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业论文-黄连、干姜、人蔘的药对研究-临1-黄于珊

伤寒论中有几个著名的药对,黄连和干姜就是其中之一。在问止中医学习大脑检索时,发现这个药对一起使用时皆会配伍人参。黄连和干姜这两个性味几乎相反的药味为什么会在一起用?配伍人蔘起到什么作用?本篇论文将从单味药的分析、药性对比、药对分析、含有这个药对的常用方剂分析研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黄连、干姜、人蔘这个药对做全面的研究,期许能有更深入的认识,在临床使用中更能得心应手。

 

一、单味药及药对分析

首先分析此三味药的本草特性。



根据以上内容对比,我们可以发现黄连及干姜一寒一热、一泻一补、一降一升、一收一散,性味基本是相反的;两者的唯一共性就是偏燥。干姜辛热,具宣散之性,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辛开;黄连苦寒,具沉降之性,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这些作用可概括为苦降。人蔘微温,具补升收润之性,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固护了中气,补充人体的津液。加入人蔘的润,正好使这个药对避免过于燥而伤阴的弊端,可说是画龙点睛。



中医学习大脑也为我们提供了这些方剂的分析:


《本草思辨录》认为黄连降胃阳,干姜升脾阴,脾升胃降,少阳乃得转枢。同时由上可以看出,同时应用了黄连、干姜、人蔘这个药对的方剂发挥辛开苦降作用,属相反相成。人蔘则调和了干姜及黄连的燥性,固护了人体的正气及津液。主要针对肠胃系统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的情况作应用,根据寒热的多寡、中气虚损的程度调整方剂的配伍及用药剂量。通过方性分析可知,这些方剂并非大寒大热之方,而是温和的方剂。同时,以药物动力学来说,偏补降收、燥至微润,适合中气受损、胃气不降、下利不收等状况。

 

三、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同时应用了黄连、干姜、人蔘这个药对的方剂主要治疗寒热互结之胃脘痞满、泛酸、泄泻、痢疾等症,已成为治疗胃肠道与胆道疾病的常用药对。兹就最常见的胃肠道疾患临床应用论述如下。

 

(一) 半夏泻心汤

治疗脾胃之气失和、心下痞满而挟有痰饮。因其挟有痰饮,故兼有呕吐之证。如结合临床观察,此证当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或大便不调之证。

 

(二) 生姜泻心汤

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减干姜用量而成。与半夏泻心汤有异曲同工之妙,临床区别主要在于呕与利的多少,以及肠鸣的严重程度。应用于胃肠炎、酦酵性下痢、胃酸过多、胃扩张等症。

 

(三) 甘草泻心汤

本方与半夏泻心汤相比较,增加了炙甘草的用量。本证脾胃气虚较重,成痞利俱甚之证。因此,在临床应用时,虚相对明显时,即可用半夏泻心汤加重炙甘草用量治疗。

 

以上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均为治疗心下痞的方剂,皆以脾胃升降夫常,寒热错杂而出现的心下痞满与呕、利等证为主。三方药物相仿,治疗略同,但同中有异,其中辛开、苦降、甘调各有偏重。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兼呕为主;生姜泻心汤证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与下利为主;甘草泻心汤证则以痞利俱甚,谷气不化,客气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主。

 

治疗时可根据病情酌选半夏泻心汤或生姜泻心汤或甘草泻心汤,临床随证加减。呕吐甚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泻泄重者以甘草泻心汤为主;若兼有水谷不消,干噫食臭,肠鸣下利者用生姜泻心汤为主加减治之。

 

(四) 黄连汤

黄连汤证是属于「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的病理变化。胸中有热则呕吐,胃中有邪气则腹痛或下利。适用于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或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者。

 

(五) 乌梅丸

乌梅丸是治厥阴病的主方。方中虽寒热并用,但以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治疗寒热滑脱之久利。本方集酸收涩肠、温阳补虚、清热燥湿诸法于一方。善治久泻久痢,脾胃虚寒,肠滑失禁,气血不足而湿热积滞未去之寒热虚实错杂证候。

 

(六)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疗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及下利的吐利交作之证。本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干姜又可引导芩、连,使热邪不发生格拒。

 

在临床上,该药对应用关键在于黄连、干姜配伍比例:若胃热重,黄连干姜之比为 6:1;若胃热不甚,可调整为3:1;若胃寒明显,二者剂量可为1:1;若中焦气机郁滞较重,黄连、干姜之比可为1:3。

 

二、结语

仲景治病,擅调枢机开合,东垣治病,擅调气机升降,倡导“升清阳,降浊阴”。黄连清热,干姜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开中焦胃家之痞;两者一升清、一降浊,调节中焦气机升降;搭配人蔘固护中气,可谓完美组合。

 

在中医大脑医案籍里有一段话: ‘患者不同体质、不同症状的组合千变万化。药对,就是我们深入组方思维的方法。’

 

中药配伍不仅是单纯有效量的积累,同时还可产生质的变化,改变影响其作用,促进疗效,此即古人所谓“使药各全其性、各失其性”的意思。也就是说,药的功效不止一个方面,不同的配伍,可以发挥不同的特长,并避免其偏弊,有时甚至药量的比例不同,在作用上也都可发生变化。为此,必须根据疾病的特点,矛盾的本质和主次关系,决定药物的配伍,正确掌握和利用药与药之间的不同特性及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理解总结药物的配伍规律。

暂无回复

请在登录后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