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正邪力量对比,可通过脉象察知。
寸口脉主脏,属阴。人迎脉主腑,属阳。
寸口脉和人迎脉的强弱对比,反映出五脏六腑的阴阳态势。
平人脉象应徐缓平和,上下相当。
人迎脉大于寸脉,阳经脉气偏盛。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少阳胆经;
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阳三焦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太阳膀胱经;
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阳小肠经。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三倍的,是病在足阳明胃经;
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阳明大肠经。
人迎脉大于寸脉四倍且快者,为溢阳,格阴。治当泻阳经,补阴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阴经脉气偏盛。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是病在足厥阴肝经;
大一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两倍的,是病在足少阴肾经;
大两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少阴心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三倍的,是病在足太阴脾经;
大三倍且兼有躁动的,是病在手太阴肺经。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四倍且快者,为溢阴,格阳。治当泻阴经,补阳经。
人迎与寸口脉都大于平时脉的四倍,为阴阳互格,内外不通,称为关格,速死之脉。
寸口和人迎的脉象都虚弱无力,且脉短者,阴阳均不足。此时,补阳则阴虚,补阴则阳虚。宜用甘温的药物来调和,不能大补大泻,也不宜灸,会伤阴。
治法举例:
人迎脉大于寸口脉一倍的,病在足少阳胆经。治之当泻足少阳胆经,而胆与肝相表里,胆实则肝虚,故当同补足厥阴肝经。取两个用泻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用补法的穴位(即以泻穴的数目倍于补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治疗。
寸口脉大于人迎脉一倍的,病在足厥阴肝经,治之当泻足厥阴肝经,而肝与胆相表里,肝实则胆虚,故当同补足少阳胆经。取两个补法的穴位,同时再取一个泻法的穴位(即以补穴的数目倍于泻穴的数目作为取穴的标准)来治疗。
总而言之,针刺治疗热厥病时,为使阴气盛而阳邪退,当用补法针刺阴经二次,同时用泻法针刺阳经一次;而针刺治疗寒厥病时,为了能使阳气盛而阴邪退,当用补法针刺阳经二次,同时用泻法针刺阴经一次。
治疗先后次序:
某经脉正气虚,另一经脉邪气盛并存者,先补其虚(正气虚的经脉)、后泻其实(邪气实的经脉)。
疾病起于阴经而后传阳经的,治疗时,应先治阴经(本),再治阳经(标);反之亦然。
具体刺法:
泻法是迎脉气来向进针,以夺其势,出针后不扪针,使邪外泄。
补法是随脉气去向进针,以充其势,出针后速扪针,护正避邪。
三刺法:初刺是针浅刺入皮肤,使阳分的病邪外出;再刺是针刺到较深部,使阴分的病邪外出;三刺是针刺到更深部,使谷气出(正气充实病邪衰退)而产生得气针感,就可出针了。
肝胆经每天刺一次。肾和膀胱经每两天刺一次。脾胃经每天刺两次。
(脾胃受纳水谷精微之气最为丰富,其脉气也最为充盛;因此在脾胃二经上每天可以进行两次针刺)
久病者,病邪必深入于内,必须深刺,并长时间地留针,才能消除深层的病邪。
伴有瘀血者,针刺之前应先泻血,祛除其血脉中的郁结后,经络之气才易通达。
足阳明胃经(冲阳脉)、足厥阴肝经(太冲脉)和足少阴肾经(太溪脉)的虚实,可通过附近动脉搏动测之。
治疗后,按切人迎与寸口的脉象来诊察病势进退,以阴阳调和为最终目的。
症状虽消但脉象仍异常者,应继续治疗。脉气调和以后,才能停止针刺。
1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