可视为麦门冬汤取去大枣而换入竹叶石膏之处方。其适用之证,及为类似麦门冬汤而兼有里之虚热者。对肺炎余热有卓效。因竹叶与石膏俱为清凉剂,辛寒散热,止喘镇烦;人参甘草麦门冬梗米,益肺安胃,补虚生津;半夏去痰止呕,故去热而不损其真,导逆而能益气。
3.
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门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本方由白虎汤化裁而来。白虎汤证为热盛而正不虚,本证为热势已衰,余热未尽而气津两伤。热既衰且胃气不和,故去苦寒质润的知母,加人参、麦门冬益气生津,竹叶除烦,半夏和胃。其中半夏虽温,但配入清热生津药中,则温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于输转津液,使参、麦补而不滞,此善用半夏者也。
本方在《伤寒论》中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证。在实际运用中,凡热病过程中见气津已伤、身热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对于暑温病发热气津已伤者,尤为适合。 [收起]
参麦汤
人参9克,干麦冬12克(带心),生山药18克,清半夏6克,牛蒡子9克(炒,捣),苏子6克(炒,捣),生白芍9克,甘草4.5克。
功用:补肺降逆,化痰平喘。
适用症状:
阴分亏损已久,渐至肺虚有痰,咳嗽劳喘,或兼肺有结核者。
我个人认为先贤对麦门冬的用药频率,效果;体现了经方用药药简力专,以快速减轻病人苦痛,有尊严的生活,有效延长生命。仲景先师对于药的认知,使用时机,远超于后代千百年。经方的使用法则:前人的总结有如是症,用如是要药,以及在此基础方上的加减,复方,也大量使用于此次新冠病人的治疗,效果可靠。
暂无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