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60+y
症状:
头面部油多;口粘,咽干痒痛,过敏性鼻炎;晚3-4点经常醒;声音略沙哑,痰粘而难咳,常有气不足之感,需深吸气;心悸,心率偏快,血压略高;胃胀,小腹有冷感,关元穴处压痛;小便色清,易受惊吓;全身皮肤痒,怕热;手热,手部软组织发紧感,脚后跟痛,脚冷。
舌象:
舌后部苔白腻微泛黄,舌前部无苔;舌底静脉变粗。
脉象:
整体上呈“左平右弱”之象。左寸脉、右寸脉及关脉弱(心、肺、脾脉弱)
经络查体:
双侧肺经多处压痛,心包经循行区域麻木感。关元穴及天枢穴压痛。肾经未查。
征象:
表热里寒,上燥下寒。为寒热夹杂之象。具体到脏腑,为 肺虚痰盛,肾寒 之象。
既往治疗: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无效。
辨证:肾不纳气
辨证依据:
据内经记载,吸气由肝肾所主,呼气由肺所主。
肾在志为恐,恐伤肾,因此情绪易受惊吓。
肾主纳气,肾不纳气时,身体“呼气量多、吸气量少”,会气短。
肾主二便,肾寒就会出现小便清,大便不规则的状况。
处方:
蛤蚧6g,肉桂5g,杜仲15g,(温肾,纳气)
炒紫苏子9g,蜜紫菀12g,炒芥子9g,(通利肺气,化痰)
炒莱菔子9g,党参15g,(除胀,增润津液)
当归尾15g,炙甘草6g(活血)
建议先试用三剂,每日一剂,水煎,分两到三次服。
根据身体反应,调整后续处方。
关于他医补脾疗效不佳的猜想:
《难经》中“脏腑”病的治疗原则: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脾土 生 肺金,肺金 生 肾水。脾为肺之母,肾为肺之子。当肺虚时,应补肾以养肺。当肺有实证时,应补脾以除肺中实。
《难经》中“经络”病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因此,培土生金,补脾益肺,只适用于轻浅的“肺经”气虚病症,不适用于脏腑疾病。
当病在脏腑时,长期补脾,土克水,会令肾气更虚,加剧肾不纳气的程度。舌苔前部薄,后部厚,泾渭分明,就是明证。
5个回复